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三征噶尔丹
作者:青港沉沙   跟着姓名学国学最新章节     
    上六:引兑。

    引,长也。引字的本义是拉弓,牵引着弓弦,慢慢拉开、拉远,弓弦因此被拉长,于是就有了拉、延长的引申义。

    所谓引申,就是由一事一物一义延长推衍而及其它。

    我们用心引导着,尽量让愉悦和快乐保持得长长久久的,这究竟是吉还是凶呢?

    我们读易经,没必要纠结于吉凶。

    因为它是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所谓吉、凶、无咎、有厉,全看我们怎么去做。

    但易经的辩证和变化,也有一个始终围绕着的不变核心:守中正。

    做任何事,持中守正,不过分,不过度,无论过程多艰难,结果总归是不错的。

    康熙对待中俄边境问题持中守正,有理有节,结果于是有利。他在对待准噶尔的问题时,也做到了持中守正。

    康熙帝针对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底线,最开始是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以及连通黑龙江的一江一河皆为中国之地,不能送给俄国人。

    然而,就在谈判过程中,准噶尔领袖噶尔丹忽然大举入侵喀尔喀蒙古。这使康熙帝认识到“抚绥外国,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他决定尽快划定国界,亲善沙俄,以全力征讨噶尔丹。

    这个策略,与当年平定三藩之乱时拉拢耿精忠、尚之信而坚决消灭吴三桂如出一辙,是极为高明的统战战略。

    蒙古族在离开中原地区后,逐渐分为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的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北方的漠北喀尔喀蒙古以及漠西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蒙古为蒙古瓦剌部的后人,主要游牧于巴尔喀什湖的东部和南部。准噶尔则是厄鲁特蒙古的一支部落,当时控制着天山南北,在这里建立起了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早在顺治帝时期,漠南蒙古已归入清朝版图,而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已臣服于清朝。

    绰罗斯·噶尔丹(1644年—1697年)既是僧俗领袖,又是蒙古民族历史人物,幼年被认定为西藏温萨活佛转世,曾随西藏班禅活佛和达赖活佛学习佛法。他在掌握准噶尔统治权后,为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国开始向外扩张,并在称雄西域后,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

    他以追击喀尔喀蒙古为由,率兵三万自呼伦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已然威胁到北京的安全。

    对此,康熙帝不可能坐视不管。

    康熙帝亲自督军,以异母哥哥、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异母哥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发兵十万分别由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出击,同时又令盛京和吉林驻军西进,协同作战。

    陪同康熙出征的,还有国舅爷、内大臣佟国纲、佟国维,内大臣索额图、明珠等重臣。临行前,康熙帝还作了一首五言长诗壮行: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小蠢忘帡冒,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云云。

    其诗歌水平足可与皇太孙爱新觉罗·弘历交相辉映,堪称大清诗坛双璧。

    相比中俄雅克萨之战,这样十万级的作战规模,才能表现出康熙大帝的重视程度和作战决心。然而王师出师不利。

    常宁部在长途跋涉进入内蒙古境内后,因后勤跟不上,与准噶尔军的作战失败。准噶尔军乘胜追击,逐渐接近福全部。

    康熙帝命两路军会合,在高凉河(沙拉木伦河上游支流)北阻击准噶尔军,同时令康亲王杰书火速移师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截断噶尔丹的退路。

    福全率军在乌兰布通四十里外安营扎寨,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里,宽二十里,严阵以待。康熙大帝本想御驾亲征,不料偶感风寒而发烧,只好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

    乌兰布通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如今这里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准噶尔军则列营于山坡之上,因西北地区地势平缓开阔,无险可守,他们将一万多头骆驼绑住脚趴在地上,再在骆驼背上加箱笼,蒙湿毡,构成别具一格的驼城。士兵依靠箱垛躲避清军弓箭,同时展开反击。

    但清军更猛。他们集中火炮连续轰击,轰破驼城后以步兵正面冲杀,又以骑兵从左右两翼迂回突击。噶尔丹见势不妙,趁夜色率部北撤,并沿途焚烧野草阻挡清军追骑。

    噶尔丹不甘失败,四方招罗旧部,同时向沙俄求援。康熙帝也在加紧部署,增强边境守备。同时将喀尔喀蒙古分为三路编为三十七旗,设立驿站和火器营训练他们自卫。

    公元1693年,康熙帝诏令噶尔丹前来会盟。噶尔丹当然不肯乖乖就范,随即率三万骑兵再次入侵喀尔喀,进驻巴颜乌兰(今乌兰巴托东南)以东地区。康熙帝于是再次兴兵十万,发动了二征噶尔丹的战争。

    这一次,他们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历时三年之久。

    首先是征集大批熟悉地形的蒙古人为向导,其次随军携带五个月的口粮,同时每名战士配备一名民夫加四匹马。光运粮大车就足足准备了六千辆,还筹备了大批防寒防雨器具和树枝木材,这是为远征沙漠、沼泽地带铺路用的。

    公元1696年2月,清军分三路出击。其中翻越兴安岭西进,西路则分别由归化、宁夏(今银川)越过沙漠,在翁金河(今蒙古国德勒格尔杭盖西)会师。中路则由康熙帝亲自率领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抵达克鲁伦河,逼近准噶尔军后,静待其他两路大军会师。

    噶尔丹见清军势大,这次不战而乘夜西逃。

    康熙帝亲率大军追击,将准噶尔军驱赶至特勒尔济(今乌兰巴托东南)。此时,噶尔丹的三万大军已只剩一万出头。

    而清军西路军也已进抵前线,一战斩敌三千余,噶尔丹的妻子也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拼命逃窜。

    噶尔丹的势力跌至谷底,他的侄子趁机自立,并向清军投降。一年之后,康熙帝只率六千清军亲征,渡过黄河。而噶尔丹麾下将士不过五六百人,服毒自杀。

    康熙帝说过:“朕为天下一统主,务使四海之内,人民咸获其所,一享太平。”他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坚定扞卫者,终极目标是统一全国,仁育万民。

    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云南、岭南、台湾以及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此后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国土上多民族共治、多种制度并存,基本实现了和平稳定发展,使百姓共享长久的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