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一封情书
作者:笃志   血脉撒满世界最新章节     
    刘邦驾崩后,朝中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能征善战的大将们也已离世不少。

    如今的大汉,只剩下一位柔弱的太后吕雉,辅佐着同样懦弱无能的汉惠帝刘盈。

    国家政治局面显得有些疲惫不堪,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凭借着其强大的铁骑和犀利的弓箭,日益壮大。

    冒顿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于不擅长制造兵器,于是便主动找上门来,与擅长冶铁的牧家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关系。

    大汉的衰落和匈奴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弱悬殊的态势使得匈奴越发傲慢无礼、蛮横无理。

    他们对大汉的态度愈发嚣张跋扈,甚至开始频繁挑衅边境地区。

    惠帝二年(公元前 193年),汉朝再次派遣一名女子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

    这次和亲旨在缓和两国之间紧张的局势,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匈奴对大汉的态度。

    娄敬的和亲计划非常出色,但是计划毕竟只是纸上谈兵,而现实中的情况却复杂多变。

    尽管汉朝已经派遣了许多美丽的女子前往匈奴和亲,但匈奴仍然肆意妄为,行为毫无规律可循。

    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利益来决定是否接受和亲,如果高兴就会接受,不高兴则会拒绝,完全无视双方的盟约。

    这次,冒顿不仅拒绝了和亲,还送来了一封写给吕雉的信:“我虽然是一方霸主,但内心孤独无依,每日都感到寂寞难耐。

    我出生在沼泽之中,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之上,多次侵犯你们的边境,其实只是想借此机会到中原游玩一番,排解寂寞,寻找快乐。

    你作为大汉的统治者,地位尊崇;我作为匈奴的首领,地位至高无上。但高处不胜寒,我们都缺乏伴侣,深感寂寞。

    既然如此,为何不让我用我所拥有的东西,去换取我所没有的呢?”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封情意绵绵的书信,但它并不是普通的情书,而是一封写给吕雉的情书。

    从信中的内容来看,冒顿似乎对和亲并不反感,甚至还想迎娶吕雉为妻。

    这种行为对于中原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但在匈奴人的文化和传统中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根据匈奴的习俗,如果父亲去世,儿子有权利继承父亲的妻妾;同样地,如果兄长离世,弟弟也有权迎娶嫂嫂。

    这种风俗与中原的伦理观念大相径庭,但对于匈奴人而言,却习以为常。

    当冒顿弑父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继母们纳为妻妾。如今刘邦已逝,冒顿便打起了吕雉的主意,完全按照匈奴人的思维方式来行动。

    然而,中原地区历经数代王朝的演变,早已建立起一套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礼仪制度。

    在这个体系下,皇族之间的乱伦被视为大忌,任何人都不敢轻易触碰这条红线。

    因此,尽管冒顿对吕雉抱有好感,但这样的婚姻请求无疑违背了中原的礼教规范。

    吕雉本就是一个手段狠辣的人,看到这样一封挑衅意味十足的书信后,心中早已拿定了主意:要先将使者斩杀,然后派遣大军剿灭匈奴。于是她立刻召集丞相陈平、将军樊哙以及季布等人来商议发兵的事情。

    樊哙虽然勇猛,但却缺乏智谋,他一见到蛮夷之人竟敢如此侮辱自己的姐姐。

    便怒不可遏地大声说道:“请给我十万精兵,我必定能够踏平匈奴,凯旋而归!”朝臣们听到樊哙的话,也都纷纷表示赞同。

    自从汉朝与匈奴和亲以来,朝臣们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他们非常不愿意继续忍受这种屈辱的局面。

    如今匈奴竟然侮辱皇太后,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借此发兵,一举消灭匈奴,摆脱这种屈辱的境地。

    只有诛灭匈奴,稳定边疆局势,汉朝的威严才能够得以彰显,大汉的百姓才能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不能消灭匈奴,边疆地区将会永无宁日,百姓会不断遭受杀戮,朝廷也会不断受到羞辱,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朝臣们议论纷纷,都站在了樊哙一边,热烈地讨论着如何诛灭匈奴。

    吕雉看到群臣一致支持发兵,心中感到十分满意。就在这时,朝堂之下突然传来一声大喊:“樊哙当斩!”

    说这话之人,正是中郎将季布。

    季布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

    一个小小的中郎将,竟然敢如此大声喧哗,还当着吕雉的面要斩杀樊哙。

    就连陈平这样劳苦功高、奉刘邦之命而来的人,都不敢轻易动樊哙一根汗毛。这个中郎将的胆子也太大了!

    季布原是项羽的部下,勇猛无比,多次将刘邦围困。

    刘邦灭掉项羽后,季布害怕自己会遭到诛杀,于是藏匿在朱家当奴隶。

    后来经过他人推荐,才得以入朝为官。

    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如今却能够委身在大户人家,甘心做一名奴仆,其隐忍能力可见一斑。

    此时,朝中大臣们个个义愤填膺,被匈奴人的侮辱冲昏了头脑,恨不得立刻出兵消灭匈奴。

    然而,季布却能够保持冷静和忍耐。

    他曾经忍受过为人奴隶的屈辱,对于冒顿单于的来信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相反,他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与匈奴正面冲突并不是明智之举。

    季布指出樊哙应该被斩首的原因是他当面谄媚。

    根据当时的法令,欺骗皇帝的人应当处死,更何况是当面谄媚呢?

    这一观点引发了朝臣们的不满和反驳,他们认为季布自己才是谄媚之人。

    朝臣们的反应表明,他们想要先斩杀季布,然后让樊哙率领军队出征。

    面对朝臣们的质疑,季布据理力争,讲述了过去的历史教训。

    当初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兵力强盛,将领勇猛,谋士计策深远,但仍然被困在白登山,甚至樊哙也被囚禁。

    这个例子说明了与匈奴作战的困难和风险,强调了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此时樊哙竟然口出狂言,声称只需十万兵马便可踏平匈奴,这岂不是公然欺骗吕雉?

