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两淮盐引和甘肃冒赈
作者:青港沉沙   跟着姓名学国学最新章节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我们如果不懂得节制,总有叹息后悔的时候。如果我们后悔了,改正了,就不会有更大的灾难。

    乾隆时期,全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大幅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至七亿八千万亩,人口激增至三亿人,经济社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这时候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众多高产农作物得到普遍种植。

    用南方水稻为例,亩产量达到五六石的屡见不鲜,最高可达七八石。

    这几个数字很惊人。

    按我们的通常理解,一石等于十斗,约等于一百二十斤。还有其他说法,在清代一石约等于七十公斤,一百四十市斤。

    我们按一百二十斤换算,乾隆时期的水稻亩产已达到惊人的七百多斤。

    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下,我国现在的高产杂交水稻亩产量常规低产约为六、七百斤,高产到达一千斤至一千二百斤。比较高的如四川省乐至县,2024年规模经营主体水稻种植的平均亩产量为625.9公斤?。

    当然还有更高的产量,比如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水稻产量,在株距为十二厘米的情况下,亩产量达到969公斤,接近两千斤一亩。而在株距十四厘米的情况下,亩产量也有约894公斤?。

    这是产量比较高的,平均产量没有如此惊人。

    据有关统计,2024年全国早稻亩产量大约为七百九十斤,总产量约为563.5亿斤。

    在没有杂交水稻加持的情况下,乾隆时期的水稻产量已几乎等于如今的早稻平均产量。

    粮食产量越高,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更何况,这时候高产、耐寒的甘薯和玉米也在我国大江南北得到了广泛种植。

    粮食产量能够满足需求,这是乾隆时期全国人口出现井喷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越来越广泛。当时全国集中的产棉区主要有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钱塘江沿岸、河南、直隶等地,江南的纺织业因此分外发达。

    眼见清朝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进入人人称颂的康乾盛世,乾隆帝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不懂得节制了。他开始大兴土木,生活奢侈的,又仿效康熙帝六下江南,巡幸各地,一路上任意挥霍,国库的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出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各级官僚、地主、商人竞相效仿。贪污腐化重新盛行,吏治再度变得败坏,清王朝来到了由盛转衰的拐点。

    乾隆中后期,接连爆发腐败窝案。如公元1768年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和盐运使卢见曾贪污盐引案,1781年甘肃捐监冒赈案,以及一年之后的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帑案。

    两淮盐引案涉及数任两淮盐政及众多盐商。二十多年来官商勾结,共侵吞税银一千零九十余万两之多。

    两淮盐政从中获利多少呢?高恒任内收受十三万两白银,普福任内收受八万余两。

    乾隆帝下令将普福、高恒和盐运使卢见曾革职查办,叛秋后处斩,又向盐商追缴银一千零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九两六钱。

    甘肃冒赈案,又称甘肃米案,是乾隆年间甘肃官员以赈济灾民的名义徇私舞弊侵吞赈粮的大案。这个案子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省,共牵涉到总督、布政使及以下官员一百一十三人,追缴赃银二百八十余万两。

    因其贪污数量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严,被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这桩案子早在七年前就开始了。众多官员参与其中,却无一个官员举报,以致该案隐瞒七年之久,如果不是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这桩大案也许还不会败露。

    清政府在甘肃实行过捐监。

    所谓捐监,就是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的读书人,必须按规定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用以在灾荒之间赈济灾民。

    捐监曾一度停止,但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仓储不足为由,说服陕甘总督勒尔谨上书朝廷,奏请用捐监粮米赈贷灾民。公元1774年,乾隆帝批准在甘肃开捐。

    王亶望稍微变了一下捐监的办法,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算为白银。随后他调来亲信,将私收的白银以赈灾之名开销出去。

    他们为各县预设灾情,然后按照各县“灾情”的轻重,把赈灾银两发给各县,又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所谓的“冒赈”。

    这份冒赈的钱,就由王亶望和各县瓜分了。乾隆帝远在帝都,对内情一无所知,见王亶望办理监粮有功,将其调升浙江巡抚。

    甘肃布政使一职由王廷赞接任,他与总督一起照本宣科,从中牟利。

    一众官员心照不宣地伙同贪墨,本以为此事天衣无缝,谁知公元1781年,甘肃河州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不堪压迫,突然揭竿起事反清进逼兰州。王廷赞为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说甘愿将历年积存的四万两廉俸银捐作军饷。

    乾隆帝一眼看出毛病,王延赞只不过担任甘肃布政使,他家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于是他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一面调集重兵镇压起义,一边密查王延赞家财的来源。

    这一查,就查出了地方官员冒赈侵贫的惊天大案。

    据统计,甘肃省当时共有二十七万多名报捐监生,共计收捐银一千五百余万两,其中有一千多万两不知所踪,且甘肃全省官吏无不染指。乾隆帝获知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大叫“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他为此下令重惩,强调不可因罚不及众仍存姑息。

    此案共计处死大小官员五十六人,被革职下狱者八十二人。其中甘肃总督勒尔谨被赐令自尽,王廷赞被处以绞刑,王亶望等人则被斩首示众。甘肃官场实现了彻底的大换血。

    甘肃冒赈案仅仅过去不到一年,山东库银案爆发。

    山东巡抚国泰,姓富察氏,为满清八大姓之一,而且他还是乾隆帝皇妃的伯父。他与山东布政使于易简勾结贪赃枉法,导致山东省共亏空帑银两百多万两。两人都被处死。

    对于各案贪污犯,乾隆帝无一例外处以极刑,但并没有刹住贪污之风。当以乾隆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享受着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时,官场逐渐形成各种陈规陋习,广大农民的生活逐渐变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