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就这么通过了?
作者:泣血染长衫   1960:南锣鼓巷街霸最新章节     
    炎热的酷暑,闷热的后厨。

    一个个汗流浃背。

    干毛巾擦成了湿毛巾,一个中午下来,一帮大胖子,各个严重脱水。

    换衣间,王大海咕咚咕咚地喝着从家带来的菊花冰糖茶,约么两升的大杯子,在一阵龙吸水之后,所剩无几。

    “嗝!舒坦——”

    王大海打了个饱嗝,原本就不多的食欲,如今更是一点儿都不剩。

    “忙完了?”看见儿子进来,王大海随口问道。

    “嗯,最后两桌客人走了。”王小海点头回答,厨师最讨厌的是那种点餐吃着点着,一顿饭能吃三四个小时的,拖得整个饭店不能下班,都准备躺下了,还要起来给客人做饭。

    最为费事!

    “你中午回家不?”

    王大海问道,外面实在是太热了,离得远的员工都留在饭店,不愿去太阳下晾肉干儿,去公交车蒸桑拿。

    “回去,哦对了,爹,有件事我想跟你说。”

    王小海深吸了一口气,还是决定先跟父亲通通气,透露一下饭店的事情,还有辞职的事情。

    尤其是开饭地,毕竟这件事不是小事,被人知道了是很不光彩的。

    就像是冯财胡同里开饭店,羡慕的人不少,骂的人更多。

    没有强大的心理,是扛不住压力的,即使上面是处于观望态度,自己不行,也是开不下去的。

    “你是说饭店的事?”王大海像是早有预料儿子要跟自己说什么,开口说道。

    “爹你知道?”王小海有些惊讶。

    “嗯,我听你师伯说了,他说他已经去你们饭店看了,听说挺像模像样,你们几个小子不声不响,动静倒是不小。”

    “那爹您有什么想法吗?”

    王小海问道,他其实想问父亲介不介意,毕竟这件事不怎么光彩,可能会对家里造成影响。

    王大海却像是没听到一样,根本不接这一茬:

    “我的想法?我能有什么想法,你想干就干呗,反正我现在一老头子,说什么你也未必愿意听。”

    “还不如不说。”

    毕竟是自己亲儿子,王大海想了想还是提醒道。

    “不过,我觉得你们还是小心点儿,别让人给举报了,到时麻烦事儿一堆。”

    “不会,我们都已经打点好了,营业执照后续也会弄好,出不了大事。”王小海解释道。

    营业执照确实很重要,他是一个名义上的东西,有了它和没了它完全是两码事。

    “我也不多说,你们几个心里有谱就行。”

    见此王大海也不再多问,儿子很早就懂事了,这些年没怎么让他操心过,有些事他虽然不是很理解,但也不想就此掐断儿子的想法。

    “哦,对了,工作先别辞,我已经帮你给经理说好了,给你请小半年的假,真不行了,你再回来跟着我炒菜。”

    “哦,我知道了。”王小海没有拒绝,点头同意。

    ......

    ......

    ......

    时间很快来到九月,

    天气已经开始渐渐转凉,京城的秋天绿意褪去,枯黄的落叶,渐渐成了主旋律。

    东城工商局,

    “营业执照批下来啦?”

    “之前不是说上面不让批吗?现在怎么突然可以了?”

    看到手中的盖着红戳子的营业执照,听着工作人员口中的话,刘、郭夫妇十分意外。

    感觉一切来的太过突然。

    似乎有些太过轻松了。

    “这就通过了?”

    “嗯,通过了,上面特批的。”

    “东西拿好了,你们这可是全国独一份,弄丢了可是不好补办的。”

    工作人员郑重地提醒道。

    刘、郭夫妇都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他们二人半年前下岗,刘原本是一名厨师,两人下岗也才四十来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活,自然不甘心天天在家待着。

    彼时听说有人在胡同里开小饭馆,生意不错,于是动了心思。

    但两人都是老实人,遵纪守法,虽然迫于生活,但心里还是有些怕的。

    刘以前曾给领导做过饭,就去向领导请教。

    ......

