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堵阳(今河南方城)人,中国西汉时期的着名法学家和法官。他在汉文帝时期以赀选为骑郎,后逐步升迁为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最终在文帝三年被擢升为廷尉。在景帝时期,他担任淮南相。张释之以其执法严明、公平公正着称,他的执法理念和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实属难能可贵,不仅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当今中国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二、人物生平
1. 早期经历
张释之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颇多,他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然而,在为官的前十年里,张释之一直默默无名,未得升迁,反而耗费了不少钱财。这让他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幸运的是,中郎将袁盎发现了他的德才兼备,非常惋惜他的离去,于是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汉文帝告诉他不要高谈阔论,要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于是,张释之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文帝听后非常满意,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2. 崭露头角
上林观虎
张释之任谒者仆射时,有一次跟随汉文帝登临上林苑观虎。文帝就虎圈所养动物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环顾左右,不能回答。这时,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这些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彰显自己熟知业务、有问必答。汉文帝认为做官就应该这样,于是下诏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顶替上林尉。
然而,张释之并不赞同文帝的做法。他问文帝如何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文帝回答说是年高德劭的长者。张释之就说:“周勃和张相如能被称为长者,但二人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伶牙俐齿的啬夫吗?”随后,他援引历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终致亡国为例,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出了上林苑,文帝驾车回宫,让张释之陪乘。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执政的失败之处,张释之据实而言。文帝非常满意,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弹劾太子
张释之任公车令时,掌管宫门事宜。有一次,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张释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霸陵谈棺
过了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汉文帝登临霸陵,向北眺望,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文帝让慎夫人弹瑟,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群臣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缝隙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打开吗?”群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却向前进言说:“如果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张释之的说法,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3. 秉公执法
县人犯跸
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时,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张释之审讯后,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并上奏朝廷。
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张释之就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玉环窃案
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弃市。汉文帝大怒,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以争,说:“依照法律,弃市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最终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4. 辞官隐退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早年弹劾过时为太子的景帝,因而内心极为惶恐,想要称病隐退。但又担心招致更大的惩罚,想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采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汉景帝当面谢罪。景帝并没有责怪他,但一年后,还是将他贬为淮南王的国相。过了很久,张释之过世。
三、成就和影响
1. 政治贡献
张释之在汉文帝时期担任廷尉,是汉朝司法系统的重要人物。他执法严明,公平公正,不畏权贵,敢于给统治者进谏。他的执法理念和事迹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有着重要贡献。
在县人犯跸的案件中,张释之坚持依法量刑,不畏文帝的怒火,最终使文帝认识到了法律的公正性。在玉环窃案中,他更是据法以争,反对株连之法,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这些事迹都体现了张释之作为法官的公正无私和执法如山。
2. 执法理念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执法是法律的生命所在。张释之坚持“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共同”的观点和“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原则,在执法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不畏权贵,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的这种执法理念在当时和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刚正不阿
张释之不仅严守法纪,秉公断案,依罪量刑,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更是刚正不阿。他多次与汉文帝发生冲突,坚持自己的执法理念。在县人犯跸的案件中,他无惧文帝的怒火,坚持依法量刑;在玉环窃案中,他更是据法以争,反对株连之法。这些事迹都体现了张释之刚正不阿的品质。
司法为民
张释之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理念。他依法量刑,规范有序,避免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特别是对普通百姓这一弱势群体不加重治罪,充分体现了中国法文化传统所颂扬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执法精神。他的这种执法理念在当时和历史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对后世的影响
张释之的执法理念和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公平公正、刚正不阿、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不仅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当今中国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他的事迹被后世传颂为佳话,成为后世法官和执法者的楷模。
四、轶事典故
1. 王生袜
王生是汉初的隐士,喜欢黄老之学,很受当时人的尊重。曾应招入朝时,三公九卿均在场。王生的鞋带松了,就让张释之替他系上。张释之便跪下替他系好了鞋带。事后有人问王生为什么要在朝廷上羞辱张释之。王生说:“我年纪大了地位也不高自忖帮不上张廷尉什么忙所以才这样做。张释之是天下名臣我羞辱他正是为了增强他的名声。”大臣们听到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后人常用这一典故来形容人的贤能和德行也作“结袜王生”、“王生袜”、“结袜”。
2. 执法如山
张释之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如山般的坚定和公正。他不受外界干扰不畏权贵坚持依法量刑。在县人犯跸的案件中他无惧文帝的怒火坚持依法判决罚金四两;在玉环窃案中他更是据法以争反对株连之法。这些事迹都体现了张释之执法如山的品质。
3. 善于进谏
张释之不仅执法严明而且善于进谏。他多次向文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帮助文帝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上林观虎的案件中他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在霸陵谈棺的案件中他建议文帝不要过分追求奢华以免引发人们的贪欲。这些建议都体现了张释之的智慧和远见。
五、纪念和评价
1. 张释之祠
张释之祠又名张公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关释之路西段北侧是纪念西汉文帝时着名廷尉张释之的祠堂。该祠堂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明宣德四年(1429年)曾复建;成化十年(1474年)续修;弘治六年(1493年)又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再修。民国年间为县门公所占用1947年解放后为农业技术推广站所有。1958年后成为县人民医院家属院1979年列为方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6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祠内现有明代“汉张廷尉祠记”碑一通飨殿、祠堂、主持房各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有长20米的画廊一处。该祠堂不仅是纪念张释之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张释之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2. 后世评价
后世对张释之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法学家和法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张释之与冯唐并列为列传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评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张释之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张释之的执法理念和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天下名臣”的楷模。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张释之与汉代的张释之、唐代的戴胄并列为历代任斯职者的楷模称赞他们“处心公正义法平如狱以无冤故流芳后世”。
现代学者对张释之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不仅深入挖掘了张释之的执法理念和事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还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张释之的思想和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 现实意义
张释之的执法理念和事迹对当今中国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他的公平公正、刚正不阿、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不仅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事迹也提醒我们,在执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畏权贵依法量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