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火炮设计
作者:异度了望   末日侵袭:我能点化汽车人最新章节     
    随后,苏南又提到了之前说到的 3 种类型的火炮,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在汽车学院的战斗中,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如果当时我们有一种哪怕是最小型的 50 毫米迫击炮,战局可能就会迅速扭转,我们也能更快地取得胜利。现在我想提出这几种火炮相关的指标,这也是我们设计院未来火炮研发的一个方向。”

    苏南停顿了一下,环视了一圈会议室里专注的众人,接着说道:“第一种火炮,类似我刚刚提到的 50 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要具备轻便灵活的特点,整体重量最好控制在 30 公斤以内,方便单兵携带或者小组作战时快速转移。它的射程,我们初步设定在 1 - 2 千米之间,这个射程能够在大多数战斗场景中发挥作用。射击精度方面,在 1 千米的射程内,偏差要控制在 5 米以内,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打击能力。炮弹的装药量要适中,既能保证足够的杀伤力,又不会过于浪费资源。”

    “第二种火炮,是一种中型火炮。口径大概在 75 - 100 毫米之间。这种火炮主要用于聚居地的固定防御或者阵地战。它的重量可以相对较重,在 1 - 2 吨左右,但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射程方面,要达到 5 - 8 千米,能够对较远的目标进行打击。射击精度方面,在 5 千米射程内,偏差控制在 10 米以内。这种火炮要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炮弹,例如高爆弹、烟雾弹等,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需求。”

    “第三种火炮,是一种远程火炮。口径在 150 毫米以上。它主要承担对远距离大型目标的打击任务,比如其他聚居地的大型防御工事或者敌方的大型部队集结地。这种火炮的射程要达到 15 千米以上,当然,如果能够更远就更好。重量可能会比较大,大概在 3- 5 吨,但我们要研究出合理的运输和部署方案。射击精度方面,在 30 千米射程内,偏差控制在 20 米以内。这种火炮需要强大的火力输出,所以炮弹的威力要足够大,能够对坚固目标造成巨大的破坏。”

    众人认真地听着苏南提出的火炮指标,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他们深知这些指标对于未来聚居地的防御和战斗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些部门负责人的脸上露出凝重的神情,意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同时也是聚居地发展的关键一步。汽车学院的教授们则不时交换一下眼神,他们在思考如何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来实现这些指标,眼神中既有对挑战的担忧,也有对探索新技术的兴奋。

    随后,众人开始就设计院的具体规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设计院的选址,到人员的组织架构,再到初期的研究项目,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设计院的选址最终确定在聚居地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既便于安全防护,又能够方便地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在人员组织架构方面,除了老校长担任院长之外,还设立了几个研究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类型武器的研发。每个小组都由一位汽车学院的教授担任组长,再配备若干名从居民中选拔出来的助手。

    关于初期的研究项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先从火枪和火炮的改进入手。火枪是目前聚居地防御的主要武器之一,但存在着射程较短、装填速度慢等问题。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机动性较差,而且制造工艺复杂。如果能够对这两种武器进行有效的改进,将大大提高聚居地的防御能力。

    在讨论设备和材料的问题时,大家发现聚居地周边虽然资源匮乏,但通过合理的勘探和开采,还是能够获取一些基本的金属材料。例如,在附近的一个废弃矿场中,可能存在着一定量的铁矿石和铜矿石。此外,通过拆解一些废弃的汽车和机械装备,也能够得到不少有用的零部件。

    为了确保设计院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苏南还决定从聚居地的物资储备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设计院的建设和研究。这一决定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苏南坚定地认为,只有在武器研发上投入足够的资源,才能保障聚居地的长远发展。

    随着讨论的深入,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会议终于结束时,夜幕已经降临。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他们仿佛看到了聚居地美好的未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设计院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老校长张明带领着几位教授开始在聚居地选拔人才。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轰动。许多居民都踊跃报名,他们渴望能够为聚居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选拔过程十分严格,既要考察报名者的基础知识,又要测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几百名有潜力的人才加入设计院。这些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有曾经的机械工人,有机械、工学的学生,还有一些对机械制造有着基础和兴趣的民间科学家。

    与此同时,聚居地的勘探队也在周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资源勘探工作。他们不畏艰辛,深入到废弃的矿场、工厂等地,寻找着珍贵的金属材料和其他有用的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源点,为设计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机械厂也积极地与设计院进行对接。李福亲自带领着技术骨干到设计院,与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将机械厂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详细地反馈给设计院,同时也了解了设计院的研究方向和需求。

    在设计院内部,各个研究小组也迅速组建起来,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负责火枪改进的小组对现有的火枪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们发现火枪的射程问题主要是由于枪管的制造工艺和火药的配方不够优化。于是,他们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制造工艺来加工枪管,并对火药的配方进行调整。

    负责火炮研究的小组则将重点放在了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简化制造工艺上。他们借鉴了一些汽车制造的原理,试图为火炮设计一种更加轻便、灵活的底盘。同时,他们也在探索新的铸造工艺,以降低火炮的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

    老校长张明则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忙碌,他不仅要指导研究工作,还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设计院的发展和聚居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