第275章 南下淮安
作者:一小水滴   明末:大周太祖最新章节     
    崇祯元年二月十三,在徐州停留了七、八日的刘卓一行踏上前往淮安的路途。

    出了东门,走了四、五里后,楚知白一行人便与刘卓等人汇合。除了留在徐州的人手,上路的队伍大概有七八百人的样子。

    如此规模的商队自然是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但是,当贼匪的眼线看到护卫手中紧握的长枪、腰刀,看清了商队的护卫是何人后,立马就打消了抢劫的心思。

    毕竟,马昱安与城内老爷们合力对付范永斗吃瘪的消息已经传的是人尽皆知。其他人若是想要动手,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副好牙口。

    此时的天气虽然有些凉,但也比刚启程时的温度高了许多。

    临近黄昏,众人才行至房村集。由于向导的提前嘱咐,也没有人敢擅自前往房村集。

    房村集看似是个集市,可徐、淮、凤三地的各色人物都有,可以算得上鱼龙混杂。

    “公子,现今已经是二月了,来此地采买的百姓、商人都减少了许多。若是逢年过节的,此地热闹程度可不下于徐州其它镇子。”请来的向导笑着介绍道。

    “一个数百人的村子能发展到这种规模,可不多见啊。”一旁的王成感慨道。

    “与距此不远的双沟镇相比,房村集的繁华热闹程度可就差太远了。”年长的向导继续说道。

    “双沟镇位于凤阳、淮安与徐州的交界处,来往的客商多了,自然就带动各行业的发展。”

    “王成,你去通知大家,今晚就不进村子了,在村子外面对付一宿,明早继续赶路。”刘卓看了看远处亮着火光的村子,随后转身看向那位中年向导,随口道。

    “好的。”

    与此同时,房村集中走出了数个中年汉子,一脸疑惑的看向商队方向。

    “不用看了,除了路过的客商,没人愿意待在村子在外面,他们愿意在外面冻一宿就冻着吧。”两人间的中年汉子说完,头也不回的返回了村内。

    “是块肥肉,就是吃不下。”

    “回吧。”

    次日一早,众人就在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双沟镇。在双沟镇采购了部分物资后,队伍继续朝着邳州赶去。

    由于邳州地界的贼匪较多,刘卓特意命令众人加快速度赶路。尽管未能入城,但还是在邳州州城对岸的的客栈找到了歇息的地方,不至于在露天受冻。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贯通南北的桥梁,对王朝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便某处是个荒无人烟的小土堆,但只要运河途经此处,很快就会发展成为商业繁荣的村镇。

    开凿泇河之后,凡是南来的漕船皆由邳县直河口入泇河,经台庄、李家口入漕运新渠,而后直达北京。运河促进了邳州的发展,繁荣了邳州的经济,与如今破败的徐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东阳在《吕梁洪修造记录》中记载:“使船往来无虚日,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率此焉道,此其喉襟最要地也。”

    明末陈仁锡在《重建徐州洪神庙记》中提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

    朝鲜人崔溥在《漂海录》中称:“江以北,若扬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济宁、临清,繁华丰阜,无异江南。”

    泇河开通之后,运河东移,徐州的经济迅速萧条。接着,大量的商贾、舟车涌向邳州。可谓是,盛也运河,衰也运河。

    运河改道后,有文献记载了徐州的衰落。

    “在通衢街道数条,人眼尚而稀疏,贸易亦皆冷淡。”

    “自通泇后,军民二运,俱不复经。商贾散徙,丼邑萧条,全不似一都会矣。”

    邳州州城位于黄河的北岸,为了避免来回折腾,刘卓并未带队入城,只是在在对岸的客栈停留了几日。在此期间,刘卓带着部分人手打探了邳州境内的状况。

    因城外的许多贼匪都在城中安插有眼线,贸然派出人手留在邳州必定会遭到当地势力的针对。谨慎起见,刘卓决定南下之行结束后再做决定。

    在黄河南岸的客栈待了几天后,刘卓一行人沿着黄河继续向南走。

    不过六七日的功夫,众人就来到了淮安府城。

    淮安的位置很特殊,除了山阳县衙、淮安府衙外,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都设置在了淮安。淮安甚至被西洋人称为中国的第八大城市。

    明初,淮安侯、淮安卫指挥使华云龙看中了城中心地带的淮安府署,仗势占用。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只得选中现址改建为府署。

    前世,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的淮安府署,是国内仅存的两座府衙之一,而另一座是河南南阳府衙。

    此外,朝廷在淮安府设置了三卫,即淮安卫、大河卫、邳州卫。明朝的军制,一百二十人成为百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卫大概有五千六百人。

