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230面,庚四、究竟转依号。
这地方讲到究竟圆满的妙觉他的转依的功德,这转依的功德其实是有两层的差别:
第一层、是从干慧地到等觉菩萨的阶位,这个菩萨称性起修以后,明白如来藏妙性圆三谛理,依止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如理而生起的三渐次,三渐次其实就是戒定慧。这时候,到达了干慧地,「六根不偶,欲习初干」,调伏三界的烦恼,乃至到了等觉菩萨,他成就了金刚喻定,金刚心中得到金刚喻定,这个等觉菩萨止观的力量特别坚固,像金刚一样,这时候他在金刚心中有生起一个干慧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断无明烦恼的时候,是有重重单复十二种的差别,才能够穷尽妙觉。
为什么叫重重单复,要两重呢?第一重就是从干慧地,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到十地、等觉,乃至金刚心。他第一重是断无明的正使,无明烦恼的现行。第二重他入了金刚心以后,到了等觉菩萨的后心,入了金刚喻定以后,他还要再从前面再走一次,他要从金刚心中的干慧地,金刚心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到金刚心中的十地、等觉,来断无明的习气种子。
他要经过两重,这个诸位懂了哦!第一重断无明的烦恼,第二重断无明的习气。就好像一个杯子,它装了酒,你把这酒倒掉以后,它里面还有一些气味,入了金刚心的时候,他要把前面干慧地的习气再把它断掉,所以我们习气是最后断的。
《唯识学》的观念也是这个观念,《唯识学》说:俱生的种子是不能断的,我们地地都是断它的现行,只有到最后「金刚道后异熟空」,这时候的种子,在金刚心中突然间顿断烦恼、所知障两种的种子。就是这个意思,它二重,第一重断烦恼的现行,第二重断烦恼的种子。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修行的阶位讲完了!
己三、合结诸位次由三行而成(分三:庚一、总以止观结。庚二、正以三行结。庚三、复以邪正结)把前面修行的位次作总结。分三段:一、总以止观结。二、正以三行结。三、复以邪正结。
庚一、总以止观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用整个圆顿止观来总结前面的阶位。
「是种种地」,这地方包括干慧地到金刚后心。当然他所经过的过程不同,他所经历的地地的过程不同,所破的障浅深不同,但是他的修学方法其实圆教是完全一样。就好像蕅益大师常常讲一个譬喻说:你去钻一个很厚的墙壁,它的结构当然浅深不同,越外面越薄,越里面墙壁的结构越坚固,但是它能钻的钻头就是一个,就是一个钻头一路的钻进去。
在整个修行位次当中,依止的智慧是什么?金刚观察。这个“金刚”就是依止不生灭心,所生起的空假中的三观。这三种观因为他依止不生灭心称性而起,所以不可破坏,就像金刚一样,这地方指的是能观的智慧。他所面临的境缘是,如幻十种深喻;所观的境,当然菩萨的所观境有两种,一种是众生法界,一个是佛法界,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十种的譬喻。
我们根据古德的注解,把它念一遍:「一幻,二阳焰,三水中月,四空中华,五谷响(山谷里面的回响),六干达婆城(海市蜃楼),七梦,八影,九像,十化」。总而言之,他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都当作是梦幻泡影,如水中月,如空中华。依止奢摩他,一心三止:简单讲以一心真如为止,依止一念心性称性而起,以心性为止,生起毗婆舍那,而生起空假中三观,经过这样清净的修证。
什么叫“修”呢?蕅益大师说:称性起修名之为修,全修在性名之为证。如是渐次的深入,慢慢慢慢一层一层的假借外在的因缘,对治心中的障碍,开显内心的功德。层层的、慢慢的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往内深入,最后成就妙觉、成就佛道。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圆教的修学,称性起修的思想就是「如幻三摩地」。你要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摩地,你就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好好体会,你就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
这故事是发生在最近美国一个大学生的事情: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个体操的选手,这个选手他的名子叫丹米尔曼。这个丹他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看人家在表演体操,他就很喜欢体操。他小学的时候就参加体操队,他非常的有天份,而且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几乎平常不是上课睡觉,就是整天在体操的教室里面练习体操。因为他生命当中只有一个宗旨:就是得到奥运金牌。他也因为体操的关系,就进入了柏克莱大学,他整天就是跟体操队的人在那个地方练习。经过一年的时间,在奥运之前都有一个会前赛,就是美国全大学杯的一个总比赛,谁得到冠军就代表美国参加奥运。当然这会前赛是最重要的,还有一年的时间就要比赛,大家都加紧的练习,他是全校教练最看好的体操选手。
