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济卦六爻也讲述了清政府试图维新求治,而新势力革命图强的历史故事。
初六:濡其尾,吝。
在既济卦中,濡其尾,曳其轮,无咎,但为什么在未济卦中,一旦打湿了尾巴就很艰难呢?
因为渡河上岸以后,只要我们拽住车轮,不让车子走歪,也不让车子倒滑进水里,尾巴上沾再多水也不会有危险。
但如果一只小狐狸自不量力,冒然去渡河,那就比较麻烦了。它个子小小的,刚到河中间还没有渡过去,就筋疲力尽游不动了,尾巴也很快被河水打湿。
人生在世,既要树立远大志向,更要学会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千万不要想着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若是心不足蛇吞象,结果一定是消化不良。
你能相信吗?光绪帝竟然比孙中山先生小了五岁,他完全像是上一个时代的人。
光绪帝两岁登基,更早登上了历史舞台。看着列强脸色长大的光绪帝,和孙中山一样,有一颗求变图强的壮志雄心,所以当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一众士子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光绪帝不仅不加怪罪,反而很快起用了他们。
康有为(1858年—1927年)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他连续多次参加乡试均不及格,转而开始学习西方文化。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成绩很差,身份低微,却敢上书光绪帝,痛陈国家危亡,建议变法维新,并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
这些建议和主张,基本送不到养心殿的书桌上,光绪帝很大可能从没有看到过。
没有得到回复的康有为回到广东,在广州开堂讲学,主讲中外之故,而授救中国之法。梁启超(1873年—1929年)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梁启超的学习成绩比康老师好太多。他十二岁到广州应童子试,考中了秀才。十七岁参加乡试,以第八名中举。
1890年春,梁启超认识了康有为,对他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作为和见解大为佩服,从此抛弃旧学,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他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
师生两人虽然努力研究西方新学,却依然还怀有封建士子的功名梦。
公元1895春,康有为与梁启超一同进京参加会试。时逢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两人于是邀集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
这份上书终于送到了光绪帝的手中。上书中申明必须及时变法,提出“求人材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陈述了富国、养民、教民、练兵等变法思想,引起了渴望雪耻自强的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他立刻命令抄录四件副本,分别送呈慈禧太后、留存军机处以待发往各省督抚讨论。
师生二人趁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两位原本人微言轻的不第士子,就此逐渐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各国纷纷趁火打劫,企图将满清政府吃干抹净。危急存亡之秋,康有为和梁启超先后来到北京,四方奔走呼号,积极组织救亡活动。
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必须变法图强,否则一旦国亡民危,就连皇帝也将朝不保夕。
光绪帝接见了康梁二人,表示绝不做亡国之君。他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全面筹备变法,又赐梁启超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启动戊戌变法。变法开始后,光绪帝斗志满满,在康有为的幕后主持下,接连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大刀阔斧推出一系列改革,包括拟定宪法、开制度局、禁止妇女缠足、裁绿营、放旗兵、废科举、办学校等等。
其中经济改革提倡以工商立国,实现富国养民,鼓励创办民办企业;军事改革则要求改用西洋军事训练方法,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考试停试弓箭骑剑而改试枪炮。
这些措施与晚清洋务运动差相仿佛,或还勉强被保守派接受,但其政治改革和文教改革却显然步子迈得太快,触痛了保守派的神经。
在政治改革方面,光绪帝下诏开放言路,允许报纸指陈利弊,又诏令各院部官吏、普罗大众都可以上书条陈意见。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常见改革措施,慈禧太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
但他提出精减机构、任用新人时,捅了马蜂窝。
主管后宫事务的詹事府、主管内外奏章的通政司等六个衙门被撤销,其他各省院部也要精减编制,这些被裁撤、精简出来的人员怎么安排?
光绪帝和康有为显然没有考虑善后问题。他们不仅没有考虑,反而大肆任命维新派成员进入中枢参与新政,如谭嗣同等人就被任命为军机衙门的秘书。
文教改革方面,光绪帝批准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同时诏令废除八股及科举考试,将所有书院、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为破除封建迷信,遍布全国城乡的祠堂、庙宇也将全部改成新式学堂。
这些举措迅速激化了新旧两派的矛盾。保守派拿废八股及科考说事,指斥维新派摇惑人心,招诱党羽,混淆国是。康有为则组织维新派御史宋伯鲁、杨深秀等人予以反击,表示这些新政都得到了光绪帝的同意。
他或许把自己当成了不足畏、不足恤、不足法的王安石,把光绪帝当成了宋神宗。然而他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就算光绪帝变法的决心远超宋神宗,但在风景宜人的颐和园中,还盘踞着一个看似老态龙钟的西太后。
戊戌变法仅仅启动五天,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连下三道谕旨,一举控制了朝廷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朝廷内部纷纷扰扰,有人跪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有人奏请诛杀康有为、梁启超,甚至有流言要废光绪而另立新帝。光绪帝意识到变法将有变故,颁密诏给杨锐说朕的皇位可能不保,何况其它?叮嘱维新派要制定良策,推进变法。
风声鹤唳之下,维新派不仅没有制定出好的策略,反而慌不择路地下了一个昏招。他们在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唆使下,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国访问,纷纷上书请求重用这个日本人,提议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选拔通达时务者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务。
所谓中英美日四国合邦,说得好听点,是与虎谋皮,把中国的军事、财税、外交大权统统交给外国人大理,说得难听点,是卖国求荣。
但维新派茫然不知,纷纷劝谏光绪帝早定大计,不要嫌弃合邦之名不好听。
对此我无话可说,真是一群愚昧无知的蠢货。
就连保守派官员都意识到此事大大不妥,他们密奏慈禧太后,说如果起用伊藤博文,相当于将中国拱手让人。
慈禧太后这才离开颐和园,返回紫禁城重新训政。她将光绪帝软禁在瀛台,结束了戊戌变法。
傻乎乎的康有为连忙找到李提摩太和伊藤博文,请求他们去游说慈禧太后,结果人家压根不接茬。康有为悲哀地发现被别人当枪使了,与梁启超连夜离开北京,渡海出走日本。然而,在清廷的交涉下,日本人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康有为,不准他留日居住,将他赶去了加拿大。
维新派八人被捕入狱。其中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当街斩首,史称戊戌六君子。徐致靖被处无期徒刑永远监禁,张荫桓被发配新疆。
谭嗣同在牢里用地上煤屑写下一首绝笔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用短短二十八字表达对维新运动的期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维新派在变法前期过于激进,在后期形势有变时不择手段,导致变法仅仅仅过百日即告失败,还牺牲了谭嗣同这样的大好男儿,殊为可惜。但它作为近代中国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打下了思想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3月5日,在江苏淮安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诞生了一名男婴。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他的名字叫周恩来,我们都敬称他为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