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失败的南京之战
作者:老张0612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最新章节     
    顺治十五年,清军气势汹汹地兵分三路,形成铁桶般的包围圈,紧紧围住了云贵之地。就在这清军主力被牵制住的时候,江南一带兵力空虚,给了郑成功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乎,在永历十四年,也就是顺治十六年,郑成功毫不犹豫地倾尽全部力量,毅然决然地发动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南京之战。

    要知道,此次出征可谓是将整个东南地区的反清力量尽数而出,真可谓是破釜沉舟之举啊!倘若此战能够获胜,那么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很可能会再次掀起一阵如同当年金声桓和李成栋那般轰轰烈烈的起义浪潮。到那时,清朝廷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然而,若是不幸战败,那么东南地区就会同西南一般,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强大的清廷相抗衡了。

    自古以来,长江便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天然屏障,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大地。而那有着悠久历史的六朝古都——南京,更是凭借着这道天堑,得以安然屹立数百年之久。然而对于以水师为主的郑成功则正反,他率领水师从长江口逆流而上,长驱直入江南腹地,其目标正是那固若金汤的南京城!

    郑成功的战船在宽阔的江面上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过,船头劈开汹涌澎湃的江水,像是巨兽口中锋利的獠牙,闪烁着寒光,令人不寒而栗。

    此次北伐之行,真可谓是势如破竹,一路顺畅无阻。甚至当夜幕降临时,也并没有阻挡住郑成功大军前进的步伐。相反,每艘战船上都燃起了熊熊火把,火光冲天,将整个江面照得亮如白昼。松油在火把上燃烧时发出阵阵“吱吱”声响,伴随着江风传入耳中,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战歌,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向前。

    此时,住在江畔的百姓们早已进入梦乡。然而,当他们被窗外那异常明亮的光芒惊醒后,纷纷好奇地打开窗户向外张望。只见远处的天际线上泛起了一片红霞,宛如火烧云一般绚烂夺目。起初,人们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奇异天象,但很快便有消息灵通之人听闻了风声——原来是“国姓爷”郑成功发兵前来攻打江南啦!这个消息瞬间传遍大街小巷,人们兴奋不已,纷纷奔走相告,涌上街头,急切地想要探听更多关于这场战争的最新动态。

    话说郑成功率领大军一路奔波,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南京城外。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如今正处于清军的统治之下。郑成功怀着满腔的悲愤和对大明王朝的忠诚,率领部下前往明孝陵拜谒,以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的在天之灵。

    次日,郑成功召集众将于观音门,共同商议军情。此时,帐内气氛凝重,众人皆面色严峻。就在这时,一名谋士挺身而出,进言道:“将军,眼下局势紧迫,我军兵力尚显不足。何不暂且等待云贵方面的援军到来?待到他们挥师北上,进击荆襄之地,而后顺势沿长江东下,与我军会师一处。如此一来,两军合力,恢复中原便大有希望!”

    然而,郑成功却连连摇头,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他目光坚定地说道:“万万不可!云贵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不畅,其战况究竟如何,胜负难以预料。若一味苦等援兵,恐错失战机。况且,敌军势大,兵贵神速,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各自为战,方能出奇制胜,此乃上策!”此时云贵李定国已经自身难保,但消息仍然没有传到郑成功这里,但作为身经百战的名将,郑成功已经猜出,这一仗只能依靠东南自己的力量了。

    众将听闻此言,纷纷点头称是,对郑成功的决断深感钦佩。于是,在郑成功的指挥下,庞大的船队如钢铁洪流一般,浩浩荡荡地向着南京城逼近。

    此时的南京城内,却是一片慌乱。作为南京的最高军政长官两江总督郎廷佐——汉军镶黄旗人,非那个满族经常出皇后的钮钴碌氏——在得知郑成功大军压境的消息后,顿时惊得手足无措。只见他在公案前来回踱步,心急如焚,却又想不出应对之策。

    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城中文武僚属的陪同下,郎廷佐登上北城,放眼望去,但见往日里奔涌的长江,有半截映着夕阳,另外半截黑沉沉的,原来是一支船队遮蔽了水面,不留缝隙,密不透光。定睛细看,隐约见到无数方形的船头涌动,船帆的黑幕切割着夕阳,再往东看,几乎望不到边际,郑成功的战船把半条长江塞满了。船上鸣放火炮,炮口火光一闪,炮弹飞到岸上炸开,顿时硝烟滚滚,随后听到惊天动地的巨响,城墙也猛的一颤。

    郎廷佐望着远处郑成功那旌旗蔽空、军容壮盛的兵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倒吸了一口冷气后,便急匆匆地赶回城中。一进城内,他立即召集城中所有的文武官员,共同商讨应对郑成功大军压境的防御策略。