    夫妻俩走在胡同里,手里拿着营业执照,像是捧着一堆金子一样小心翼翼。

    和来之前两人还有些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夫妻俩已经决定,回家就弄个相框,把它挂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

    “回头得好好感谢人家,要不是人家,这事儿可没那么容易......”

    “是啊......”

    ......

    两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两人离开的第二周,就有一个光头大个子,拿走了第二张特批营业执照。

    ......

    开饭馆是见不得光的事。

    但从1979年9月19日这天,一切开始变得渐渐有些不一样。

    1979年4月,首次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

    1979年,9月19日,

    《京城晚报》在头版正中间的位置刊登了一条大新闻,标题为:“本市城区第一家个体经营的悦宾饭馆今天开业”。

    这个消息一时间轰动全城,并随后向全国辐射,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第一家个体经营的饭馆开业!

    这也标志着,餐饮行业正式开始进入私有制时代,后世遍及大街小巷的餐馆的是时代,自此拉开序幕。

    作为改开后第一家饭馆——先吃螃蟹的的人——悦宾饭馆的开业,自然也享受到了不一般的待遇,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首先是泼天的流量。

    在悦宾饭馆开业前,《京城晚报》的记者接到通知,亲自来到东城区翠花胡同采访,拍照,为饭馆免费在全京城打了一次广告,也给餐馆的之后的生意,狠狠带来了一波流量。

    其次是全社会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第一家饭馆的意义,并不只是饭馆老板是否赔本的问题,还关乎着相当一部分人的颜面,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

    对于这全国第一家餐馆,上面是百般呵护,各部门一路绿灯大开,银行主动上门给贷款500元,国营卖冰箱的甘愿主动打骨折,将1400元的冰箱,400元低价出售。

    全国的眼睛的都在了这一个个小小的餐馆,任何一点错都是不容许的。

    这一刻,翠花胡同这个只有五六张桌子的小餐馆,不再仅仅是一家餐馆,它还意味着改开政策的落地。

    ......

    当然,有好的就有坏的,有支持的就有反对的,事情也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

    悦宾饭馆开业后,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比如,最大的一个难题是,没有客人上门。

    像后来媒体上描述的,“晚报新闻一刊登,举城哗然,无数好奇之人慕名而来,餐馆一时间人满为患。”这种情况事实上并没有出现。

    真实情况是,不少人在门口徘徊,却没有路过,却没有一人敢进来的。

    手艺自然没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客人们有所顾忌,不敢上门。

    经历了二十多年公有制的人们,面对这个时代第一家私人饭馆,就像是古代人看娼妓一样,暗地里可能很喜欢,但明面上,都是一副正人君子,避之不及,看到了嘴上还要嫌厌地骂上两句,以示清白。

    正常来说,如果一个饭馆没有客人肯定是开不下去的,但话又说回来,悦宾饭馆毕竟不仅仅是一家饭馆,它还是一次伟大的尝试,犹如两千年前的商鞅立木为信一样重要。

    这么重要,没有客人当然不行,没人不就倒闭了嘛,于是下面很多懂事的人就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饭店开业的前几天,虽然没有客人,但靠大量的群演和便衣上门撑面子,饭店终于还是度过了开业期,成功开了下去。

    除了没有客人上门,悦宾饭馆还遇到了其他问题,比如,受人排挤,被人唾骂。

    即使上面大的会议已经开了好几次,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二三十年的观念是难以扭转的、

    在以前,家里种棵葱都是要被惩罚的,现在居然有人公然开饭店,还上了报纸,这还了得?

    荒唐,岂止是荒唐!

