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
作者:钦予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页,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我们这一科讲到“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阴的法门是一个生灭之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其实这个生灭之法是可以通达到不生灭的道理。

    我讲我个人一个实际生活的经验给大家参考,就讲到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我前几天回到寮房的时候,开门不小心,这个门碰到我的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长一个包包。那当然是一个色法。那我问你,我手臂长了一个包,这个包是从哪里来?当然我们讲到这个包就会想:哦,这个包很痛,怎么怎么……你随这个色法产生攀缘,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转门,生死凡夫了。

    我们今天学《楞严经》,我们要学佛陀的思考模式。你看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会习惯性问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来?所以你学《楞严经》,要去学佛陀的思考模式。这个包包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是门撞的,门给我包包,为什么我平常开门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事情?如果说是我手臂自己长出来的,那我没有撞到门之前,我手臂也没有长这个包包啊。所以结论是循业发现,是我有这个业。这个门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这个门只是把我的业带动出来。

    我跟你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子,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比如说你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这个伤口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是刀子给你的,那为什么别人切的时候没有呢?如果刀子真的会产生疤痕,那每一个人都应该产生疤痕。如果说我手上的伤口是自己产生的,那为什么没有切东西的时候不会有呢?就是我有那个业,假借这个因缘把这个业显现出来,如此而已。等到这个业力消失了,这个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是空,因为它没有实体。它要有实体的话,就永远存在,你就完了,这个疤痕永远不会好了。因为它本身是因缘生,所以它没有真实的体,所以“即空”;那“即假”,当它业力还在的时候,你还真的有它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还有痛的感觉;等到你那个业力消失了,你这个疤痕,诶,觅之了不可得。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

    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现而已。问题是我们在遇到人事的时候,很少人会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这种外相所迷惑。所以我们不断地去造业,不断地放纵自己的攀缘心,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为生死本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脱,是这个道理。

    子三、明想阴即藏性

    【图一】

    好,我们应该继续地学佛陀怎么去思考这个五阴,我们遇到五阴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看第三段,明想阴即藏性。这个“想”是一个心法,它的相貌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就是对外境产生一种想象,而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的分别。圆瑛老法师认为,“受”是偏重在前五识,“想”偏重在第六意识。当然,这个“想”是通于八识,但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偏强,所以圆瑛老法师把这个“想” 偏作第六意识。我觉得他这样子合理,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们姑且就把它这样配:前五识是受,第六意识是想,行阴是第七意识,这个“识”就第八识。这样容易了解。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想”到底是什么功能呢?用这个譬喻把它解释出来。譬如说有一个人,他听到有人谈说酸酢、谈说梅子的时候,他就这么一想,嘴巴就产生了口水。事实上他没有吃到酸酢,也没有吃到梅子,他只是靠想象就可以把口水创造出来。说是“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他是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万丈的悬崖,他双脚的足心就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就是我们心中怎么想,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的变化。

    好,我们再看这以下的说明。这个想阴是从哪里来。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说这个酸酢、梅子的谈说,不是从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这个言说相,它不是梅子而生,也不是从口水而入。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就是说我们这个口中的口水,如果说是从梅子而生,那梅子应该自己谈说、 自己产生口水啊,为什么等待别人来宣说呢?假设我们的口水是从口中自己产生,那么我们应该依止口来亲自听闻而产生口水,为什么要等待耳朵来听闻,口中才产生口水呢?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既然必须依止耳朵来听闻,那么这个时候水为什么不从耳中而出呢?因为 这个口水跟耳朵的听闻根本是不相干的。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心中想象万丈的悬崖感到足心酸涩,跟谈说梅子、酸酢而产生口水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其实我们嘴巴产生口水,我们会有酸涩的感觉,都是一念的想所产生,而这个想本身也是业力所变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之道,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有五阴。从造业的功能而言,五阴当中对我们来生的一个极大的影响,这个想阴大概是最重要的了。现在很多的心理学家都证明,我们内心当中最大的潜能就是我们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你心中的想象,预知你未来的生命的灵动。