后来他就在将近比赛的前一年,他发生了车祸,他骑摩托车跟一部汽车相撞,整个人飞起来,就把右腿给撞断了。撞断了以后,经过了复健快半年的时间,虽然慢慢慢也就恢复。但是他恢复以后,他又到体操队,在练体操的时候他就觉得力不从心,他已经没办法表现出他之前的水平出来。所以他的同伴也慢慢的远离他,教练也跟他讲说你没有希望了,你要永远退出体操队,另谋发展。他觉得非常沮丧,因为他觉得他从小就立定要在体操当中有所表现,而得到奥运金牌。所以他晚上经常从恶梦中醒过来,那个车祸对他的杀伤力太大了,毁掉他整个生命的理想抱负,甚至于把他生存的斗志完全破坏。
有一天,他突然间从恶梦中醒过来以后,他就睡不着觉,他就到外面去散步,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有一个老人家在为别人加油,他就走过去,他问:你整天这样加油不会很累吗?老人说:不会啊!我在服务人群,很快乐!老人家加油完以后就跟这个年轻人丹聊说:我看你心情不太好。他说:对啊!我受伤以后,我一直不能表现我的水平,所以我很沮丧。老人家说:那你先放下吧!你现在也没事,你干脆来跟我一起加油,为人家加油,我们也可以顺便聊一聊。这个年轻人因为他每一次跟老人家聊完以后,心情就很开朗,两个就做朋友了。
有一天,他要回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明天早上把登山鞋带来,我带你去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你看了会很欢喜。这个年轻人因为今天心情很不好,他想说一个美好的地方,心情就很愉快。第二天早上就把登山鞋带过来,老人家就带他去登山,一路爬山有说有笑,爬了三个小时,爬到了山顶。爬到山顶以后,年轻人说:你不是要带我看什么美好的东西吗?美好的东西就在你的当下。丹他就往地上一看,一块石头,他就把它拿起来说:这块石头吗?他就把它丢掉。
老人家说:你今天为什么会挫折呢?你啊!太重视结果。他说:我跟你讲说带你到美好的地方,你看一路走来,我们两个人聊得很快乐,欣赏很多的风景,随着我们每一次的爬高,它的风景就不断的变化,结果你看到一个石头,你把它拿起来又丢掉。就像你去追求奥运金牌一样,你得到了金牌,你还是要失掉,就像石头一样,结果是会失掉的;奥运金牌你这一次拿到,下一次就被取代,你还是要失掉的嘛!
他说:你既然喜欢体操,你就应该把体操当作你人生的历练,而不是去追求金牌,你的问题点就是你的得失心太重,你要用体操的因缘来训练你内心的专注力、忍辱力,当作你人生的一个理想抱负,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把它当作一个人生自我的完善,用体操来启发你内心的完善。从每一个动作当中,你身心的柔软专注,来培养你内心的功德。这个年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他回去以后还是继续的练体操,但是心态完全不同。后来,经过半年以后,他那时候就不敢再跟大家一起练,都是别人下课,晚上以后他偷偷的跑到体操室去练。但是他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要得到金牌,他把所有的得失完全放下,专注每一个动作,完全用这一念心去观注体操。
老人家说:用心去体会,不要用欲望来观察人生,要用那一念心来观察人生,欲望就是你的名言分别。你看我们前面《楞严经》一路讲来,六根、六尘、六识,产生一个识,识就在我们的心中一直在动、动动动,一直在引导我们。他说:你要把要得到金牌的名言分别把它破坏掉,活在当下每一个动作。结果,他开始练体操,他进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后来他过去很多很难做的动作,比方说,他从上要跳下来的时候,他要练习三个滚翻然后才着地,他现在可以做到。后来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教练本来不让他参加,他说:教练你站在那边,我表演给你看。他一上去以后,所有的人都吓呆了,他的表现不但不会因为受伤,反而表现得比以前更好。后来他参加柏克莱大学的比赛,得到柏克莱大学的冠军,又代表柏克莱大学参加全美国大学,又得到全美国大学的冠军。
他的成功,很多体操队的选手去请教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依你们的技术,你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他说:你们的心态错误,你跟我过去一样,你不能用欲望的心来做事情。他说:我去训练体操就是要得到金牌,得到金牌我才能够感受到我人生,让我活得快乐啊!他说:你这观念错误,欲望会让你痛苦,而且是事情做不好。
你一定要依止不生灭心,称性起修,不要用欲望来训练体操,要用你那个明了的心来做体操,「无不从此法界流」,用你的心去做体操,所有的体操还是在追求自我的完善。后来他这个观念启发了很多人。就是你不要去管外境的成败得失,做你该做的事情,从人生当中启发你内心的功德。
这个思想就是我们这段经文说的:「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在一心真如的心中,生起「毗婆舍那的三观,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道理是一样。这是把前面的修行位次作总结,总而言之,都是依止一心真如,不要依止意识分别心。