    这时,先前从镇江败退下来的将领站出来献策道:“郑成功的军队士气如虹,锐不可当,而且他们尤其擅长水战,依末将所见,我们切不可轻易与他们正面交锋,当下之计,唯有紧闭城门,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等待朝廷的援兵到来。”

    郎廷佐听后,眉头紧皱,脸上露出忧虑之色,喃喃自语道:“郑成功此番带来的兵力众多,而我城中守军数量稀少,如果他们前来强行攻城,想要凭借现有的力量守住城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啊!真不知道我们还能支撑多久……”一时间,整个大厅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郎廷佐的一众手下们个个面面相觑,皆是一副束手无策的模样。

    众人苦思冥想了好一会儿,仍是毫无头绪。就在这令人绝望之际,郎廷佐突然灵光一闪,竟然想出了一个极为荒唐的主意。只见他快步走到桌前,提起笔来,刷刷刷地在纸上写下了一封书信。信中的内容大致如下:“尊敬的郑将军,您此次率领雄师远道而来,我等深知城中守备空虚,根本无力抵御贵军的强大攻势。原本,我应当打开城门,恭迎将军入城,并向您投降。然而,清朝律法有明确规定,若守城时间未满三十日便弃城而降,则守城将领的妻儿老小将会受到牵连,被处以重罪。而今,我的妻儿老小都被扣留在北京城当作人质,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遭受如此苦难和折磨。所以,恳请将军能够网开一面,宽限我三十日的时间。三十日后,我必定会出城投降,绝不辜负将军的宽容之恩。”写完之后,郎廷佐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派亲信出城送给郑成功。

    郎廷佐面色凝重地展开那封书信,缓缓念出声来。话音未落,堂下文武官员们顿时一片哗然,纷纷摇头表示难以置信。

    “郑成功此人智勇双全,他岂会如此轻易就相信这般荒谬之言?”一位文官紧皱眉头说道。众人也都随声附和,表示此举实在太过冒险。

    然而,郎廷佐却是一脸苦涩地笑了笑,无奈地叹息道:“诸位所言不无道理,但事已至此,我们已是别无他法。如今唯有死马当作活马医,姑且一试罢了。”说罢,他当即下令派出使者前往郑成功的军营送去此信。

    与此同时,郎廷佐又接二连三地发出数十封求救文书。一时间,整个府邸内人影憧憧,信使们手持文书如流星般疾驰而出,马蹄声响彻夜空,渐渐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郑成功一脸严肃地接过郎廷佐送来的书信,他目光如炬,快速扫视着信中的每一个字。随后,他缓缓地将书信递交给身旁的众将,示意他们传阅。

    “这分明就是缓兵之计啊!绝对不能轻易相信!”大将潘庚钟率先打破沉默,他紧皱眉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孙子曾经说过:‘言辞谦卑的人,往往心怀狡诈;没有约定就请求议和的,必定有所图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肯定是敌人的缓兵之计,我们可千万不要中计啊!”

    郑成功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诸位将领,对于他们内心的不满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众所周知,我军最为擅长的乃是水战。此前攻破瓜州和镇江,靠的正是我们在水上作战的优势。然而,攻城夺寨并非我们的强项。就拿眼下的南京来说,这座城池不仅城墙高耸而且绵延漫长,如果我军强行发动攻击,那么所有的兵力必然都会集中在某一处。如此一来,一旦城中的敌军瞅准时机突然杀出,从侧翼对我方发起偷袭,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我军恐怕将会遭遇一场惨败!如今,郎廷佐表示愿意投降,先不管这其中是否有诈,但只要我们能够将此城围困三十日之久,就算到时候他仍然不肯归降,城内的粮草想必也早已消耗殆尽。届时,南京城必定会不攻自破!”

    诸将们面面相觑,其中仍有不少将领主张继续全力攻城。这时,大将甘辉挺身而出,他目光坚定地说道:“诸位将军,且听我说。如今这城中的兵马不过区区数千人罢了,而那城墙虽然绵延不绝,但这恰恰也是他们的破绽所在啊!只要我军能够抓住时机发动突然袭击,集中力量寻找敌军兵力较为薄弱的地方,就一定可以攻破城门长驱直入!此时此刻,战机已然摆在我们面前,如果犹豫不决、迟迟不肯进攻的话,一旦敌方的援兵赶到,那可真是追悔莫及呀!”