    他还举例说明,秦朝之所以会灭亡,正是因为修建长城抵御匈奴而广征徭役,最终引发了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导致国家覆灭。

    如今战争的创伤尚未痊愈,樊哙却当面谄媚,怂恿吕雉发动战争,如果真的出兵,必定会引起天下大乱。

    昔日刘邦率领众多武将,意气风发地进军平城,本欲一举消灭匈奴,重现蒙恬当年的威风,让边疆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当他们到达平城时,刘邦及其随行人员被围困长达七天七夜,缺乏食物供应,士兵们饿得连拉弓的力气都没有,于是天下人送给刘邦一首歌词:“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这首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刘邦所面临的困境。

    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但却无人敢轻易提起当年的白登之围,仿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耻辱历史。

    然而,当季布再次提及这段往事时,众人心中对匈奴的恐惧如潮水般汹涌而起。

    他们深知,匈奴的强大和凶残曾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随着季布讲述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故事,大臣们的担忧愈发加剧。

    他们担忧大汉会像秦朝一样,因为好大喜功、盲目自信而走上一条不归路。

    季布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当季布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整个朝堂变得死一般寂静,空气仿佛凝固了。

    大臣们面色惨白,彼此对视一眼后,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心中充满了对白登之围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忧虑。

    汉朝曾经历过那样的惨败,如今如果再次轻率地挑起战争,恐怕会重蹈覆辙,甚至面临亡国之灾。

    汉朝之所以选择和亲,就是因为曾经在匈奴面前吃过败仗,明白了自身实力的不足。

    和亲虽然是一种屈辱的方式,但也是维持两国和平的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让汉朝有时间发展壮大,待日后实力增强,再由子孙后代来报这一箭之仇。

    大臣们被一时的羞辱冲昏头脑,忘记了长远的利益。

    此刻,经过季布的提醒,他们终于认识到,和亲才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于是,大臣们纷纷进言,主张继续推行和亲政策,以避免战争的爆发。

    “太后,当前汉朝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匈奴对抗,贸然开战只会带来更多的灾难。”一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另一名大臣附和道:“是啊,我们需要时间来恢复国力,发展军事力量。只有通过和亲,才能暂时稳住局势,争取时间。”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也清楚了匈奴的强大,汉朝目前的兵力和物资都不足以与之抗衡。

    和亲虽然会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但从国家大局来看,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而且,由于和牧家和亲的原因,牧家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汉朝,这将对我们的经济和民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反击做好准备。”季布补充道。

    强横的吕雉听到这里,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她心中明白,季布的话不无道理,但要她亲自去和亲,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她怎么可能离开汉朝,去嫁给一个陌生的匈奴人呢?一想到这个,她就感到无比的恐惧和无奈。

    吕雉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是国家的安危,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她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只能默默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季布见自己的话有效,接着又说:“那匈奴既是夷蛮之族,夷蛮之人称赞我们不足喜,我们受他们一点侮辱也不必生气。

    况且吕后以天下为重,怎么会因为一个女子而放弃整个国家呢?

    如今吕后刚刚执政,需要稳定国内局势,不宜与匈奴发生冲突。

    如果因此引发战争,不仅会给百姓带来灾难,也会影响到吕后的统治地位。

    所以,我建议吕后忍辱负重,不要轻易动怒,以免被匈奴利用。”

    初掌大权,吕雉还没来得及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和荣耀,如果远嫁匈奴,那么她这么多年来跟随刘邦所吃的苦、受的累就全都白费了。

    只要能够继续掌权,只要不远嫁匈奴,吕雉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答应任何条件。

    吕雉就像刘邦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季布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匈奴向来蛮横无礼,屡屡侵犯我朝边境,不仅抢夺财物,更想听一听我朝子民的奉承之语。

    他们这般侮辱和挑衅,实则是一场心理战,妄图让我们丧失信心、磨灭血性。

    若吕后能保持冷静理智,不被匈奴的挑衅所激怒,那么匈奴的阴谋便难以得逞。

    反之,若是吕后一时冲动,决定与匈奴开战,那后果恐怕会令人堪忧啊!”

    他的眼神坚定而严肃,仿佛已经看到了战争带来的种种恶果。

    吕雉迎合其意,回了一封词甚卑、意甚敬的信给冒顿。信上的文字如下:

    冒顿单于,您的来信让我们深感荣幸和感激。您对我大汉的关心和挂念,令我们十分感动。

    您看得起我,希望我能侍奉于您,这让我倍感荣幸。

    但是,我已年老色衰,面容憔悴,头发稀疏,牙齿掉落大半,连走路都困难。您听到的关于我的好话,一定是被过分夸大了。

    以我如今的模样,实在无法侍奉单于。闻名不如见面,若是见到我本人,恐怕会吓着您。

    因此,我大汉无法满足单于的要求,还请单于谅解。

    随信一同送往匈奴的,除了这封言辞卑微的信件外,还有丰厚的礼物,包括车子、马匹等。

    这些礼物表达了大汉对冒顿单于的敬意和友好之情。

    看完信后,冒顿立刻派遣使者送来了两句话,表示:“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中原地区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传统,但如今我已经明白了这些,请太后原谅我过去的鲁莽行为。”

    吕雉运用了巧妙的言辞,以谦逊和委婉的方式向冒顿表达了歉意,并强调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

    她的卑词让冒顿感到满意,同时也向匈奴示弱。冒顿,对汉朝的态度变得更加友善。

    尽管发生了这样的插曲,和亲政策仍然得以延续,汉朝和匈奴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