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子产
作者:莹莹灿灿的高孝恭   华夏名人录最新章节     
    一、简介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一说国、东里亦为其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子,历史典籍以“子产”为通称,亦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等。他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前522年。子产在主持郑国政务期间,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并在外交上取得了显着成就,使郑国呈现出中兴局面。

    二、人物生平

    1. 早年经历

    子产出生于郑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年份,历史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早年时期,子产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远见卓识。

    前565年(郑简公元年),公子发(子国)和公孙辄(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上下一片欢腾,唯独子产冷静地指出:“小国没有文治却有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然而,公子发并未采纳子产的意见,反而愤怒地斥责他。

    前563年(郑简公三年),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等人发动叛乱,攻入郑国首都,杀死了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并将郑简公劫持到了北宫。在这场危机中,子产临危不乱,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平叛。他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官员,关闭档案库并慎重收藏重要文件。在完成防守准备后,他率领士兵进攻北宫的叛乱者,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叛乱平定后,公子嘉(子孔)当国并打算专权独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不得参与朝政。然而这一做法遭到了大夫和官员们的强烈反对。子产劝阻公子嘉并请求烧掉盟书以安定众人。在子产的坚持下公子嘉最终同意了这一请求烧掉了盟书从而安定了众人。

    2. 众望所归

    前554年(郑简公十二年),子孔被诛杀后简公任命子产为卿。从此子产开始逐步在郑国政坛崭露头角。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多次代表郑国出使晋国并成功争取到了减少贡品等利益。同时他在国内也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前549年(郑简公十七年),子产借郑简公前往晋国的机会致信晋国当权者范宣子请求减少贡品。他在信中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最终成功说服了范宣子减轻了郑国的负担。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子产的外交才能也提高了他在郑国国内的威望。

    前548年(郑简公十八年),子产与子展(公孙舍之)一起率军攻入陈国国都并取得了胜利。在胜利后他们不扰陈哀公的宫室归还土地和百姓后班师凯旋。这一战不仅展示了子产的军事才能也进一步巩固了郑国的地位。

    此后几年里子产在郑国政坛的地位日益稳固。他先后辅佐郑简公访问楚国、接待吴国的季札等外交活动都取得了显着成就。同时他在国内也继续推行改革措施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郑国逐渐呈现出中兴局面。

    3. 执政治国

    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子产正式执掌郑国国政。他推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包括为田洫、作丘赋、铸刑书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也为郑国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为田洫方面子产重新划定了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这一措施有效地限制了贵族的特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作丘赋方面子产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打破了国野分界将原来只有国人才有资格承担的兵役扩大到野人。这一措施大大扩大了兵源符合春秋末期战争发展的趋势也为郑国的军事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铸刑书方面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并公布于众让民众周知。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原则也使得民众对于法律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减少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此外子产还实行了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等有控制地开放言路。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郑国的政治更加清明民主也使得子产在民众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然而子产的改革措施也遭到了部分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他们认为子产的改革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因此他们不断对子产进行攻击和诽谤甚至试图推翻他的统治。然而子产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使得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4. 子产铸刑书于鼎

    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子产公布了“刑书”(铸刑书)这一举措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成文法的公开化运动正式开始也使得郑国成为了春秋晚期法制建设的先行者。

    然而子产的这一举措也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指责。叔向认为子产公布刑书会破坏传统的礼治秩序导致社会混乱。他在给子产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不满。然而子产并没有因为叔向的指责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坚信公布刑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举措。因此他坚定地回应了叔向的指责并继续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

    子产公布刑书后郑国的法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民众对于法律的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使得执法更加公正透明。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威信也增强了民众的法治意识为郑国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力克时艰

    在子产执政期间郑国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困难。然而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使得郑国得以度过难关。

    前530年(郑简公三十六年),郑简公去世子产参与安排葬礼并辅佐即位的郑定公处理国政。然而此时郑国内部出现了动荡局势不稳。子产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动荡并稳定了局势。

    前529年(郑定公元年),子产辅佐郑定公前往晋国参与平丘之会。在会盟期间他表现出色据理力争为郑国争取到了应有的利益。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子产的外交才能也进一步提高了他在诸侯国中的威望。

    然而就在子产事业达到巅峰之际他却遭遇了巨大的打击。前526年(郑定公四年),罕虎去世这对子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和支持者也使得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受到了动摇。然而子产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继续坚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为郑国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古之遗爱

    前522年(郑定公八年),子产病重。在临终前他以水火为喻告诫继任者子太叔为政要宽猛相济。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数月后子产去世享年约七十岁。

    子产的逝世对郑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郑国的男子舍弃玉佩妇女舍弃缀珠的耳饰在民巷中聚哭了三个月娱乐的乐器都停了下来。孔子闻讯而泣评价子产道:“古之遗爱也。”

    子产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为郑国的繁荣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也为后世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的外交成就使得郑国在诸侯国中地位显赫也为郑国的中兴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思想和理念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学习和借鉴的楷模。

    三、主要影响

    子产作为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郑国,而是波及整个春秋时代,甚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经济、法制和外交等各方面的成就,不仅推动了郑国的中兴,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

    1、政治改革

    子产在郑国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不仅维护了公室的利益,也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使郑国的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和高效。

    首先,子产推行了田制改革,即“为田洫”。这一改革主要是为了应对贵族占田过限、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情况。通过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子产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改革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也为郑国的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子产实行了“作丘赋”的赋役制度。这一改革打破了国野分界,将原来只有国人才有资格承担的兵役扩大到野人,大大扩大了兵源。这一措施不仅符合春秋末期战争发展的趋势,也增强了郑国的军事实力。