    比方说,你今天想到榴莲,你会想到什么?从你的想象就知道你未来生命的变化。你说,我想到榴莲,我觉得这个榴莲的味道很臭秽。那你今生跟未来生不太可能会碰到榴莲;就算你碰到榴莲,也不可能对它产生作用,你会当面错过,你未来的生命跟它没什么交集。你说,我想到榴莲,我觉得这个榴莲的味道很甜美。你产生很美好的想象,你今生跟来生很有可能会很多次遇到榴莲,而且会跟它产生交互的作用。

    比方说,你想到出家,你会想到什么?你会产生什么联想?你说出家是很寂寞的、很无聊的。我看你这辈子不可能出家,你顶多做一个在家修的居士。你说,诶,出家很好啊,很寂静啊,远离尘劳的干扰!你即便今生没有出家,你来生都很可能出家。所以,我们从这个想当中可以看到你未来生命的方向。

    其实,不但世间法,出世间法也是这样。你看后面那个《念佛圆通章》就看得出来。有些人为什么会生长在佛世?为什么有些人往往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这跟你前生的想象有关系。你想到佛陀的时候,哇!这个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一定要好好地亲近。你对佛陀产生美好的想象,那你以后很可能跟佛陀相遇的。有些人想到佛陀没什么感觉,那你以后不可能跟佛陀相遇,你一定出生的时候不是佛前就是佛后。

    所以我经常告诉念佛人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要想象。你想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你跟什么产生联想?哦,极乐世界是安乐的果报,极乐世界是解脱的功德,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你往生极乐世界寿命久远,五种神通,相貌庄严,你那个果报体不断地释放快乐的感受;从出世的角度,你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诸善俱会,佛法僧三宝的力量非常的强大,你永远可以成就解脱的力量。

    所以古人说,从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或者七岁的小孩子的讲话当中,就知道这个人长大干什么,因为你讲的话就是你的想象力。这个都不必需要什么神通,也不要什么算命。因为思想会影响你的业力,你就会往这个方向去造业,就会影响你的果报。这个是很科学的。

    我明天会到义德寺讲一个《净土宗修学法要》,就讲到极乐世界。你今天要怎么样培养对极乐世界一种美好想象,这非常重要!很多念佛人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任何想象,你那个求生的意愿不会强的,不可能强的。你没有任何想象,极乐世界对你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个体。一个陌生的个体,怎么能够跟你生命产生灵动、产生感应呢?没有感应,你念佛变成只是人天福报,因为你跟它没有产生很强大的想象力嘛!我们人跟人之间来生要相遇,一定要产生美好的想象。你很喜欢他的功德,他也很喜欢你,来生两个就相遇了。

    所以,在五阴当中对我们影响力最大的,大概就是这个想阴。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法?其实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想象。你看我们遇到事情,我们学佛陀的想象:你从什么地方来?从很多的事相去追寻它背后的道。所以说,第六意识这个“想”对我们来生来说是影响很大的。

    子四、明行阴即藏性

    【图二】

    好,我们看第四段,“明行阴即藏性”。

    前面的“想”当然是第六意识。这个“行”,圆瑛老法师说它偏重在第七意识。这个“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造作迁流,它是不断不断地活动、不停止的。所以,事实上整个行阴的主要功能就是思心所,就是它能够驱动身口去造作善业跟恶业,这叫作行阴。整个业力的产生是行阴。当然,这个行阴其实受了第六意识这个“想”的影响,你怎么想你就怎么去造业,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行阴,佛陀在这个地方是用暴流来作譬喻。就是说,比如一个高山当中有种快速流动的水流。这个水流的波浪是相续地流动而不停止的,而且它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互相不超越。后浪推前浪,前浪带动后浪,一个波浪、一个波浪不会超越的。“行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内心的造作、内心的造业功能也是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它是不停止的,而且不会有前后的错谬。

