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三,江枫在家一直睡到下午两点多才起。如果不是程健的电话的话,他可能能睡到晚上——
江爷爷、江奶奶去了乡下的老家江家屯,给江爷爷幺弟家的小儿子娶媳妇帮忙去了,并不在家。
乡下娶亲习俗比较多,虽然已不再严格遵从六礼,但是纳采、纳吉等三四个重要环节还是要象征性地执行。
所以尽管正式婚礼是周末,但提前准备工作也得忙活一个礼拜。
程健打电话来,是告诉他电子面单的事情上面已经同意了,然后又提了一嘴想派秦天辰来一趟。
一方面,是带银行的人来评估贷款,另一方面也想给总部做个创新案例的汇报工作,争取给新华通评个内部奖。
江枫知道,电子面单和贷款的事都只是个由头。
程健真正想做的事,其实是把新华通这些创新工作作为自己的业绩,写成报告向上面邀功。
江枫当然不会揭穿,也不会拒绝,毕竟程健如果能升上去,彪子这摊生意以后要总公司的政策也会更加容易。
于是回答说没问题,有什么需要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挂了电话之后,江枫发现还有几条未读短信。
一条是骆远的,他说的也是电子面单申请通过的事——最近这段时间他明显积极了很多;
一条是苏语冰的,说是让他有空看看合伙人的qq群里自己发的设计图,有意见就提,尽量符合大众审美——苏语冰显然已经接受了快时尚的定位,虽然依然有自己的小骄傲,但也逐渐开始向大众需求妥协;
最后一条是皓月的,她说自己月考排名又进步了五名,求哥哥表扬。
江枫看到这里有些忍俊不禁,果然还是个被学习成绩束缚住的高中生。
高中生如此。
那么,初二升初三的夏依然呢?
她期末考试成绩应该也不错——
结婚后听她说过,初中的时候自己一直考年级前三,直到上了高中之后,才有些后劲不足。
她初中的名字叫什么来着?
江枫冥思苦想,突然想到两人一次聊天说,宁苏省各地最好的中学都是以地方命名——如瓢城中学、姑苏中学、西亭中学,而东北则有各种二十中、三十中。
对,浑江十二中!
江枫突然想到,此时在中学生里比较流行的网站是千度贴吧。
于是,突然脑洞大开,打开笔记本,点开浑江十二中的贴吧,搜索“夏依然”三个字,果然搜到了几个贴子。
其中一个贴子是:3班的夏依然还是人啦?每次出榜都在最前面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另一贴是:3班的夏依然真的脑子有泡,我兄弟约她去爬山她居然带了一帮同学一起。
江枫看到这里不禁笑出了声,这事夏依然给自己讲过:
初二的时候,有个男生喜欢自己,千方百计想约自己单独出去爬山,结果当时她从来没往那方面想,觉得爬山得一群人才热闹。
但男生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终于把女神约出来,却看到她身后跟着一群人,脸色立刻变得生无可恋了。
没想到,江枫居然穿越时空,在这里看到了为那个男生打抱不平的贴子。
江枫忽然觉得自己和夏依然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于是一时兴起,在下面回贴,“夏依然肯定是不喜欢你兄弟,让你兄弟放弃吧。”
最后一个贴子是:夏依然,我好喜欢你,我想照顾你一辈子。
江枫立刻就火了,心想去你大爷的,我未来的妻子需要你照顾一辈子?
于是,他愤怒地敲击键盘回贴,“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你配吗?”
回完贴才发现,自己并不是第一个骂他的,一堆诸如臭不要脸、轮得到你吗的评论已经充斥在贴子下面了。
浏览了一会儿之后,江枫突然心血来潮,发了一条新贴:
“夏依然,如果看到这条贴子,请私信联系我。我是你未来的老公,我从十五年后回来了,我会在沪城等着你。”
结果,还没过多久,和刚才那条贴子下面的评论如出一辙的谩骂,就转移到了江枫的这篇帖子里……
洗漱了一番之后,江枫又用电脑登录qq,点开希幂的合伙人群。
他看了苏语冰发来的设计图稿件,不由得被这个女人受了情伤后爆发出的事业心所折服。
江枫在群里问陈百强订单和排产有没有问题,陈百强说他已经在客户群里发起了新一轮活动,也和几家工厂谈好了包量代工,现在就剩唐氏那边要不要进一步谈的问题了——唐氏的代工报价肯定比小厂的高,但材料和做工也相应地要更好。
江枫说等这批货开始销售了,下周就约王经理来西亭参观下云仓,再谈谈进一步合作的事情吧。
苏语冰也附和说,不能刚开始就走低端路线,咱们还是要走性价比路线,利润率低一些可以,但衣料和裁剪绝对不能太差,否则就永远只能是个地摊货,和白牌也没啥区别。
江枫知道她心里想的是什么,本来从高端礼服设计师降级为快时尚女装设计师,已经背离她的初衷了,自然要在细分档次上稍稍争取一下。
工作的事情处理完之后,江枫点开皓月的头像说口头表扬不算表扬,要什么礼物你就说。
皓月回答说她啥也不缺,想要的礼物是就是等8月放假了,来西亭找江枫玩。
江枫说那没问题,他们学校要到大一暑假才军训,8月下旬之前他都还在老家。
而此时的瓢城中学,实行的还是几乎全年无休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
从高二下学期开始,每周上课六天半,周日下午放半天假给学生理发、洗澡、休息,但周日晚上还得照样上晚自习。
寒假放假一周,暑假放半个月,和同时期的沪城真正的高中素质教育差异很大。
但是,这种内卷十年后也开始席卷沪城了——虽然明面上依然是素质教育为主,但江枫后世认识的不少行业里前辈的孩子,几乎周末和假期都是在补课机构里度过的。
而这些前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大学毕业留在沪城的新沪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