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论疾诊尺 第七十四
作者:ai重歌   深度解析皇帝内经最新章节     
    一、古文

    (一)灵枢第74章 论疾诊尺 第七十四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俛有加,立死。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二)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只是诊察他的尺脉,来判断他的疾病,从外部的表现推测内部的情况,应该怎么做呢?岐伯说:仔细审察尺脉的缓急、大小、滑涩以及肌肉的坚实或脆弱,就可以确定疾病的形态了。

    看到人的眼胞上微微肿起,好像刚睡醒的样子,颈部的动脉跳动明显,时常咳嗽,按压他的手足,凹陷处不能立即恢复,这是风水肤胀病。

    尺肤滑润,并且润泽有油脂的,是风邪所致。尺部肌肉软弱的,是解?病,安静卧床而肌肉消瘦的,是有寒热病,难以治愈。尺肤滑润而有油脂的,也是风邪所致。尺肤涩滞的,是风痹病。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的,是水饮病。尺肤发热很厉害,脉象盛大而躁动的,是温病,脉象非常滑利的,是病将痊愈。尺肤寒冷,脉象小的,是泄泻、少气。尺肤灼热,先热后寒的,是寒热病;尺肤先寒,过一段时间后发热的,也是寒热病。

    肘部单独发热的,是腰以上发热;手部单独发热的,是腰以下发热。肘前部单独发热的,是胸前发热;肘后部单独发热的,是肩背发热。手臂中部单独发热的,是腰腹发热;肘后从肘下三四寸处发热的,是肠中有虫。掌心发热的,是腹中发热;掌心寒冷的,是腹中寒冷。鱼际部位白肉上有青色血脉的,是胃中有寒。

    尺肤灼热,人迎脉大的,应当失血;尺部坚实而脉象很小很弱,少气,俯仰困难,病情会立即加重而死亡。

    诊察寒热病时,赤色脉络上下贯通到瞳子的,出现一条脉络,一年后死亡;出现一条半脉络,一年半后死亡;出现两条脉络,两年后死亡;出现两条半脉络,两年半后死亡;出现三条脉络,三年后死亡。

    女子手少阴脉动明显的,是怀孕。

    婴儿患病,其头发都向上竖起的,必定死亡。耳间有青筋浮现的,会发生掣痛。大便中有红色瓣状物和完谷不化的泄泻,脉象小的,手足寒冷,难以治愈;泄泻,脉象小,手足温暖,容易治愈。

    四季的变化,寒暑的交替,阴气过盛必然转化为阳气,阳气过盛必然转化为阴气;所以阴气主寒,阳气主热,因此寒到极点就会生热,热到极点就会生寒,这就是阴阳的变化。

    所以说: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就会发生热病;春天感受风邪,夏天就会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和痢疾;夏天感受暑邪,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邪,冬天就会发生咳嗽。这就是四季变化的规律。“”

    (三)《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篇的梗概、主题、情节、指导思想如下:

    1. 梗概:

    尺肤诊病的方法与原理:黄帝向岐伯询问如何不通过望色、持脉,单独依靠诊察尺肤来判断疾病。岐伯回答要详细审察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以及肌肉的坚脆等情况,以此来确定疾病的形态。例如,尺肤滑润光泽可能是风病;尺部肌肉瘦弱、安卧脱肉多为寒热虚劳之病且不易治愈;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是水饮不化的溢饮病等。

    不同身体部位发热的诊断意义:文中指出身体不同部位的发热与身体内部的疾病状况相关。如肘部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上有热象,手部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下有热象;肘前、肘后、臂中、掌中发热等分别对应不同部位的热证;而鱼际白肉处有青血脉则表示胃中有寒邪。

    眼部及其他疾病的诊断:通过观察眼睛所现的五色可了解病属何脏;从目中赤脉的走向能判断目痛病属何经;从赤脉出现在瞳子上的多少可预测寒热病患者的死期长短。还介绍了龋齿痛、黄疸、妊娠等病症的诊断方法,如诊察龋齿痛要按压阳明脉,通过其热度判断病情;黄疸病会有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等症状。

    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及预后:人患病后,寸口脉与人迎脉的大小、浮沉等情况与疾病的预后相关。此外,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脉象变化,如尺部肌肤高热、人迎脉大可能是失血证;尺部肌肤急紧、人迎脉细小且伴有烦闷现象,可能会阴阳俱绝。

    四时疾病的规律:阐述了四季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即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等四时疾病的规律。

    2. 主题:主要围绕通过诊察尺肤以及其他身体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探讨疾病的成因、症状以及疾病与人体内外、四时变化的关系。

    3. 情节: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为主要情节展开,黄帝提出问题,岐伯详细解答,通过对各种疾病的外在表现、脉象变化等的讨论,逐步深入地阐述了论疾诊尺的方法和意义。

    4. 指导思想:

    整体观: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会通过外在的体征表现出来,如尺肤的变化、眼部的症状等都与内在的疾病相关。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四季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不同季节易患不同的疾病。

    阴阳学说:贯穿了阴阳的理论,如文中提到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等,说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从外知内:强调通过观察外在的体征来推测内部的疾病状况,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该篇的核心指导思想,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诗赞《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的周易哲学阐释》:

    《赞灵枢论疾诊尺》

    灵枢论疾诊尺篇,

    周易哲思蕴其间。

    阴阳变化析病理,

    五行相通探病源。

    象数精微明本质,

    太极两仪理全盘。

    天人合一知玄妙,

    医学智慧绽奇颜。

    诠释:

