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城不会做家务,自妻子离世后,在生活上他手足无措,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得很艰难。
都说没妈的孩子可怜,为了帮父亲分忧,两个儿子小小年纪就学会煮饭、洗自己的衣服。
南江城是从农村大山里一路考学走出来的,在农村同辈人里属于有学问的人。
小时候在村里因为他是独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因此父母把他看得极重。南江城没有做过家务,在他的观念里,世人惟有读书高。
他的自私狭隘也是从小养成的。
两个儿子从小读书都很争气,这是南江城引以为傲的。
但是因为没有女人的生活,两个儿子做错事和把饭烧糊的时候,他挨了不少父亲的打。
南江城打儿子用皮带抽,邻居可怜这两个没妈的孩子,常常过来劝阻。
成年后的两个儿子,偶尔会再提起小时候被父亲打骂,也能反映出当时南江城鳏居时的不如意。
两个儿子的童年生活没有其他孩子那般甜蜜幸福,母亲去世得早,小儿子南天几乎没有感受过母爱。
南辉和南天幼时被两个姑姑接走,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特别是南辉,在姑姑家,他知道成绩好的孩子才能讨人喜欢,因此他从小刻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南静怡十岁的时候,经人介绍,郑娟带着她走进南江城的生活。
南江城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把两个儿子都接回身边。
郑娟是个好女人,她勤劳、朴实。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南江城。
无论从穿着上,还是精神面貌上,大家都肉眼可见地看到南江城的变化,人也胖了、干净了,人人都夸他娶了个好老婆。
时间流逝,前妻和他结婚不到十年,现在郑娟嫁给他已不止十年。
他们再婚后没有生儿育女,刚结婚时南江城曾经提出再生一个孩子,但是郑娟不同意。
如果她当年肯生二胎,之前也不会和静怡她爸离婚。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纽带,这没有孩子的二婚夫妻,也许更难维系婚姻。
在南江城的心里,不知是不是亡妻才是最好的呢?这个问题,只有他自己能回答。
南江城其他的毛病南静怡还能忍忍,最让她鄙夷的是南江城龌龊的人品。
上一世,南江城就不止一次地提出、羡慕自己那七十岁的同事,居然找了五十岁的女朋友。
这就是他的内心流露,南静怡以为继父就是嘴上羡慕,却没想到在不久后竟直接让她撞了个当场。
七十多岁的南江城居然背着妻子偷人!
上一世的一天下午,南静怡偶然回娘家,竟然撞到南江城和一个女人在家里……
当时南静怡非常震惊,背过身去不敢直视,因事发突然,她竟忘记了用手机取证。她呆呆地坐着半天没有回过神。
老家伙慌了,急急忙忙地提裤子,那个老小三居然是楼下卖馒头的六十岁老女人。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和一个六十岁的老女人!
都是有儿有孙的年龄!
除了震惊、卑鄙、龌龊、下流,她找不出其他的字眼。
妈妈辛苦半生,二婚居然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南静怡为妈妈不值得。
当天她找到正在医院病床旁照顾外婆的妈妈,告知妈妈刚刚她撞到的渣爹的丑事,妈妈沉默了。
也许妈妈早就知道自家男人是个什么德行,只是嫁鸡随鸡,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回去后,妈妈跟南江城吵过、跟他闹过,可是有什么用,最后还是凑合着继续过日子。
这一世,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生这件事,但南静怡非常清楚,她的继父是个什么德行。
所以她和继父一直冷冷的,十多年也建立不起父女情感。
这是她热衷买房和拼命赚钱的原因之一。
她希望有个避风港,一个给自己和妈妈一份安全和保障的港湾,只要妈妈愿意,她有能力带妈妈离开这个龌龊的男人、这个没有感情的家。
上一世给不了妈妈,这一世,她要弥补、她要变成妈妈的依靠。
看到妈妈和继父没再争吵,南静怡坐下吃饭,陷入沉思,看来要加快计划了。
明天上晚班,白天可以抽时间去一趟装修公司。她要加快速度,把房子尽快装修好。
第二天上午,她联系了一家当地最好的装修公司,约好一周内拿出设计图纸,三个月内完成装修。
今天南静怡跟罗老师上晚班。
早上她有充足的时间,送完江南宴的订单,拿到5500块钱,把钱收入空间。
空间里,她的小金库又是满满的。
接着去市场帮妈妈卖菜,郑娟这两天每天的收入有2500–3000元,开心得很,干劲十足。
“哔哔哔”南静怡的传呼机响了,她低头看看,是单位的电话,她赶紧到曾叔叔的办公室打电话。
“我是南静怡。”
“静怡啊,大家提醒你买水果,今天上晚班之前带过来,别忘了啊!”科室同事刘姐在催促。
“刘姐放心吧,我中午会送过来。”南静怡低头想笑,这几个家伙,她可不敢忘记,昨天十几个同事在她这里预定了水果。
赶紧进空间,按大家的需求,一一打包装箱。
护士长预定草莓五斤、罗老师预定草莓五斤、方华的樱桃半斤、何静的草莓五斤樱桃半斤,刘姐的苹果五斤草莓五斤、邓姐的香蕉五斤苹果5斤……
等南静怡全部打完包装箱,差不多十一点半,她赶紧给同事们送过去。
有的同事下午休息,她必须赶在中午送到他们手上。
现在为了每天骑车送货方便,她摒弃了裙子,每天身穿牛仔裤和短袖t恤,把她的好身材衬托的淋漓尽致。
一个mp3加bp机是她的固定装扮,扎个马尾,越发显得青春靓丽。
南静怡到医院,在门岗打电话喊蒋祁下来帮忙,把水果箱抬到科室。
大家你拿一袋,我拿一袋,不知情的病人还以为医院里分发过节物资,有几个病人家属也过来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