庚二、正以三行结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其实整个修学位次,当然有浅深的差别,但是能增进的就是三渐次,就是正行圆顿止观,助行就是持戒,还有《楞严神咒》。依止这样的三渐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我们前面讲五十七位,要把干慧地扣掉,干慧地它是路,但是它不是真;妙觉是真,而不是路,因为妙觉是结果不能讲路。把干慧地跟妙觉去掉,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庚三、复以邪正结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你能够照前面的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这叫作正观。假设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时候,用有所得的意识分别心来起观,这样是邪观。你一开始邪,你后面一路走来就是邪。《楞严经》修学只有一个思想,就是破你心中的名言分别。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不要老是被你的妄想不断的牵动。这就是以不生灭心的根本思想。在这一段当中,蕅益大师他的判定邪正,他提出三个看法,他说:以三事来判定邪正。
一、「安住」圆顿止观性修不二,名之为正。你在修行当中一定要性修不二,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生起,最后还是开显一念心性,以不生灭心来当本修因,这叫作正。
二、「过程」知由三渐次,正助并修,戒乘俱急,名之为正。在修学的过程当中,理观叫作乘,事修(持戒),这两个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一方面理观,一方面事修,这个叫作正。
三、知六而常即,而不生退却;知即而常六,而不生憍慢,所以能够理事无碍,名之为正。在道理当中我们产生信心,在事相上,我们点点滴滴一天一天的进步。前面讲到渐次深入,我们只保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事要渐修,名之为正。
三重的差别来判定邪正。到这个地方,整个修行的位次讲圆满了。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分二:丙一、文殊问。丙二、如来答)佛陀到这时候,其实整个修学的内涵、修学的位次已经讲圆满了,但是佛陀都没把经题定下来,所以必须由大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来提经题。经题当中它彰显了三个内涵:一、彰显本经的「体」,本经的题就是第一大科: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是所依的理体,就是我们讲的不生灭心为体。二、圆宗,就第二科:“空假中”三观的正助双行,叫作「宗」。三、圆「用」,第三科讲到修行的位次,功德力用。分两段:一、文殊问。二、如来答。
丙一、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文殊菩萨代表大乘的实智(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这时候在大众法会中从座位而起,而白告佛陀,他说:我们应当如何安立这部经的名称呢?蕅益大师说:问本经的体。二、我及众生云何奉持?这一段是问本经的宗趣跟它的功德力用。第一个问是问体,第二段是问宗跟用,等于是本经的体宗用。
丙二、如来答(分二:丁一、别答五名。丁二、总答奉持)丁一、别答五名
【图一】
依体立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这一段的经题是彰显本经所依的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称性起修」。菩萨的菩提心所产生的波罗蜜,都是依止不生灭心而起的。所以他这个地方是经名《大佛顶》。这个《大佛顶》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不生灭心」,拣别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根据六根去接触六尘,根尘碰撞而产生一个识,不能依止这个,不能产生意识分别。
所以你为什么修行佛法?只有一个理由:依大佛顶而修。你的心都不能依外在的因缘,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说我为了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而修学佛法,这个都不对的。这意识分别心嘛!六根去攀缘众生苦的境缘,产生一个慈悲的意识分别,这样子都是属于生灭心,这个菩提心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整个修行所依的理体就是《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