    我们看佛陀对这个业性、这个行阴的说明。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身为一个在虚空当中的暴流,它这个流动之性是怎么来的呢?“如是流性”,高山当中这个瀑布,它这个能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断地流动呢?这个流动之性是怎么来的?它不是虚空而生,也不是水中自然而有,不是水本来的性质,但是也没有离开虚空跟水。不从空生,也不从水生,不是水的本质,但是也没有离开空跟水的相互作用的因缘。

    我们看第二段。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假设高山中的这种瀑布水流是虚空产生的,那么,虚空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这样子,世间上当产生无穷无尽的水流,整个世界应该因这么大的水流产生一种沉沦、没溺的情况。就是说,虚空会创造水流,那么有这么多虚空应该有无量的水流,世界都被它所沉沦、所没溺。这个不合道理。事实上,这个水流也是局部的,并没有遍满,所以不是虚空而生。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说这个流动的水流是平静的水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水流呢?是水自己产生这样的能量,来推动自己,让它变成暴流。这个有问题了。“则此暴流性应非水”,这个暴流的水是流动的,它的性质事实上跟平静的水是不一样的。假设这个流动的水是平静的水创造出来的,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这个“有”就是“能有”——能够产生的、平静的水;“所有”就是所产生的这个暴流之水。那么这两个应该同时存在才对呀。平静的水创造了流动的水,那么能创造的平静的水跟所创造的这个流动的水,应该同时存在呀。比方说,父亲生出了儿子,那么父子应该同时存在,这样才对嘛。父亲把儿子生出来了,那么父亲也在,儿子也在。但是事实上不合道理,因为我们看到了流动水的时候,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平静的水;当我们看到平静的水,我们也看不到流动的水。所以,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不合道理,因为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假设暴流之水跟平静的水这两个是一体的,是结合在一起。你说平静的水把流动的水创造出来,它们两个也同时存在,只是它们两个相状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分不开什么是平静的水,什么是流动的水,因为两个结合在一起了。那这样有问题了:等到水澄清、平静下来的时候,这个水的相状应该完全消失。因为你平静的水跟暴流的水两个结合在一起,所以,暴流的水消失了,平静的水也应该消失。那么当水澄清下来的时候,它是什么呢?就不合理了。所以它也不是从水而生。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离开了虚空、离开了水性另外有一个流动的水,也不合道理。因为虚空没有内外,离开了水也不可能有水流(离开了平静的水也不可能有暴流之水)。所以,离开虚空、离开了水性(离开了平静之水),另外有一个暴流之水,也不合道理。

    那么这样子讲,我们内心世界不断在那边流动的那个造作的功能,是哪里来的呢?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这种造作迁流,本来就是我们的循业发现,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业力在的时候,心就不断地流动;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流动就消失了。它只是随顺业力所产生的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悔法门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的开示也讲到。他说,忏悔是忏悔业障,你的所观境就是业。那么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说,我们要忏悔之前,不要马上急着忏悔,先要想一个问题:这个业是从什么地方来?你连业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你没办法忏悔的。为什么有业,是谁造作的?蕅益大师还说,你说造业是谁?忏悔是谁?如果说你以前造了业,现在开始拜八十八佛,造业的是谁?忏悔的是谁?其实业本身没有一个造作者,那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念的妄心面对妄境而造业。我们忏悔,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忏悔,而是一种真实的心缘真实的功德,所以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所以,你说为什么我们临终十念可以往生?昙鸾大师就是这样子解释:我们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临终念阿弥陀佛,还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那个功德相是不能有罪业的,那么为什么他造那么大的罪业还可以带业往生呢?因为业性本空。如果业力是真实的,那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不可能成佛。如果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业是真实的东西,是真实的体性,那就完了,那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因为业力是虚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和合,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一念的回光返照、一念的光明、一念的断相续心,你就能够忏悔业障。就是这个房间暗了三千年,但是你灯光打开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不必等到三千年之后。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所以说,这个业性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身也是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的业——行阴这个流动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没有真如本性,就没有这个流动性。它只是一念的妄动才有,你觉悟了以后就没有。是这个意思。

