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太嫔唱的那两句戏词,后面还有两句是:
“盒子里藏的是储君,我肚皮里怀的是鬼胎!”
这是一出很有名的戏,叫《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它还有一个被人们熟知的名字,叫《狸猫换太子》!
这出戏讲的是:宋真宗膝下多年无子,刘李二妃怀孕后,宋真宗大喜,承诺刘李二妃谁先诞生皇子,就封谁为皇后。
刘妃害怕李妃先于自己产子夺了凤位,便让人在李妃生产时,用剥皮的狸猫换下李妃生下的皇子,又命宫女将李妃生下的皇子杀死。
宫女将狸猫换下的皇子装在提盒里,不料在出宫途中遇到宦官陈琳,宫女不忍心杀害皇子,遂将此事告知陈琳,两人合计,最终在刘妃眼皮底下将皇子救下。(注)
徐玉宁喃喃道:“狸猫换太子……”
馨太嫔是不是知道什么?!
这么多年,或许正是这件事藏在她心里,把她给逼疯了。
徐玉宁怔怔地看着桌面上的那幅璃太妃画像,内心震荡不已。
如果,先太子真的是璃太妃的儿子——
那么死去的二皇子萧瑾,其实才是慈宁太后生的儿子,是真正的嫡长子!
可慈宁太后怎么舍得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换掉?!
“所以……”
徐玉宁手指在画像的右下角处轻轻摩挲着,微微发起抖来。
右下角处是先帝爷的落款,还有先帝爷的名讳。
徐玉宁嘴唇哆嗦着:“是你,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换掉了,是吗?”
璃太妃死了,没了母亲的孩子,在后宫中得不到庇护,所以出于私心,又或者出于别的原因:“你把璃太妃的儿子,跟慈宁太后的儿子,换掉了,是不是?”
耳朵忽地又响起馨太嫔的声音:“皇上,馨儿没有害瑾儿,你冤枉馨儿!”
当年,萧瑾是被谁害死的?!
萧行和萧瑾皆是兆庆二年出生,萧瑾刚满周岁就夭折,于兆庆三年去世。
从兆庆三年至兆庆四年,这两年后宫中再无皇子出生,只因三皇子萧夺是兆庆五年才出生。
这期间,谁最有可能对萧瑾动手?
徐玉宁唯一想到的可能是,慈宁太后。
因为,萧瑾是皇帝最心爱的女人生的儿子,在皇帝的心中份量自然是不同的,所以她会觉得萧瑾,挡了她儿子的路。
可是她却不知道,萧瑾才是她的亲生孩子。
徐玉宁自认不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她能猜到的事,先帝爷比她聪明百倍,他能猜不到?
虽然找不到毒害萧瑾的真凶,但他是一国之君,只要他肯查下去,一定会水落石出,可是他却选择将磬太嫔打入冷宫,将事情断在了馨太嫔身上。
“你是想把这件事隐瞒下去,保护萧行。”
保护璃太妃的儿子。
那个他最心爱女子生的孩子。
“你给了他嫡长子的身份,立他为皇太子……”
可是对于那个死去的萧瑾,先帝爷,你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来面对他的呢?
他死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过一丝愧疚?
连徐玉宁也猜不中先帝爷的心思。
徐玉宁看着那画像右下角朱笔勾勒出来的名字,只觉得有些讽刺。
帝心九重啊。
想起当初在法莲寺,莲心曾说起,
——“我从来没有听到殿下这样失态地哭过,总觉得他好像很疼的样子……”
——“我就是总觉得,好像殿下和魏琳兰有什么秘密……”
这两件事,有没有关联?
这一刻,徐玉宁也很想要一个答案。
“小福子,”徐玉宁收回手,声音微哑,“去冷宫请常嬷嬷来一趟。”
常嬷嬷来的时候,徐玉宁正坐在收拾了一半的书房里,佛经书本堆了一地。
她的身侧,只燃了一盏烛灯,光线只照亮了她身侧的方寸之地,还有她平静如水的眸子。
常嬷嬷不知为何,心头忽有些惴惴不安,忙跪地行礼问安:“给娘娘请安,娘娘万福金安。”
徐玉宁没叫起,目光只轻轻地落在了常嬷嬷的身上,带着一点审视的意味。
只听她忽道:“这么多年,你呆在冷宫,是为了保护馨太嫔吧?”
闻言,常嬷嬷浑身一颤,面上露出诧异的神情:“……娘娘在说什么?老奴怎么听不懂。”
“馨太嫔喜欢唱戏,常嬷嬷可知她唱的是哪一出戏?”
不等她回答,徐玉宁自顾自地说了下去,“那出戏,我祖母以前常请戏班子来府里演的,我记得很清楚,叫《狸猫换太子》!”
常嬷嬷心头猛地一跳,灰色的眼眸如同一滩灰烣,却又在这刻复燃。
她声音颤抖着:“……竟是狸猫换太子吗?”
“我今天在这书房的暗格里,搜出了一件有趣的东西,”徐玉宁伸手轻轻摸了摸面前的卷轴,慢悠悠道,“以前这盈袖阁的主人,是璃太妃,想来这东西,应该是她留下的。”
常嬷嬷猛地抬起头,目光定定地落在徐玉宁的手上。
她瞳孔微微颤抖着:“……娘娘,您到底想说什么?”
“你是服侍过璃太妃的人,”徐玉宁手指轻轻摸着那幅画,直到这个时候,才终于抬起头,看向了常嬷嬷的眼睛,
“先太子的腰侧,也有一个与璃太妃几乎一模一样的胎记,常嬷嬷,你还不愿意跟我说实话吗?”
常嬷嬷似乎很是震惊,嘴唇微微哆嗦起来:“娘娘,你是说……先太子的腰侧,也有一个和璃太妃几乎一模一样的胎记?!”
徐玉宁看着她的反应,不悦地皱起了眉头,声音陡然转厉:“常嬷嬷还要跟我打谜语吗!”
“不是,”常嬷嬷神情更加慌张起来,她定定地看着徐玉宁,一行清泪忽地流了下来,“其实这么多年来,老奴也只是怀疑……”
“你说什么?”
“当年璃太妃因生产血崩而亡,先帝爷震怒之下失了心智,杀了好多人,产婆、太医,还有璃太妃的两个贴身宫女……老奴当年虽然也服侍璃太妃,却只是盈袖阁的二等宫女,因此逃过一劫……
“……”
“当年的情形太乱了,老奴也不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