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上膈 第六十八
作者:ai重歌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最新章节     
    一、古文

    (一)灵枢第68章 上膈 第六十八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焠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沈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二)白话文:

    黄帝说:气机逆上导致上膈的病变,食物和饮料吃进去又会吐出来,这一点我已经知道了。虫导致的是下膈病变。下膈病变呢,是食物经过一段时间才吐出,我还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详细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如果喜怒等情绪不适当,饮食没有节制,寒温不按时,那么寒邪就会流注到肠中。寒邪流注到肠中,虫就会受寒,虫受寒就会积聚,停留在下脘部位,导致肠胃胀满,卫气不能正常运行,邪气就会停留在那里。人进食时,虫就会上行取食,虫上行取食就会使下脘空虚,下脘空虚,邪气就会更加强盛,积聚就会停留,停留就会形成痈肿,痈肿形成后,下脘就会受到约束。那些痈肿在脘内的,按压时疼痛较深,那些痈肿在脘外的,就会在脘外疼痛且浮起,痈肿处皮肤发热。

    黄帝说:那该如何针刺呢?岐伯说:轻轻按压痈肿,观察气血运行的情况,先浅刺痈肿旁边,逐渐向里深入一些,随着痈肿的形状逐次针刺,不要超过三针,观察针刺的深浅,以确定合适的深度。针刺后一定要用熨法,使热气深入体内,每天让热气进入体内,邪气就会逐渐衰减,大的痈肿就会破溃。再配合适当的饮食禁忌,以清除体内的邪气,保持内心的宁静无为,才能使气机通畅,然后再用咸苦的药物,使食物能够顺利消化而下。

    (三)《灵枢第68章“上膈”》主要内容如下:

    1. 梗概:

    黄帝向岐伯询问关于“上膈”和“下膈”病症的问题。黄帝表示已经了解了因气机郁结在上脘形成的食后即吐的“上膈”证,但对于因虫积在下所形成的“下膈”证,即食后经过一天左右才吐出的情况不太理解,希望岐伯详细讲解。

    岐伯详细阐述了“下膈”的病因、病理、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2. 主题:主要围绕膈食证展开,重点探讨了下脘虫积成痈导致的“下膈”病症。

    3. 情节:

    病因阐述: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饮食没有节制、不能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会使脾胃运化失常,寒湿流注肠道之中。肠道中的寄生虫因寒冷而集结在一起,聚积在下脘,导致肠胃扩张,卫气不能正常营运,邪气稽留在此。

    病症表现:人在进食时,寄生虫闻到气味便上行觅食,使下脘空虚,邪气乘虚侵入,稽留日久形成痈肿。内部痈肿会使肠管狭窄、传化不利。如果痈肿发生在下脘里边,疼痛部位较深;发生在下脘外面,疼痛部位较浅,且痈肿部位的皮肤会发热。

    治疗方法:针刺时,用手轻轻地按摩痈肿的部位,观察病气发展的动向。先浅刺痈肿周边,再逐渐深刺,反复行针但不超过三次,根据病位的深浅确定进针的深度。针刺后加用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让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逐渐消溃。同时,要配合适当的调理,保持心境安闲,然后服用咸苦的药物,以软坚化积,使食物得以消化而向下传输。

    4. 指导思想: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与情志、饮食、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文中强调了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强调了正邪相争的思想,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在“下膈”证中,寄生虫聚集、邪气留滞、痈肿形成等都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治疗时既要去除邪气,又要顾护正气。

    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痈肿的部位、深浅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和治疗策略,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理念。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诗赞《灵枢第 68 章“上膈”的周易哲学解析》:

    《赞〈上膈〉周易解析》

    灵枢上膈蕴深玄,周易哲思照眼前。

    阴阳失衡疾始现,变化渐进理相连。

    针刺妙法除沉疴,调养合宜复康全。

    智慧传承古今耀,医学奥秘探无边。

    诠释:

    诗的首联“灵枢上膈蕴深玄,周易哲思照眼前”,指出《灵枢》第 68 章“上膈”中蕴含着深刻玄妙的道理,而周易哲学的思想在其中清晰可见。

    颔联“阴阳失衡疾始现,变化渐进理相连”,阐述了阴阳失衡是疾病出现的原因,而疾病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这与周易哲学中关于阴阳变化的道理相互关联。

    颈联“针刺妙法除沉疴,调养合宜复康全”,描写了针刺这一奇妙的方法能够去除顽固的疾病,而适当的调养则有助于恢复健康,体现了治疗的综合策略。

    尾联“智慧传承古今耀,医学奥秘探无边”,强调了这种智慧的传承从古至今都闪耀着光芒,而医学的奥秘是无尽探索的领域。整首诗通过对《灵枢》第 68 章“上膈”与周易哲学解析的赞美,展现了对医学智慧的敬仰和探索精神。

    (二)《灵枢第 68 章“上膈”的周易哲学解析》

    《灵枢·第 68 章 上膈 第六十八》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发现其中玄妙而深远的意义。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黄帝所提及的“气为上膈者”与“虫为下膈”,可以看作是阴阳对立的体现。气属阳,代表着生命的动力与活力;虫属阴,象征着潜藏的隐患与病变。这种阴阳的划分,反映了人体内部动态的平衡与失衡。