    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图三】

    看第五段,“明识阴即藏性”。

    前面的行阴是一个造作迁流,这个识阴就是明了、分别,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本质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举喻合法”。比如说,世间上有一个人,他取了一个频伽瓶(这个频伽就是迦陵频伽。它是一种妙音之鸟,它的名字翻成中文叫妙音。因为它形色非常的美丽、音声非常的悦耳,所以古代的人就把它身体部分的造形做成花瓶。因为它一个身体两个头,形状很美妙,所以就取它的造形做花瓶,叫频伽瓶)。那么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干什么呢?“塞其两孔” 。因为这个瓶子两边两个头,有两个嘴巴,就用东西把它塞住,让里面的虚空跟外面的虚空产生隔绝。塞住两孔以后,他就拿着这个频伽瓶,里面满满的虚空,就干什么呢?“千里远行”,到一个很远很远、千里以外的地方去。然后“用饷他国”,到其他的国家来享用,来受用这里面的虚空。“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譬喻可能不容易了解。这个地方以频伽瓶来表示第八识。频伽瓶的形状就表示我们所变现的这个果报体。有些人频伽瓶很庄严,有些人频伽瓶很丑陋。频伽瓶的表相,就是我们的身心果报。这频伽瓶里面的虚空就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它是一种我空、法空的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理。但是平常这个频伽瓶里面的真如理是不能显现的,因为他把它塞住了。这个“塞其两孔”,就表示我们的我执跟法执。所以我们内在的这个果报体的真如本性不能显现出来,因为这个孔被塞住了,被我执、法执塞住了,使令内在的虚空跟外在广大的虚空产生了阻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阿赖耶识表现出来的表相是频伽瓶,但是这个频伽瓶里面是虚空的,只是说这个虚空被塞住了。这比喻藏识的相貌“亦复如是”。这是“总标”。

    我们看第二段。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那么佛陀问阿难尊者说,这个频伽瓶的虚空(这个虚空不是空气,空气是有来来去去,我们不讲空气),假设是真空的,真空的一个虚空,那么频伽瓶里面的真空到底从哪里来呢?你把甲方的虚空带到了乙方,它是从彼方来,从甲方来的?因为你从甲方带过来的嘛。或者是从此方出现的?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你说这个人拿着频伽瓶,带着一片的虚空从彼方来,从甲方带到乙方,所以这个虚空是从甲方来。那这个就有问题了:假设它是从彼方来,“在本瓶中” 它贮存虚空而来,你从甲方带着虚空到这个地方来,那么甲方应该少了一块虚空才对啊,因为虚空被你带过来了。你从美国带一个虚空到台湾来,那美国应该少一个虚空才对。事实上虚空不会减少,所以你说从那边带过来,不对。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你说你从甲方带了虚空到乙方来,这个虚空是在此方出现的,那么你把这个虚空倒出来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应多出一块虚空。虚空当然不可能多出一块,这也不合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此方”、“彼方”,古德解释说,彼方的虚空表示我们前世的五阴,此方是讲今世的五阴,说是你前世的五阴带到了今世。说,你今生的生命是哪里来?我们不要讲太远,不要说从如来藏妙真如性而来,这个太远了。其实你今生是你前生创造出来的。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来生是怎么来?是你今生创造的。我们的果报体是这样来的。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很难相信因果?因为它隔代受报。

    我讲实在话,你今生的受用跟今生的造作关系不大。除非你年纪大概到五、六十岁,你今生所造的业会出现一点点。但是真实的果报,你今生造的业大概都来生才会出现。你看果报叫异熟嘛,你造的业不是马上转成果报。唯识学说要成熟,要有一段成熟的时间。你说我现在播种,马上要吃水果。不可能。你现在吃的水果是什么?是你去年播种的。你现在播种的水果,是明年吃得到的嘛。如果说我今生那么护持三宝、那么用功,身体还那么多业障。这不能怪你今生,怪你前生。要怪,怪前生的你。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你今生的果报是跟前生的你有关,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有关系。