    此外,子产还注重用人制度的改革。他坚持“择能而使”,反对向难以胜任其职的人委以重任。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如冯简子、子太叔、子羽、裨谌等人都在他的提拔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使得郑国的政治更加清明,决策更加科学。

    2、法制建设

    子产在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率先“铸刑书”,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并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这一举措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使民众对于主政者所确立的是非准则能够事先掌握,对于个人行为的后果能够有预测的可能性。刑书的公布,象征着“编户齐民”法律的诞生,不论在法制史上还是在社会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子产的法制建设不仅注重法律的公布和普及,还强调法律的执行和公正。他严格执法,不畏强权,即使面对贵族的违法行为也毫不姑息。这种公正严明的执法态度,使得郑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3、外交成就

    子产在外交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主导了郑国的外交政策,确立并坚持“从晋和楚”的外交方针,为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晋国的交往中,子产能够不卑不亢,竭力维护本国利权。他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减轻了郑国对晋国的贡赋负担,并在平丘会盟中再次为郑国争取到了合理的利益。在与楚国的交往中,子产同样表现出色。他通过智慧和勇气化解了楚国以军队迎亲造成的危机,维护了郑国的独立和尊严。

    子产的外交成就不仅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还体现在他个人的外交才能和魅力上。他博学多才、善于辞令、通晓礼仪,在与诸侯交游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智慧。他与晋国的叔向、吴国的季札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郑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友谊。

    4、思想贡献

    子产在思想领域也有着丰富的建树。他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天道观和人性论等方面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思想上,子产坚持“择能而使”的用人观和“不毁乡校”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任用贤能之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同时,他也重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力量源泉。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

    在法律思想上,子产主张公布成文法并严格执法。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必须让民众了解和遵守。同时,他也强调法律的执行必须公正严明,不能因人而异。这种法律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也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天道观上,子产坚持“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这种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为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人性论上,子产对人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人性有好利的一面,但也有恶害的一面。因此,在治理国家时必须兼顾宽猛相济的政策,既要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向善,也要用严刑峻法来惩治违法行为。这种人性论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深度的,也为后世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轶事典故

    子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许多故事和典故都被后人传颂不衰。以下是一些关于子产的轶事典故:

    1、子产告范

    晋国范宣子执政时,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前549年(郑简公十七年),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给范宣子。信中子产委婉地表达了郑国对重贡的不满,并指出这种做法对晋国和诸侯都不利。范宣子欣然接受了子产的意见,并减轻了郑国的贡赋负担。这个故事展示了子产的外交才能和智慧,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2、不毁乡校

    郑国人喜欢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认为这会影响政局的稳定,建议子产毁掉乡校。但子产却认为乡校是民众表达意见和诉求的重要场所,应该予以保护。他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这个故事展示了子产的民本思想和开放心态,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3、论政宽猛

    子产病重时,对继任者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松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子产去世后,子太叔起初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导致郑国盗寇横行。后来他后悔没有听从子产的劝告,采用了严厉的政策才平息了盗寇。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评价说:“政令宽大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这个故事展示了子产对治国政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4、与申徒嘉

    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因为自己的执政大臣地位而看不起申徒嘉,对他提出了一些无理的要求。但申徒嘉却以理服人,指出子产不应该以地位高低来对待别人,而应该以德相交。子产听了申徒嘉的话后深感惭愧,并恭敬地向他道歉。这个故事展示了子产的谦逊品质和开放心态,也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5、欺于校人

    有一次有人送了条活鱼给子产,子产让小吏把鱼放进池子里。但小吏却把鱼煮着吃掉了,并回来报告说鱼已经游到深水里去了。子产听了后说:“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小吏出来后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把鱼煮掉吃了,他却还说鱼儿得到好的去处了!”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讽刺意味,但也展示了子产的宽容品质和豁达心态。他并没有因为小吏的欺骗而生气或惩罚他,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情。

    6、金水之河

    传说子产逝世时,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积蓄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后,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来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但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这些财物,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水中以悼念他。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并一直流传至今。这个故事虽然有些神秘色彩,但也展示了子产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他的廉洁奉公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五、后世纪念

    子产作为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事迹和成就被后人广为传颂和纪念。以下是一些关于子产的后世纪念情况:

    1、历代祭祀

    自唐代以来,历代政府都对子产进行了祭祀和表彰。唐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曾派使者到子产的墓地祭祀他;唐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下诏祭祀先贤,子产名列其中的“忠臣一十六人”,由荥阳郡负责祭祀;清咸丰七年(1857年),咸丰帝应俞樾之请,将子产列入文庙从祀;同治二年(1863年),子产的排位被定为东庑第一位。这些祭祀和表彰活动不仅体现了历代政府对子产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也展示了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文物遗存

    关于子产的文物遗存也颇为丰富。历史上关于子产墓的位置和规模存在不同的记载和争议,但后世确定的子产墓位于新郑和长葛交界处、陉山上。该墓被列为市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此外,在新郑和周边地区还保存着一些与子产相关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如子产祠、子产庙、子产台等。这些文物遗存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子产的重要资料和线索,也成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政治家的重要场所。

    3、文化影响

    子产的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他的政治智慧、法制思想、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都成为了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经受到过子产的影响和启迪。同时,子产的事迹和成就也被广泛传颂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例如,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子产为主角或配角的故事和情节;在艺术创作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以子产为主题或题材的绘画、雕塑等作品。这些文化影响不仅展示了子产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他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