「悉怛多般怛罗」前面的《大佛顶》是约显教来说;密教就是「摩诃悉怛多般怛罗」。“摩诃”是大,“悉怛多”是白,“般怛罗”是伞盖。海公说:其实「大白伞盖」就是《大佛顶》,道理是一样,一个是密一个是显。「无上宝印」,大佛顶性是无上之法。为什么是“印”呢?因为所有要成佛的人都必须要经过这个过程,「以心印心」。如果你所依止的心不是这种心,那你根本就过不了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盘门」,前面我们讲过,十方诸佛要成佛,没有一个人意识分别心根据一时的冲动来学佛的,没有这回事情!都要明白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起修的,这是一个无上宝印,这是「以心印心」的法门。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前面是讲所依的理性,这地方是依止理性所产生的智慧。依止不生灭心产生清净广大的智慧眼,依止不生灭心产生空假中三观,叫「清净海眼」。这个标题偏重在「体」所依的体性。
依用立名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这段的经题偏重在功德力用。这部经有什么功德力用呢?「救拔亲因」。“亲因”蕅益大师说:就是亲因缘。救拔谁呢?一个是阿难尊者,一个摩登伽女,这两个出了状况,佛陀才宣说《楞严咒》,才宣说此经。所以这部经主要的亲因缘…当然如果说讲得更远一点,末法众生都是救拔的对象。但是他当时直接的因缘,的确是因为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的事情而宣说的。
阿难尊者他是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背很多道理,但是都活在意识分别心中;性比丘尼是淫心炽盛的淫女。这二个人一个是烦恼很重,一个是分别心很重,结果两个人因为这个教理以后,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前面是说它所救拔的根机,这以下讲他得到的利益,都能够发起菩提心,而成就正遍知。“正”讲大乘的实智,空观的智慧;“遍知”是讲菩萨的假观。
依宗立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依宗立名:「如来密因」就是前面的体,十方如来的秘密之心,非凡夫二乘跟权教菩萨所能了知的,叫作密因。「修证了义」正是讲到本经的宗,空假中的智慧,依止空假中才能够达到修证了义。“宗”就是它修学的方法。
体宗立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体宗:「大方广」就是《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妙莲华」是讲譬喻,它是出污泥而不染。这两句话都是讲体和宗。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依体所产生的智慧是十方诸佛之母,十方诸佛都是依止称性起修的空假中三观而成就的,而且这样的一种智慧能够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叫陀罗尼咒。
因果立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灌顶章句」是讲它的出处,因为本经是出至于灌顶部所录出的,属于〔密教〕部,叫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是讲整个修行的因地,它有五十五位的真菩提路。它的果就是成就《首楞严》,坚固而究竟圆满的真如。依止一念心性而修学,最后还是会归到一念心性的真如,叫《首楞严王三昧》。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安立了五个经题,包括体宗用。
丁二、总答奉持
汝当奉持。
总结:蕅益大师把「奉持」这两句话讲得非常的妙。什么叫“奉持”?他说:你不管做什么,法法销归自性,这个就是「奉持」。前一段时间我去正觉精舍听清公上人上课,我觉得他老人家上课那真的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建议你看看清公上人上课。他老人家上课,他不管你下面干什么,他都不管,睡觉的睡觉……他都没关系,他讲得自得其乐。他讲课就是完全「称性起修」,从内心讲出种种的法义,这个法义还是开显他自性的功德。
所以「称性起修」的菩萨是什么意思?因为外在的因缘你控制不了,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是这个意思。所以称性起修的人,没有所谓的末法时代,没有这种事情!心性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吗?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就是这一种相貌,现在还是这个相貌啊!当然你要说,我是假借外境在修学,那的确是末法时代,那你感觉的出来,那真的是魔强法弱的时代。但是要法法销归自性,那就是事在人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你那一念心能够转过来就是正法,你能够把你自己生起的妄想,把它不随妄转那就是正法;那你跟着你妄想在动就是末法,就在一念之间而已嘛!
