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希望能嫁给一个与郑家条件相当的人,不求能帮助家里,但至少不让家里为她操心。
有了这样的打算,她在行为上便更加谨慎。比如此刻,虽然她对外面的景色充满好奇,但她绝不会撩开车帘去观看。虽然京城辽阔,但谁知是否会有人正好看到她们家的车队呢?
她不想在京城立足未稳,就因不良的名声传出去而受到影响。
对于一个姑娘家来说,名声至关重要。看看嫂子的妹妹,就因为婚前行为放荡,婚后被婆家轻视,甚至成为整个金都的笑柄。
当名声在她心头萦绕,她的思绪又飘向了自己的坎坷命运,以及那位仁慈的赵姑娘。
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嫂子的无限感激。
在那场棘手的事件中,嫂子的处理手段堪称完美,硬是没有泄露丝毫风声。否则,她不仅难以找到归宿,甚至可能遭受无情的舆论攻击,难以幸免。
正当郑慧依沉浸在自己的万千思绪中时,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姐姐!”
赵青虞提起裙摆,疾步向正从马车中走下的顾芩澜奔去。
顾芩澜踏出车门,便被赵青虞热情地拥抱。
“姐姐,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得知你们即将迁往京城,我日夜期盼,终于迎来了你们的到来。对了姐姐,听说金都已被难民攻陷,你们是否安然无恙?我这些日子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不安。父亲和兄长派人多次前往金都探听消息,却始终无果,急得我嘴角都起了泡。”
赵青虞边说边指向自己的嘴角:“瞧,疤痕还在。”
顾芩澜望着如此活泼的赵青虞,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赵青虞还想继续说下去,赵大人和赵夫人已经走了过来:“好了,青虞,别说了,让你的姐姐休息一下耳朵吧。”
赵夫人笑着迎上前,紧紧握住顾芩澜的手,眼中流露出满满的慈爱:“我的大女儿真是美丽动人,比青虞描述的还要出色几分。”
话音刚落,赵夫人便正式接纳了顾芩澜作为义女。
顾芩澜立刻向赵家夫妇行礼:“女儿芩澜,拜见义父义母。”
“好,好,我的好孩子,快起来。”
赵家夫妇笑得合不拢嘴,赵夫人扶起顾芩澜,随即将自己手上的两只精美绝伦的玉镯戴到了顾芩澜的手腕上:“这是我特意为你挑选的,戴着玩玩,回头我再给你拿些更好的东西。”
深知顾芩澜从小失去母爱,赵夫人对她充满了怜惜。再加上她曾救过自己女儿的性命,维护了女儿的清誉,赵夫人对她的关爱如同亲生女儿。
顾芩澜感受到这份真挚的情感,眼眶不禁泛红:“谢谢娘,有娘的关爱真是太好了。”
赵夫人立刻感到心疼,紧紧握住顾芩澜的手不放。
赵青虞笑着跑过来,拉住了顾芩澜的另一只手。
尽管赵夫人认下了新的女儿,但她也没有忘记端王妃和其他人。她擅长交际,言辞如同流水般滔滔不绝,让人如沐春风。
端王妃原本就不擅长应酬,面对赵夫人的热情,除了傻笑之外,不知如何回应。幸亏梁氏机智过人,巧妙地接过话头,应对得体。
一行人进入赵家,主人被妥善安排在舒适雅致的客房中,下人们则有其他的安排。
赵家的宅邸足够宽敞,否则突然涌入这么多人,还真不知道如何妥善安排。
赵家对顾芩澜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为她准备的都是最好的物品,宴席也安排得无可挑剔。
两家人都渴望交好,气氛自然格外融洽。
用过丰盛的宴席后,顾芩澜和郑慧依被赵青虞拉到自己的院子里,继续她们的欢聚时光。
赵青虞将众丫鬟遣散,方才紧紧地拥抱着郑慧依,眼中满是重逢的喜悦。
“郑妹妹,我终于又见到你了。”
适才在门外,她始终不敢与郑慧依有过多的交集。父母曾多次叮嘱,务必将那段往事彻底掩埋。
郑慧依轻轻松了口气:“我还以为你对我已生了嫌隙。”
赵青虞答道:“怎么可能,我们可是历经生死的挚友!”
顾芩澜转头问郑慧依:“你可曾领悟?”
郑慧依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与青虞今日方才相识。”
两位少女相视一笑,对过往的那段经历只字不提,仿佛它们从未发生过。
郑家在赵宅仅逗留了一晚,便准备启程离去。
毕竟,二百余口的大家族不可能长久寄居他人之家。
加之郑家的宅邸距离赵宅并不遥远。
赵夫人屡次挽留:“你们何不先让府中的仆役前去整理,待一切安排就绪,再乔迁过去呢?”
赵青虞也依依不舍地说:“是啊姐姐,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嘛。母亲已为你预备了雅致的庭院,你尚未一睹其貌呢。”
赵家真诚地将顾芩澜视为义女,特意在府中为她预备了一处幽静的院落,以备她日后回娘家居住。
顾芩澜心中充满感激,但仍旧坚决地说:“母亲,青虞,如今年关在即,若不早日整理府中,恐怕这个年都过得不安宁。待我料理好府中诸事,便会来向爹娘磕头,正式认亲。”
赵夫人紧握她的手,连声应道:“好,好,娘等着你来磕头。你们新到京城,诸多事宜尚未明了。若不介意,娘可以派两个得力的嬷嬷过去帮你如何?”
顾芩澜立刻笑颜如花,欣然应允:“那真是太好了,我正愁自己涉世未深,恐有所疏失。母亲手下的嬷嬷必定才智过人,我感激不尽。”
虽然她深知这些事务自己能够妥善处理,但赵家的这份好意,她自然乐于接受,日后也会回报赵家的。
情感这东西,本就是相互往来,频繁互动才能日益深厚。
否则,即便是血缘相连,也可能渐行渐远。
于是,顾芩澜和郑家人离去时,随身带走了赵夫人最为得力的两名嬷嬷。
郑家的宅邸,与赵家相隔不远,然而地段却略有逊色。
赵家世代为官,赵父官至正三品,其兄弟亦在朝中权重一时。再加上赵家的老太爷曾是先帝的帝师,赵家在京城中的地位自然显赫无比。赵府的位置紧邻皇宫,位于城市中心。
郑家地位亦不低,但武官自古便稍逊文官一筹。加之郑家自古秉承“韬光养晦”的家训,故而郑家在京城南部的宅院,虽然住着的并非寻常百姓,但与赵家相比,自是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