    所以,频伽瓶是这样,从那个地方带到这里,带到这里、带到哪里。“彼方”,指的是前世的五阴,“此方”指的是今世的五阴。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这个瓶子有前世、来世的差别,但是瓶子里面的虚空是没有差别的,那里面的道——那个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没有差别的。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说穿了,我们阿赖耶识不断地变现果报,前生变现一个庄严的果报,今生变了一个男人的果报,来生变成一个什么果报……,这个都是随顺业力,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其实它的本质,里面的虚空才是重要的,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即空、即假、即中。

    整个五阴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意思,我们用古人的一句话作一个总结,说是“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是有一个五阴的身心存在。我们有一个色身,有一种感受,有一个想法,有一个造作的功能,有一个了别的心识,真的是有。当我们的心在“梦境”,表示我们随顺于攀缘心,这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五阴在障碍我们。

    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回光返照整个五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我们发觉到五阴的本来面目,其实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五阴再也干扰不了我们,我们反而可以利用五阴身心来忏悔业障,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它变成一种修行的妙用。所以,五阴到底对你是障碍,到底是一个修行的妙用,关键不在五阴,关键在你自己,是你决定的。你要向外攀缘,五阴就变成障碍;你要回光返照,五阴变成一种清净的妙用。

    所以从这个“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法”。就是说,你不要去改变外境,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已经出现的因缘法;改变它都没有用。你改变你的观念比较重要。问题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产生执着,你自己障碍自己。所以我们讲,“但除迷情,不除其法” 。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觉悟那个道,而不是说“我因缘法怎么样,我业障深重……”。讲这个都没有用,对你都没有帮助。

    我希望我们今天从这一段学习,要养成一个思惟的模式,就是说,你要训练一种思考模式。其实《楞严经》就是告诉你,遇到事情怎么思考。比方说,我们讲病痛。修行人很多人都有病痛,我们过去都造过杀业,很正常。这个杀业由业力循业发现,这里那里就有各种病痛。病痛本身不可怕,问题是你怎么想,你怎么去面对它。你如果说病痛是障道因缘,那就完了,那病痛果然对你产生障碍,因为你把它定位作这是障道。

    我们听听蕅益大师对病痛的看法。他说,病是吾辈良药,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虚妄,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蕅益大师把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说,病是我的良药,因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不生病的时候,我想做什么做什么,打很多妄想。这个比修止观还好用,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第二个,看破此身虚妄。有病痛我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暂时的、靠不住,我要赶快寻求解脱。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病痛就是一个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无常,然后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会降低。第三个,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增加你的无常、苦、无我的观照智慧。你看,破除妄想,舍离身见,增长观智这三个功德哪里来?“皆赖有病境耳。”因为有生病的关系。

    小乘佛法习惯性把某一个东西定位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产生法执。大乘佛法习惯不是这样子。大乘佛法说,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关键在“存乎一心”。你想得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得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决定的,不是它决定的。我讲实在话,外境本身没有好坏,它是如实把你前生的业显现出来。它对你产生障碍还是对你产生帮助,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要是颠倒了,那所有都构成障碍,“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要觉悟了,在这个当中产生它的道,“醒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我一再强调,五阴当中最重要就是这个想阴。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研究教理?诸位你们知道吗?研究教理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我们养成他这种思考模式。他之所以成佛,就是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你想要做王永庆,很简单,你先学会王永庆的思考模式,他怎么想的。你想变成一个阿罗汉也很简单,你就看看《阿含经》,阿罗汉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你以后就变成阿罗汉。那我们想成佛也是这样,你要想想,佛陀的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怎么个思考模式。这个天台宗叫作:你要先成就一种大乘的种性。这个种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没有这种思考模式,你怎么可能成佛?如果你的种性是小乘种性,你拿苹果的种子去种,种一辈子种不出葡萄出来嘛。我讲实在话,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思考模式,你就做再大的功德,一辈子也是小乘的果报,因为你的种性是这种种性。所以,我们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阴——佛陀也是有五阴啊,五阴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阴,他是怎么思考的。所以我们先成就这种大乘种性,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要把这个参透。古德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你要把这个道参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