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全面升级
作者:沉默的老刀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     
    在这种场合下,一个引人注目的效果图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终于到了研究研发答辩的日子。当许宁抵达研究室时,发现已经挤满了人,只好与队友们挤到最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

    对于这些组员来说,即使他们已掌握了大部分专业知识,但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飞机研发方案依旧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这个作业里,评分的重点通常在于每个小组的研发思路和过程是否合理。

    毕竟,要研发出一架真正的“飞机”,难度相当大,很少有小组能做到。

    不出所料,前面几组的作品都比较传统,大多是按照教科书上的例子制作的小型遥控模型飞机。

    这类作品虽然不太可能得到高分,但也很难犯下严重的错误。评委们的提问也相对常规,每组展示大约只需要15分钟左右。

    直到黄宏章带领的小组登场,课堂上的气氛才有了变化。黄宏章将一叠厚厚的文档轻轻放在评委面前的桌子上。

    “水上飞机?挺有意思的。”评委刘远博露出了一丝兴趣,拿起桌边的眼镜戴上。

    其他几位评委也立刻提起了精神。

    另一位队员则把研发图纸放到了投影仪下。

    尽管图像不够清晰,但大家还是能看到那是一架带有两个浮筒的飞机研发。

    这立刻引起了后排组员的议论纷纷。

    “看那,是水上飞机!”

    “而且看起来能坐人呢。”

    “没错,你看上面写的尺寸,有10米长呢!黄宏章真是大胆尝试。”

    “还记得有人说过要做战斗机吗?”

    “估计只是说说而已吧。研发出能载人的飞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战斗机……简直天方夜谭。”

    站在讲台上的黄宏章静默片刻,虽然听不清后方组员的具体讨论,但他能感受到他们的惊讶与钦佩。

    这一刻,他感到无比自豪。

    “尊敬的评委导师们早上好,我们小组带来的是一个可以容纳六名乘客的2.5吨级水上飞机研发。”黄宏章开始了他的演讲。

    “我们的研发方案采用了简洁且可靠的双浮筒结构,旨在确保……”

    在一片静谧的研究室中,黄宏章缓缓走上讲台,开始了他对水上飞机浮筒研发的讲解。

    他先向大家介绍了浮筒的独特形状以及它如何影响水中的运动特性。

    “想象一下,”他说道,“就像一只优雅的天鹅轻触水面,浮筒的研发让飞机能够平稳地滑行,同时减少阻力。”

    接着,黄宏章分享了一套详细的计算方法,用以确定浮筒的最佳尺寸与形状。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细节。”他微笑着指向报告中特定章节,“一切都在这里了。”

    他还展示了浮筒内部结构图,解释了它们是如何承受外部压力的,并指导听众查阅额外资料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

    尽管黄宏章研发的水上飞机在外形上并不出众,但他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令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材料选择还是强度分析,每一步都经过仔细考量。

    这份努力得到了现场所有人的认可;当他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嘿,浩宁哥,他们凭什么这么激动啊?咱们的研发明明更好。”唐紫薇小声嘀咕着。

    然而,许宁却表达了不同意见:“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研发,真的很棒。尤其是对于双浮筒部分的理解,达到了专业水准。”

    随后轮到了许宁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一架基于歼-7改进的新式战机。当许宁走向讲台时,他注意到黄宏章投来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挑战意味。

    但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专注于自己的项目。随着评委们接过那本相对较薄的研发文档,黄宏章心中暗自窃喜,以为胜利唾手可得。

    然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许宁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地说:“各位导师,组员们,我们团队这次带来的是对歼7战斗机的一次大胆革新。”

    话音刚落,赵志德迅速将一幅色彩鲜艳的效果图投射到大屏幕上,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哇塞,真要研发一架新战斗机吗?”

    “这比黄宏章那家伙还厉害?他们是不是只改了个外壳?”

    “别开玩笑了,歼7哪会长成这样?”

    面对台下的质疑,许宁从容地开始了他的介绍:“歼7作为我国空军的重要力量,存在全天候作战能力不足及缺乏超视距打击手段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它进行了全面升级。

    首先,我们将传统机头进气口改为下颌式开发,这样不仅能够容纳更大尺寸的雷达系统,还优化了整体空气动力学特性。”

    他接着解释:“通过一体化研发,包括进气口与机身前端部分,我们确保了与发动机的良好配合。

    这一创新点已通过专业软件的模拟验证,证明其性能优越。关于具体技术细节,请参见报告中的相关章节。”

    随着许宁深入浅出的讲解,原本只是静静聆听的评审导师们逐渐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开始认真阅读手中的资料,并偶尔交流意见。

    甚至有几位导师主动拿出笔记本做起了笔记,这对于大多数组员而言简直是难以置信的画面。

    此时此刻,大家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演讲本身的内容,而是被这样一个场景深深震撼:一位年轻学子正在向几位资深专家展示自己独到的想法,而后者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尊重。

    黄宏章原本自信满满,但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对方的研发说明之所以比他们薄一半,是因为很多步骤无需详细记录,而是依靠经验。

    许宁手持一张精心绘制的半模图,仅用两句简洁的话语便让几位评委频频点头。

    尽管黄宏章听得云里雾里,但评委们显然对许宁的想法表示了认同。

    “新研发的进气道,在不同条件下,如1.5马赫的速度下,总压恢复系数达到了0.95以上;而在0.8马赫时,则超过了0.968,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气流质量。”

    接着,许宁分享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新研发使飞机在亚音速时性能提升了3%-8%,而在超音速时甚至超过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