    然而,面对甘辉慷慨激昂的进言,郑成功却仿佛充耳不闻一般。只见他缓缓地站起身来,面色凝重地只说了一声:“退帐。”随后便转身离去,留下甘辉和其他众将在原地呆立着。甘辉满脸懊恼之色,狠狠地跺了跺脚,与其余诸将一同无奈地离开了营帐。

    就在这个时候,张煌言已然率领着大军沿着江流逆流而上,直奔安徽而去。一路上,他积极地招募那些已经归降的州县,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占据了太平、宁国、池州以及徽州这四座重要的府城,还有三个州以及二十二个县城。如此一来,南京便被彻底孤立了起来,犹如一座孤城般矗立在那里。

    与此同时,郑成功的捷报也传到了张煌言这里,张煌言兴奋不已,立刻修书一封,极力主张趁胜追击,直接攻打南京。然而,面对张煌言的提议,郑成功却力排众议,坚持要采取围城的策略。对于张煌言送来的那封言辞恳切的信件,郑成功只是随手放在了一旁,并未予以过多关注。紧接着,他果断地下达命令,让所属部队纷纷安营扎寨,迅速布下了连绵不绝的营帐,将整个南京城团团围住。

    当得知郑成功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张煌言不禁连连摇头叹息。他忧心忡忡地说道:“如果不在此时此刻发起进攻,一旦敌方的援兵抵达,与城中原本的兵马相互呼应,形成里应外合之势,那么我们想要再次图谋南京,可就真的如同登天一般艰难了啊!”而张煌言手下的众多兵将们听闻此言,皆是一脸茫然,对郑成功此举感到十分费解。

    公允地评论,郑成功的决策有其道理!想当年,郑成功起兵,这一坚持便是十几载春秋。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率领着主要以水师为主的郑家大军南征北战,围攻过的城池何止一座两座?其中就包括了漳州、福州、温州等战略要地。然而,每一次的攻城之战都异常艰难,由投降明军组成的清军总是拼尽所有力气死死坚守。

    原来,清廷方面使出了极其狠辣的手段。他们不仅将守军将领的家属统统扣押在北京作为人质,以此来要挟这些将领必须死战到底;更为残酷的是,还明文规定,如果城池沦陷后又被夺回,那么就会对整座城市进行血腥的屠城行动。在如此重压之下,城中的无辜百姓们也是万般无奈,不得不拼尽全力协助清军守城,以求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如今,摆在郑成功面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精心修筑的坚固无比的南京城。暂且不说有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即便手中掌握着数百门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想要攻破此城恐怕也得付出成千上万士兵生命的惨痛代价。而郑成功所统领的大军虽对外号称有十数万人,但实际上真正的核心精锐力量不过两三万人而已。这样宝贵的有生力量乃是他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心血,他实在不愿意也绝不敢将其消耗在这场充满变数与危险的攻城战役当中。

    当郑成功围攻南京的惊天消息如旋风般传至北京时,整个清廷都被深深震撼了!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人心惶惶。此时的顺治皇帝年仅二十二岁,正值青春年少,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也不禁慌了手脚。

    听闻江南半壁江山即将被郑成功所收复,这位年轻的皇帝起初豪情万丈地扬言道:“朕要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与那郑成功决一死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战争形势的深入了解,他心中的勇气逐渐消散,甚至产生了退回关外以避其锋芒的想法。

    就在顺治皇帝犹豫不决之际,他的母后孝庄太后站了出来,狠狠地斥责了他这种退缩逃避的行为。孝庄皇后义正言辞地说道:“身为一国之君,怎能轻易言败?若此时退缩,大清国威何在?祖宗基业又将何去何从?”顺治皇帝听了这番话,如梦初醒,终于打消了逃回关外的念头,决心全力应对这场危机。

    与此同时,郑成功的军队在南京城外安营扎寨。日子一天天过去,士兵们或许是因为连续的胜仗而心生懈怠,竟然开始纵情饮酒作乐,还有人下河捕鱼,完全没有了应有的警惕和防备。之前接连获胜所带来的高昂士气,如今也慢慢低落下来。

    而南京城内的守将郎廷佐则通过探子得知了郑军的情况,心中暗自窃喜。恰在此时,崇明总兵梁化凤率领援兵及时赶到。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梁化凤决定趁着夜色发动突袭。当晚,月黑风高,梁化凤带领着精锐部队悄悄接近郑军营地。毫无防备的郑军在睡梦中突然遭遇攻击,顿时乱成一团,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刹那间,郑军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等到他们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想要发起反攻的时候,梁化凤早已率部迅速撤回南京城中,并紧闭城门,严阵以待。

    数日后,梁化凤再度率领着大批精锐骑兵前来叫阵。他们迅速占领了一处地势高耸、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只见梁化凤身先士卒,骑着一匹雄健的战马,率先从山上俯冲而下。他身后的骑兵们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马蹄声响彻云霄,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而此时的郑成功所部却因为未曾料到敌军会如此突然地发起攻击,一时间有些措手不及。面对敌人迅猛的冲击,郑军的阵线瞬间被撕开一道口子,队伍顿时陷入混乱之中。士兵们四散奔逃,互相推搡踩踏,场面一度十分狼狈。