    而“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是导致阴阳失衡的因素。情绪的过度波动、饮食的无节制以及环境的不适应,都如同打破了阴阳和谐的力量,使人体内部的秩序受到干扰。正如周易中所说,阴阳失衡则生变,疾病也由此而生。

    在周易哲学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描述了疾病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寒邪的侵入,如同阴阳的转化,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由微至着。

    “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揭示了疾病在人体中的盘踞与蔓延。下脘部位成为了邪气的聚集地,就如同周易中所说的“阴盛则阳衰”,健康的卫气无法抵御邪气的侵袭,从而导致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当“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时,我们可以看到疾病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人进食时,虫也随之活动,这种互动如同周易中的阴阳交感,彼此影响。而下脘的空虚,则进一步加剧了邪气的优势,形成了恶性循环。

    “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描述了疾病发展的严重后果。积聚的形成如同周易中所说的“物极必反”,当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痈肿等严重的病症。而下脘的约束,则显示了疾病对人体正常功能的限制。

    在面对这种疾病时,“刺之奈何”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岐伯所提出的针刺方法,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因势利导”的思想。通过观察“气所行”,顺应疾病的发展趋势,采取适当的针刺策略,以达到调整阴阳、祛除邪气的目的。这种方法并非强行对抗疾病,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引导人体自身的力量来恢复健康。

    “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展示了针刺的渐进性与灵活性。这与周易哲学中对变化的把握是一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不墨守成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察其沈浮,以为深浅”,则强调了对疾病细微变化的观察与把握。在周易哲学中,细节决定成败,对疾病的细微洞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关键。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体现了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干预与引导。通过熨法使热气深入体内,如同周易中所说的“阳长阴消”,逐渐削弱邪气的力量,促进痈肿的破溃与恢复。

    “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强调了综合治疗与调养的重要性。饮食禁忌、内心的宁静无为等,都是恢复健康的必要条件。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相符的,只有全面地调整与改善,才能真正实现疾病的治愈与健康的恢复。

    灵枢第 68 章“上膈”所蕴含的医学智慧,与周易哲学的深度契合,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它提醒我们,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阴阳失衡、变化失序的结果;治疗疾病也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周易哲学与古代医学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与启示。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探索人体与自然的奥秘,用智慧与行动,守护生命的健康与美好。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灵枢第 68 章“上膈”》进行深度解析:

    1. 阴阳平衡:“上膈”病症的出现可能源于阴阳失衡,周易强调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 变化规律:疾病的变化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趋势,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把握病情和治疗时机。

    3. 五行生克:五行学说在医学中也有应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

    4. 象数思维:周易中的象数可以对应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通过象数的分析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5. 中和之道:追求阴阳的中和与平衡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在医学中也体现为治疗时要调和身体的失衡状态。

    6. 辩证思维:周易的辩证观念启示我们要全面、动态地看待疾病,不能孤立地看待症状,而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三、用不同词牌名来赞美《灵枢第 68 章“上膈”的周易哲学解析》:

    《沁园春·灵枢上膈悟真》

    灵枢高论,上膈玄机,周易哲深。探阴阳变幻,失衡成疾;渐生变化,病理详寻。针刺奇功,除疴妙法,调养周全康渐临。传承久,悟医中奥秘,智慧如金。

    千秋医学铭心,引无数贤才共探寻。赞岐黄妙术,泽披后世;杏林春暖,德耀当今。济世悬壶,仁心仁术,护佑苍生情意忱。宏图展,看健康伟业,再谱新音。

    《卜算子·赞上膈周易解》

    上膈蕴玄微,周易明哲理。阴阳失衡病始来,变化循其理。

    针刺破沉疴,调养身心喜。智慧光芒耀古今,医学传真谛。

    《鹧鸪天·灵枢上膈启思》

    灵枢篇章妙入神,上膈解析见真醇。周易哲思通玄奥,医理深研启后人。

    阴阳辨,病源循,针刺调养见精神。传承智慧无穷尽,济世良方泽万民。

    诠释:

    《沁园春·灵枢上膈悟真》诠释:这首词首先描述了《灵枢》第 68 章“上膈”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与周易哲学的紧密联系。阴阳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出现,而这种变化是逐渐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详细的探究来了解病理。针刺的奇妙功效和调养的全面性使健康逐渐恢复。这种医学智慧传承已久,犹如珍贵的黄金。

    在历史长河中,医学一直被铭记于心,吸引着无数的贤者去探索。岐黄之术的奇妙,为后世带来恩泽;杏林的温暖,彰显着当今的仁德。医者们以济世救人的胸怀和高超的医术,关爱着苍生。最后,展望健康事业的宏图,期待能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卜算子·赞上膈周易解》诠释:这首词表达了“上膈”中蕴含的微妙之处,以及周易所揭示的哲理。当阴阳失衡时,疾病便开始出现,而这一切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针刺能够攻克顽固的疾病,调养能让身心愉悦。这种智慧的光芒从古至今都闪耀着,体现着医学的真谛。

    《鹧鸪天·灵枢上膈启思》诠释:灵枢的篇章神奇而令人着迷,“上膈”的解析真挚而醇厚。周易的哲学思想深奥而玄妙,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能启发后人。通过辨别阴阳,遵循疾病的根源,我们能看到针刺和调养所展现的精神。这种传承的智慧没有穷尽,好的治疗方法能恩泽万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