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出风头的太子
作者:浪子边城   风起宁古塔最新章节     
    各国用着自己的特产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从而卖钱或是换取自己所需之物。

    要说宣国的人参,为各国疯抢之物,但产量却很小,得不到太大的收益。现在有了杜康酒,宣文宗就打起了它的主意,只是可惜,一样产量很少,让他刚生出的希望就此破灭。

    虽然不能用来给国家换取财富,但自己能喝到这样的美酒,也同样是幸事一件。

    宣文宗满意于杜康酒,皇后等妃子同样也满意现在正喝的葡萄酒。相比于男人喜烈酒,他们更喜欢这味道温醇的葡萄酒,甜中有涩,甚是让人满意。

    所谓诗酒不分家,有了好酒之后,自然需要有好诗相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如此好诗方能配上杜康之酒,几位朕的好皇子,你们饮了此酒之后,可作得什么良诗吗?”再一次端杯放下之后,宣文宗的目光就落向到六位皇子的身上,嘴上说着,眼中也带着期盼。

    六位皇子,最大的二十二岁,是大皇子李康成;最小的也有十五岁,六皇子李康恒。

    都是从小就饱读诗书,被大儒亲自教导之人。要说作诗是没有问题的,兴之所来,也可以达到即兴赋诗的程度,但现在被皇帝这一问,却是个个闭上了嘴巴。

    刚有一首短歌行摆在面前,有此佳作于前,何人会出来献丑。

    五位皇子都没有说话,确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数,知道自己的斤两,不会贸然的当着众人面前露拙。

    太子坐在距离宣文宗最近的地方,年纪二十的他,还是一国之储君,自有他的风度所在。

    此时,他的目光中带着一点的小兴奋,尤其是目光扫过其它五位皇子,看到他们都有意的将头低下时,他就更加的高兴了。

    要说论作诗,六兄弟之中,尤以三皇子李康书和四皇子李康文最为厉害。他们的母妃贤贵妃,从小就花重金请大儒教授,使得往往遇到这样的事情,便是这两兄弟显本事的时候。

    可是今天嘛,明显他们被短歌行给震到,他们这是服了。

    很好,他们不敢于表现,那就是自己拔头筹的时候。无它,在参加宴会的时候,新上任的洗马就刚教了他一首诗。

    按着佟维兴的说法,今天大家畅饮杜康酒,怕是皇上很可能会以此为题要求大家作诗,那有备无患总不是坏事。

    没成想,竟然真被这位洗马给说中了,这让太子越发的高兴与欢喜。就在所有皇子们低头的时候,他却缓缓开口,“父皇,儿臣不才,喝了杜康之后,略有所感,得诗一首。”

    “哦,太子有何诗作,说出来给父皇听听。”原本,看着儿子都低下了头,他多少感觉到有些扫兴。但太子之言,让他重新变得高兴起来。

    做为皇子,很可能就会是宣国未来的继承人,那就应该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大气。所谓没有困难要上,有困难解决困难,还是要上。怎么可能因为要求作诗就退缩呢?

    如此心性,怎能成就大器?

    又怎么能让他放心的将一国之重任交付在他的身上。

    好在的是,太子还是不错的,至少他敢说敢言。宣文宗已经想好,就算是太子作的诗水平一般,他也要多夸奖几句,不为别的,就为对方的这种魄力。

    “儿臣遵旨。”太子笑答,跟着缓缓起了身,然后没有马上开口,而是开始来回踱步,一副文人起范的模样。

    诗早就被太子给背了下来,他还要做这些,就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为了告诉大家,他宣国太子,作诗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太子走出了桌旁,开始了踱步,看在其它几位皇子眼中,大家表面上专注的看着他,可实际上,已经有人在心中开始了腹诽。

    尤其是学问最为出众的三皇子李康书,心中早已经将这个太子哥哥给骂了好几遍。“作诗就作诗,装什么十三呀。等着吧,如果一会你作的诗不好,看皇弟我怎么踩你。”

    太子却有如没有注意到大家的想法,在又连走了数步之后,这才终于开口说道:惟贤圣之兴作,贵垂功而不泯。

    嘉杜康之先识,亦应天而顺人。

    拟酒旗于元象,造甘醴以颐神。

    虽贤愚之同好,似大化之齐均。

    出自西晋,张载的《酃酒赋》。大意就是不管是酒还是人,都要顺应天命,顺从民心。

    以酒寓人,说的也是宣国会万万代,宣国的皇帝们,无论以后宣国是否兴衰都不会被忘记,历经百代反而更要被人所怀念。

    “好,好诗,太子果然是朕的麒麟儿。”宣文宗喜爱读书,对于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是极强,这就很快弄懂了其中的意思,当下对于这多少有吹捧自己的诗句,自是大加赞赏。