「汝当奉持」就是说,就在你当下那一念当中,你的分别心生起的时候,你的观照力要现,不迷、不取、不动,你做你该做的事,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这是「汝当奉持」。
乙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分二:丙一、申请。丙二、示答)其实前面的理观讲得很详细,其实后面这两大科,佛陀在讲事相的因缘,一个是破戒的恶法,第二是对治五阴魔境。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这地方的破戒二法,在经典当中提到三个人,第一个宝莲香比丘尼,第二个琉璃大王,第三个善星比丘。他们整个破戒跟破戒的过程来当作问端,佛陀趁这个机会,广泛的说出三界的业因跟三界果报的种种差别。一般我们讲六道轮回,这个地方讲七趣是包括仙道,把仙道也加上去。分两段:一、申请。二、示答。
丙一、申请(分二:丁一、经家叙益。丁二、当机正请)丁一、经家叙益
【图二】
这一段是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阿难尊者所得到的利益,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是结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来。
叙所闻法
说是语已,实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说是语已」佛陀讲出前面五种经题以后,讲到本经的体宗用以后,阿难尊者跟法会大众,得到如来的开示。开示什么呢?「密印」,成佛最关键的一个无上宝印,就是你一定要找到你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来当起修。这个密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摩诃悉怛多般怛罗」,大白伞盖的意思。得到这个“体”,而且得到本经了义的名目。
明所得益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从这地方以后,他能够顿悟禅那。这个“禅那”前面是了解体,这地方讲到宗,依止不生灭心禅那(圆顿止观),修习空假中三观,而经历了五十七个阶位,从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最后成就一个殊胜圆满的真如之理。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阿难尊者他的功德就讲出来了,「心虑虚凝」,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就把妄想的心转成止观的心,断除三界当中修心六品微细烦恼。断除欲界当中的思惑,前六品的烦恼。这时候的阶位,从断德方面等同小乘的二果,欲界的思惑有八十八品,他断了六品。
丁二、当机正请(分二:戊一、赞谢。戊二、陈疑)戊一、赞谢
阿难尊者一方面称赞如来的威德,一方面敬谢如来甚深的大恩。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尊者这个时候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说:「大威德世尊,“威”指的是赞叹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依止戒定慧而断除了烦恼,名之为威;“德”佛陀能够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救拔众生,名之为德。依止大慈悲的慈音,能够无遮,不简别众生的贫富贵贱,平等的善巧开导一切众生微细的烦恼,使令我今日能够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身心世界非常的愉快,色身非常的安然,而得到广大的利益。这地方的「身心快然,得大饶益」,蕅益大师说就是前面的顿悟禅那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菩萨得到《大佛顶密因》以后,会「身心快然,得大饶益」呢?我们一般人啊!心是向外攀缘。我们一个人向外攀缘的时候,你会发觉成佛是很困难的,非常困难!因为你心一动的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六根一发动去碰撞六尘,就把六识创造出来,整个我法二执一创造以后,整个世间上的事情就很复杂、弄得很复杂。所以我们觉得断烦恼很难,要成佛道也很困难。但是你研究本经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称性起修。你往内心去观察的时候,你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烦恼是如梦如幻,无量的功德也是我本具的。所以烦恼是可以断的,既然我本具的功德也可以开显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大乘的正信。
诸位你去看看《大乘起信论》,菩萨的起信,虽然刚开始仰仗佛法僧三宝这个助缘,但是他真正的起信是信根本。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之所以不退转,完全就是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从自他不二当中产生的那种菩提心,才真正的是大乘的信心。所以他到这个时候,虽然对阿难尊者来说,他的断德等同二果,但是他对自己的成佛之道产生了信心,所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这一大科「借破戒恶法为问端而广示七趣差别」,主要佛陀要强调持戒的重要。这一段的宗旨就是:「若无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因为前面一路走来,佛陀把空假中三观讲得很详细,但是对因缘的断恶修善、业果这一部分讲的少,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作一个补充,强调理观不能障碍事修,事修也不障碍理观。但是这一段这一大科的经文强调持戒的重要。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有一点「扶律谈常」味道,就是《涅盘经》一方面谈真如佛性,一方面强调持戒的重要,有扶律谈常的意思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