    根据朝廷在各省各府设置的卫所规律,普通的府压根不会设置一卫,只有数个府才会设置一卫。在淮安府设三卫,由此可见,朝廷对于漕运、河务、盐业的重视。

    除此之外,淮安卫与大河卫直接隶属于南京的中军都督府,品级上高于其他的卫指挥使司。

    与其他卫所不同的是,两个卫所的官兵还承担着漕运的任务,有数百艘的漕船,年运漕粮十万石。

    “这山阳城确实比济南热闹多了。”望着淮河上不断来往的民船贾舶,苏若莹由衷感慨道。

    “这是由县城的自身地理位置决定的,羡慕不来。”刘卓轻笑了一声,继续说道。

    “大运河运河将我朝境内的长江、淮河、黄河等区域连接起来,各地粮食、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运河、河道运往各处。大运河将大明朝大半数以上的物力调动了起来,实乃我朝的命脉。”

    “除了南方的几个省份、西部的一些州府,运河确实是做到了贯通南北。比如,江西、湖广、浙江的粮食运到此处,要卸粮入仓。其他州府的粮食到了淮安,也得停泊稽延。”

    “淮安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地利之功占了一大半。你看那清江浦上一艘又一艘运粮的漕船,还有忙碌的运粮官员,往来的商船,修、造船只的工匠……”

    “除了东昌府的临清、兖州府的济宁可以看到这幅场景,其他地方可不多见,估计也就只能在长江沿线见到了。我估计,长江上的场景绝对比此处更壮观、热闹。”结合自己对于淮安府的了解,刘卓将自己对于淮安、运河的了解讲给苏若莹听。

    “夫君这般看好淮安,是不是想要在淮安大展拳脚了。”苏若莹笑着询问道。

    舟车远行对于一般的瘦弱女子而言确实有些吃力,好在刘卓细心、体贴入微,不仅刻意放慢了行程,还时不时的准备各种补品。

    更为重要的是,苏若莹看似柔弱,可性子极为坚韧、不服输。因而,路途中也没出现什么意外。

    “倒也不至于。”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扬州的繁华程不亚于苏杭。夫人不是一直都念叨着想要去扬州,此行就圆了夫人的心愿。”刘卓扭头看向苏若莹,笑着说道。

    “夫君这话可就不对了。想去扬州府的又不止妾身一人,怎么能说是圆了我的心愿?难道侯爷就不想去扬州吗?”苏若莹白了刘卓一眼,而后一脸严肃地反问道。

    “口误,口误。夫人勿怪。”话音刚落,刘卓立马赔笑道。

    “既然夫君承认了错误,那就劳烦夫君陪着妾身尝一尝淮扬菜吧。”苏若莹莞尔一笑,笑容灿若朝霞,明丽动人,令人神摇意动,难以自持。

    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形成于明清,在清朝时发展迅猛。淮扬菜为何名淮扬,其与淮安府府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分不开。

    《淮安府志》记载:“淮安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

    其中,淮扬宴席中的全鳝席、全羊席,极为出名。还有平桥豆腐、狮子头、钦共肉圆、淮白鱼、鲶鱼粉丝等。

    “没问题。你我就在淮安把这里的特色菜吃个遍再去扬州。”听到苏若莹的提议,刘卓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还有,我听说此地绿豆酒、?苦蒿酒比较出名,夫君与手下的弟兄们可是有口福了。”苏若莹继续说道。

    绿豆酒是一种以绿豆为主要原料酿造的酒,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优质的原料,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酒。

    北宋着作《曲本草》记载:“淮安绿豆酒,曲有绿豆,乃解毒良物,固佳。”

    淮安绿豆酒口感柔和,香气浓郁,更是引得全国商人争相抢购。

    淮安的苦蒿酒,是采用高粱等原材料酿制而成。淮安苦蒿酒虽苦,但苦后回甘,很甜。

    明朝王世贞写的《酒品前后二十绝》之十四,就明确介绍了淮安苦蒿酒的特点。

    明朝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了所尝的二十四种美酒,其中产自淮安的就有苦蒿酒、豆酒。

    “我记得夫人平日好像不怎么喜欢饮酒吧,为何对淮安的名酒感兴趣?”刘卓一脸好奇道。

    自苏若莹进了刘宅,刘卓就只在宴席上见她饮过一次酒。此后,刘卓就再也没见其碰过酒。

    “我听说绿豆酒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缓解疲劳等功效,而且其口感柔和,所以就想尝一尝,看看是否名副其实。”苏若莹笑着解释道。

    “原来如此。”

    “倘若绿豆酒口感、味道确如传闻所说,倒是可以费上一番功夫将绿豆酒的酿造工艺买来。”

    “可以尝试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