    “多谢父皇对儿臣的肯定。”太子闻听麒麟儿三字,也是双眼放光,连忙抱拳向宣文宗行礼。

    这一幕落在其它人眼中,那是羡慕、嫉妒、恨三者皆有之。

    倒是吕皇后,眼看自己儿子得了头彩,也是跟着高兴,借此机会,她也出言道:“皇上,太子即是麒麟儿,当得重赏才是。”

    “哦?皇后之言甚是。嗯,这样吧,太子有如此诗才,那今年中秋的六国诗会就由太子来承办吧。”宣文宗正在兴头上,被皇后这一提醒,便笑呵呵的做出了一项决定。

    六国诗会,每十年一次。

    比得就是各国的文化,比得就是读书人的能力,因为诗会要求,参加者必须都是未冠少年,也就是二十岁以内。所以,更多人把这项活动,看成是一国未来之底蕴。

    若是谁可以得了冠首,便证明哪一个国家的未来更有希望,年轻一代也是人才辈出,会因此而给获胜国的百姓打上一剂强心针,会给全国上下鼓舞之心。

    可更重要的是,有此名头,也会很容易吸引来其它国家的栋梁之才。

    十年一次,今年正轮到了宣国承办。而这也是宣文宗当了皇帝之后,所承接的第一次六国大赛。加上他自号文宗,所以这一次他的要求是许胜不许败。

    他可不想当着天下人的面被打脸,被人说自己与文宗之号名不符实。

    宣文宗对于这次诗会的看重程度,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像是为了诗会所建的文华殿可是三年前就动了工,现在已经基本上完成。那是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的殿堂。

    投入如此之大,哪位皇子若是能够主持这项事物,一旦办好了,必然会在皇帝心中加上了不少的分数。

    更重要的是,谁来主持这一次大会,也代表着更受皇帝的看重,也会因此与其它五国的代表有更多的交集,为自己积攒更多的人脉,为自己在天下人面前扬名。

    可以说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大家都能看到的好处,那自然竞争的就极为激烈。不仅是六位皇子在使劲,便是他们的母妃也一并跟着使劲。但宣文宗就是久久没有定下最终人选,让大家越发内心急燥。

    现在好了,寒食节的一场皇族聚会而已,竟然就让太子有了表现的机会,跟着就接下了泼天的富贵。这一刻,好几位皇子在看向太子的时候,眼中露出的不仅仅是妒忌,还有一丝的恨意。

    太子却根本不管这些看向自己的目光,他只知道,自己达成所愿,终可以主持六国诗会大赛,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可是宣国的太子,像是这般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是由他来主持的话,那民间也好,其它五国也罢,怕是都会有所非议。这是当太子的他绝对不想看到的事情。所以这个差事他必须要拿到手。

    只是之前他做了不少的努力,不管是皇后还是朝中的大臣们都使过力,却是一直没定下来。

    现在好了,父皇终于开了金口,大事已定,他终于可以放下心来。接着,只要办好这次大会,只要宣国得胜,便可名扬天下,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储君之位将会越发的稳固。

    太子的高兴,与其它皇子的不喜,这一切的一切,都落在了同样参加宴会,但一直只是看,没有出声的李弘锐眼中。

    李弘锐,宣国皇帝宣文宗李弘泽的八弟,众皇子称为其八皇叔,被封贤王。又因此人颇有贤名,外人又称八贤王。

    这一次皇帝家宴,做为贤王的他自然也是参加了,然后就看到了这颇为有意思的一幕。

    太子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能力如何,自然是一清二楚。

    要说太子从小也是被大儒们教导成长,读得书也不算少,只是说到真正读书,那是需要天赋的。太子在这方面终还是差了一些,就像是比起三皇子和四皇子就有一定的差距。

    即兴作诗,却可以碾压其它皇子,这一切是那般的不合情理。但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就只能证明一点,此事会发生,应该是有人在背后给太子出了招。

    对于太子的表现,八贤王不作评价,但对于那个出招之人他来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