    然而,郑成功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很快便镇定下来,并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和整顿,郑军逐渐稳住了阵脚。随后,他们开始发动反击,以牙还牙,与梁化凤的骑兵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一直站在城墙上观战的郎廷佐发现了战机。他急忙下令打开东门,派出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悄悄地迂回到郑军的后方。这支奇兵如同鬼魅一般出现在郑军的背后,给予了他们致命一击。

    遭受前后夹击的郑军终于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朝着江边狂奔而去,希望能够登上战船逃离战场。但由于船只尚在江中行驶,未能及时靠岸接应,许多郑军士兵无奈之下只得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试图游向对岸。一时间,江面上人头攒动,呼救声此起彼伏,无数生命就这样消逝在了滔滔江水之中。

    郑成功麾下最为骁勇善战、威名赫赫的铁人军闻令而动,匆忙披上厚重坚固的铠甲,手持利刃,准备迎战来犯之敌。然而他们未曾料到,清军早已对这支铁军有所防备。此前在镇江一役中的败将,已然详细地向己方描述了铁人的形貌特征:这些战士身披红袍,身挂绿带,远远望去,令人不禁心生惧意。但实际上,这所谓的威慑大半只是虚张声势罢了,因为铁人虽然威猛,但其沉重的铁甲却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行动灵活性。由于铁甲重达数百斤,使得他们动作迟缓,转动不灵,根本无法进行长途快速奔袭。

    当清军看到铁人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时,纷纷策马来回奔驰躲避。铁人见状,奋力追击,但仅仅追赶了一段路程之后,便已感到体力不支。此时正值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照射在铁甲之上,使其迅速升温发烫。铁甲内部的勇士们更是酷热难耐,仿佛置身于火炉之中。

    就在铁人军队因疲惫和酷热而渐渐放缓脚步之时,清军突然折返杀回。只见他们挥舞着锋利的战斧和沉重的铁锤,狠狠地砸向铁人。每一次重击都带来巨大的震动,铁人军的战士们只觉得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有些铁人甚至直接摔倒在地,再也无力起身。而那些倒地的铁人,则很快就被清军士兵迅速抬起,放到车上运走。就这样,原本被寄予厚望用来对抗满清精锐骑兵的铁人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话说那清军狡诈异常,竟另辟蹊径派出一路奇兵从水上掩杀而来。此时郑成功的大部兵马皆在岸上奋勇厮杀,致使留在船中的兵将数量稀少、防守空虚。这路清军见状大喜过望,当即顺着江流急速而下,如饿狼扑食般直冲向郑成功的船队。

    一时间,火光四起,清军点燃火把纷纷掷向郑军的大小船只。刹那间,熊熊烈火腾空而起,夜空中的长江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通红。火势迅速蔓延开来,转眼之间已有五百余艘郑军船只陷入火海之中。那些身处火海中的兵卒们惨呼连连,痛苦不堪地在船上翻滚挣扎,试图扑灭身上燃烧的火焰,但终究无济于事。最终,他们只能带着满身的烈焰惨叫着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整个江面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与喧嚣之中,人喊马嘶之声不绝于耳。受伤的士兵倒在血泊之中呻吟呼救,受惊的战马四处狂奔乱撞。滚滚江水也仿佛因这场惨烈的战斗而沸腾起来,波涛汹涌,浪花飞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成功在忠心耿耿的侍卫们舍生忘死的拼命护卫下,艰难地杀出一条血路,退回到一艘大船上。他望着眼前的惨状,心痛不已但却临危不乱,果断地下令开船撤退。随着一声令下,大船缓缓驶离战场,逐渐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清军犹如饿狼一般穷追不舍,马蹄声和喊杀声响彻云霄。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成功的水师迅速反应过来,果断地开炮回击。一时间,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爆炸产生的火光和硝烟弥漫在空中。清军见状,被这猛烈的炮火所震慑,心中不禁生出恐惧之意,深知若再强行追击,恐怕会遭受更大的伤亡,于是只得不甘地停下脚步,缓缓收兵回营。

    这场南京之战,对于郑成功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他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甘辉、张英、林胜、潘庚钟等一众大将皆在此战中壮烈牺牲。要知道,这些将领皆是身经百战之人,他们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堪称不可多得的将才。如今他们的离去,就如同折断了郑成功的羽翼,让其元气大伤。

    与此同时,郑成功的水师战船也在激烈的交战中遭遇重创,许多船只受损严重,无法继续投入使用。修复这些战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短期内水师的战斗力很难得到恢复。

    自那以后,郑成功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行动,而东南一带的抗清活动也随之陷入了低谷。那些原本归附于郑成功的州县,眼见他此次战败,纷纷倒戈相向,重新投向了满清的怀抱。南京城外的这次失利,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南明王朝彻底失去了重振旗鼓、反败为胜的最后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