    这跟前脚呼吁民众抵制核污水,不要食用脚盆海鲜,污水已经扩散,预计今后......后脚又告诉民众说,良好的检测环境下,脚盆的海鲜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民众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看到了反复无常,其结果是,无论初心是好与坏,最终的结果都是消耗了公信力。

    当然,话又说回来,市场经济金钱主导一切,只要经济良好,所谓的公信力也影响不了什么。

    可是,七九年的经济情况恰恰并不好,就业问题,住房问题,饮食问题......各种问题交错复杂,大家过得都不好,你充当马前卒,背弃集体,过得潇洒,大家怎么看得过去。

    放到后世,就和某团外卖沪上单王三年102万事件差不多。

    时代不同,说不好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但两者遭受的境遇都差不多,都不过是棋子。

    刘、郭夫妇出门在外被人指指点点,子女上学被人笑骂,家里被人扔砖头,暗地里被人警告......

    总之,钱是挣到了,但心里承受的压力也不小,可以说钱挣得是相当不容易。

    ......

    其他问题还有很多。

    但无论怎样,九月,全城,乃至全国的许多目光都注视在这一家开在胡同里的小餐馆上面。

    比起陈泽几人还未开业的饭馆,悦宾饭馆可谓是一炮而红,作为时代的象征,被高高地挂起来,成为一个准百年老店。

    饭馆开业造成的影响也确实不小,立木为信的效果逐渐显现。

    随着餐馆渐渐开下去,原本风平浪静的京城,开始渐渐变得不太一样。

    附近的人,看见每日都有人上门吃饭,便不再顾及,也好奇地走进去尝尝。

    城里其他地方的人,开始闻讯而来,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

    大家对个体户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而对于有些聪明,嗅觉灵敏的人,看到这一幕,渐渐觉得上面这次是在玩真的,也纷纷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光是东城区工商局,整个九月下半月便排满了长队。

    之后的一年里,各种有牌照,没牌照,有资质,没资质的小推车,小作坊,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平静了数十年的环境,真的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这也昭示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

    ......

    ......

    东安门大街,相比起人家生意红火,招财进宝,四兄弟饭店的装修工作还未完成。

    三进的大院子,要改造的地方不少。

    首先,是要把院子之前盖的乱七八糟的小房子给拆除。

    其次,是把各个屋子里的腾空,换上采购来的桌椅板凳。

    最后,是在前院墙上开一个小门。

    这还只是整体结构的改变,后续的设计还很多,比如说建个水池,养些金鱼,搭个小亭子,种些花,栽些树,提升一下逼格。

    整体的设计,陈泽几人商量过后,最终的决议是,前院作为招待堂食,散客的地方,就像是其他餐馆一样,推出一些物美价廉的菜品,如大盘鸡套餐,香酥鸭,八宝鸭,卤肉......

    这些用来吸引一般客人,招揽生意。

    而中院和后院则被隔开,作为贵宾包间,提供另一份菜单,有泰丰楼的大厨亲自下厨,开始可能只是招待一些通过关系介绍来的客人,这个价格自然也会高一些。

    一切还都只是初步计划,详细的方案还要等到开业后再做调整。

    不过,陈泽觉得,凭借自己前世的经验,开这么一个小小的饭店,属于降维打击,不应该会倒闭...吧......

    其实,对他来说,开饭店只是一个过渡。

    目前的政策还不太明朗,不宜轻举妄动。

    开饭店就是一个不错的过渡,可以给家里人一交待,也能弄个正经的身份。(毕竟他是有证的)

    不过,要想挣大钱,开饭店是不行的,

    饭店终究只是小道,时代变化会越来越快,到了明年,后年,京城,魔都,尤其是南方,将会大变样。

    到了那时,开饭店将会变成一个高投入,低收益的生意。

    这个赛道也会变得越来越拥挤。

    陈泽有空间在身,这么一个金手指不用,开饭店绝对是浪费,陈泽也不过是借着开饭店的机会与时间,重新熟悉一下京城的环境,好为之后的计划做打算。

    说到底,他开饭店就没奔着挣大钱,有得赚就不错,能多赚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