    诗的首联“灵枢论疾诊尺篇,周易哲思蕴其间”,点明了《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与周易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颔联“阴阳变化析病理,五行相通探病源”,阐述了通过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变化来分析疾病的病理,以及五行相互关系来探寻疾病的根源。

    颈联“象数精微明本质,太极两仪理全盘”,强调了象数的精妙之处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疾病的本质,而太极、两仪的理念则能全面理解整个情况。

    尾联“天人合一知玄妙,医学智慧绽奇颜”,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蕴含的玄妙,以及这种医学智慧所展现出的神奇之处。

    整首诗围绕《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与周易哲学的融合,赞颂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医学智慧。

    (二)《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的周易哲学阐释》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篇章,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和哲学思考。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章的内涵和意义。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所体现的疾病诊断方法,也蕴含着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理。例如,文中提到尺肤的滑润与粗糙、肌肉的坚脆等特征,都可以看作是阴阳两种力量在人体上的表现。滑润光泽的尺肤可能代表着阳气的旺盛,而粗糙如枯鱼之鳞的尺肤则可能表示阴气的凝滞。通过对这些阴阳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医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同时,周易哲学强调变化与动态平衡。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出现。《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所描述的不同身体部位的发热、脉象的变化等,都是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的表现。医者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周易哲学中,五行学说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所涉及的各种疾病与身体部位的关系,也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例如,文中提到的肘部发热对应腰以上的热象,手部发热对应腰以下的热象等,都可以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相对应。通过对五行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医者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相互关系,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周易哲学中的象数思维也在《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有所体现。文中对尺肤、肌肉、脉象等各种体征的详细描述,以及对不同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都是象数思维的具体应用。医者通过对这些象数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更深入地洞察疾病的内在本质,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周易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在《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思维模式。尺肤的各种表现可以看作是两仪,不同部位的发热、脉象的变化等可以看作是四象,而各种具体的疾病则可以看作是八卦。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和理解,医者能够更系统地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同时,周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这一章中得到了体现。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冷暖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所阐述的四时疾病的规律,正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医者需要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法,以适应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周易哲学中,“变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医者需要根据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策略。《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所描述的各种疾病诊断方法和预后判断,都是基于对疾病变化的深入观察和分析。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分析,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另外,周易哲学中的“不易”和“简易”思想也在这一章中有所体现。尽管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不变的。医者需要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从而更有效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总之,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的内涵和意义。这一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断方法,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智慧。在当今医学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章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进行深度解析:

    阴阳平衡与疾病:《灵枢》中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相关。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疾病可视为阴阳失调的表现,通过调整阴阳以恢复平衡是治疗的关键。

    五行生克与病理关系:五行学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反映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疾病的发展与五行之间的失衡和制约相关。

    象数与疾病征象:象数是周易哲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和解读象数,可以洞察疾病的表象和潜在规律,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变易与疾病变化:周易强调事物的变化发展。疾病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变化的情况灵活调整治疗策略。

    天人合一与健康: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环境、季节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周易哲学中的天人相应观念相符。

    三、用不同词牌名创作的诗赞:

    《沁园春·灵枢论疾诊尺》

    灵枢精微,论疾诊尺,易理深藏。探阴阳变化,五行相牵;象数玄妙,病理昭彰。太极两仪,环环相扣,医学哲思绽光芒。细思量,悟天人合一,智慧无疆。

    千秋医道流芳,传后世医者心敬仰。研诊法奥秘,洞察细微;疗疾有方,护佑安康。岐黄薪火,代代相传,济世救人谱华章。展未来,看医学新篇,再谱辉煌。

    《卜算子·赞灵枢论疾诊尺》

    灵枢论疾篇,周易哲思伴。诊尺明微析病理,智慧光芒现。

    五行探本源,阴阳辨关键。医道精深意无穷,妙悟心中念。

    《菩萨蛮·灵枢论疾诊尺颂》

    灵枢论疾含深意,诊尺周易相辉映。病理细思量,根源渐明朗。

    五行通脉络,阴阳蕴玄妙。智慧绽光芒,医途永传扬。

    《清平乐·灵枢论疾诊尺赞》

    灵枢宝典,论疾诊尺见。周易哲思融其间,病理玄机尽显。

    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变化万千。医道传承久远,恩泽百姓平安。

    诠释:

    《沁园春·灵枢论疾诊尺》诠释:这首词开篇强调了《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章中蕴含的周易哲理深邃而隐秘。接着描述了通过阴阳变化和五行相互关系能清晰地展现疾病的特征和根源。“太极两仪”进一步体现了其中的整体观念和相互关联。最后,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感悟,以及对医学智慧的无限敬仰,同时也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期待。

    《卜算子·赞灵枢论疾诊尺》诠释:此词首先指出灵枢论疾篇与周易哲学相伴相随。然后详细阐述了通过诊尺能够细致地分析病理,展现出其中的智慧光芒。五行本源和阴阳关键的探索也在词中得到体现,表达了对医道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菩萨蛮·灵枢论疾诊尺颂》诠释:这首词描述了灵枢论疾篇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以及它与周易哲学相互辉映的特点。对病理的细致思考和根源的逐渐明晰也有所体现。五行脉络的相通和阴阳玄妙的蕴含都在词中有所呈现,最后表达了对医学智慧的弘扬和传承。

    《清平乐·灵枢论疾诊尺赞》诠释:此词首先介绍了灵枢这部经典宝典,以及论疾诊尺中所体现的内容。周易哲学的融入使得其中的病理玄机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五行的相生相克和阴阳的变化万千都在词中有所描述。最后强调了医道的源远流长和对百姓平安健康的重要意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