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作物
作者:金黄的鸡翅膀   赤潮覆清最新章节     
    郁寨主一愣,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反倒有些神游天外的模样,老和尚见他这副模样,顿时明白过来,恐怕郁寨主自己都没有发现,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侯俊铖给影响了。

    过了一阵,郁寨主才猛然回过神来,似乎是有些心虚的挪开视线,声音也弱了几分:“要俺说,侯先生说的那些话也确实有道理,俺们在侯家庄那一仗,之前都吩咐的好好的,结果锣一响,所有人都只顾着乱哄哄的往上涌,什么纪律、什么战阵统统成了空话。”

    “好在清狗抢得盆满钵满,又被强押着追击,本来也没有战心,遇伏便一触即溃,否则……若是碰到吉安城下那样的清军,咱们这场伏击会是个什么下场?”

    “必然是全军溃败的下场!”四脚虎接话道,他是亲眼看着四万义军在吉安城下崩溃的,时至今日还有些心有余悸。

    “正是!”郁寨主重重点点头,看向校场中操练的兵将:“侯先生拿着戚武毅的兵书来练兵,说实话,能不能练的成,俺心里也没底,但侯先生好歹能说出一番道理来、有一些详细的章程,咱们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的了,先跟着侯先生走一遭吧。”

    郁寨主顿了顿,朝默然不语的老和尚瞥了一眼,摆出一副恭敬的模样来:“当然啦,老和尚您若是觉得不妥,俺今日起便停了这操练便是,老和尚您吩咐什么,俺都听您的。”

    老和尚轻轻一笑,摇了摇头:“侯先生有法子和章程,你就按照他的法子做便是,侯先生是个有大才干的,跟紧了他,走得上一条大道正途!”

    郁寨主微微一怔,有些讶异的看着老和尚,四脚虎更是眉间一皱,朝着主寨的方向扫了一眼,张了张嘴,余光瞥到校场上操练的兵马,又闭上嘴、低下头、默然不言。

    老和尚却是长长出了口气,四处张望了一下,疑惑的问道:“说到练兵,这练兵之法既然是侯先生捣鼓出来的,他怎么不在此处盯着?还有牛老三他们,怎么都不见了踪影?”

    “侯先生就最开始打了个样,如今这些溃兵百姓的操练还只是让他们熟悉军阵、明晰纪律,无非就是些直立不动、左右转向、前进后退的科目,简单的很,让下面的头目管着就行……”郁寨主解释道:“侯先生这些日子都在带着牛老三他们下田,说是下田也是练兵,只有晚上才会回寨里给新兵们上课。”

    “下田也是练兵?”老和尚更为诧异:“自古以来只听说当兵吃粮,哪有当兵种粮的?领老僧去看看!”

    马面岭寨不远处有一座山谷,谷中地势平缓,又有溶洞暗河可以灌溉,早在汉唐之时便有山民在谷中开辟山田,至明末红营入石含山后,又在这座山谷之中大规模开荒理田,让这片山谷成了石含山二十八寨最主要的产粮之地。

    不过山田的产粮自然是比不过平地里的水田旱田,这座山谷之中的产出,也只能勉强满足马面岭寨和周边一些小寨的需求而已,若只靠自耕自种,二十八寨的男女老幼恐怕早就饿死大半了。

    侯俊铖如今就在一片山田旁边,手里握着一个被烤得滚烫的食物,双手稍一用力掰开,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侯俊铖轻轻一笑:“这就是明清时期的番薯了?好小一个,还不如手掌大。”

    番薯、玉米、烟草和土豆,这些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大航海在明末时期传入中国,在后世许多有关明末的小说之中,都将他们当成了神物圣器一般,仿佛只要将这些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推广开来,便能解决明末的全国性饥荒,立马就能兵精粮足、横扫世界了。

    但古人又不是傻子,若真有能改变灾荒形势、百利而无一害的高产作物,他们又怎么可能不去推广?实际上,到了侯俊铖穿越前的那个时期,明末小说不断内卷之下,对于番薯玉米这些作物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渐渐客观起来,侯俊铖对它们的弊端也了解了许多。

    首先,番薯玉米和土豆这些作物实际上并没有后世吹嘘的那般高产,新中国曾经就做过统计,在湖南水稻亩产可达二百七十三公斤,而玉米亩产仅为一百零一公斤,番薯仅一百八十五公斤,土豆更是只有六十八公斤,这还是经过育种改良的结果,在明清时期番薯玉米和土豆的产粮只会更低。

    相对而言,番薯玉米和土豆的产量还是高过于小麦的,但小麦主要种植在北方诸省,而明末开始的小冰河期直到乾隆年间才会平复,没有经过育种改粮的番薯玉米和土豆,在北方寒冻的天气下根本就养不活。

    耐寒的番薯玉米和土豆,要等到乾隆末年才会培育出来,历史上番薯玉米和土豆在中国大规模的推广种植,也是在乾隆末年开始,嘉道年间全盛的。

    而且要论粮食的长期保存,番薯玉米和土豆也比不过传统的稻麦,正因此,无论是民间囤粮还是官府征粮,基本都以米麦为主,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清廷虽然大力推广番薯玉米和土豆,但终清一代占比也只有百分之五左右。

    官府一声令下要求农户种番薯玉米,农户找官绅老爷借贷买种改种番薯玉米,等到了收税的时候朝廷和银商收的还是米麦,番薯玉米又卖不出价换不了银交税,这和逼着农户去造反有什么区别?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官吏,自然都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更何况,明清时期引入的番薯玉米和土豆,还没来得及适应中国的水土,种植起来要比传统米麦耗费更多的成本和精神,而且还易生虫害,颗粒无收的风险远超于传统的谷麦,即便是在民间,百姓农户自己很少愿意改种番薯玉米和土豆。

    番薯玉米和土豆在中国成为主粮之一,要等到新中国之后,通过引进欧美苏联的先进技术、几代人不懈的育种改良才达成的,如今的侯俊铖显然没有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