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作者:有利又有币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最新章节     
    历史上的野史,如同繁花似锦却又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一转折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位皇帝,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却也伴随着无尽的争议。有人说,他心狠手辣,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不惜亲手终结了父亲的统治,逼得母亲含恨度日,甚至对自己的手足痛下杀手,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对待那些曾助他一臂之力的功臣,他亦是冷酷无情,仿佛薄情寡义是他天生的标签。

    然而,也有另一种声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轻轻响起,说他勤政爱民,日夜操劳于国事,却不幸英年早逝,那些关于“吕四娘为父报仇刺杀雍正”的故事,不过是后人的杜撰,为这段历史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时光荏苒,当乾隆继位,为了稳固那摇摇欲坠的朝纲,他选择了向权贵妥协,废除了那项曾让官绅也需服劳役交粮食的制度,“摊丁入亩”虽有其名,却渐渐成了一个空壳,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此刻,李清歌,这位身着龙袍,眉宇间透露着坚定与智慧的女子,正站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她的声音清脆而有力,穿透了岁月的尘埃:“土地政策不改,百姓何以安身立命?我们皆是父母所生,为何百姓要承受如此之苦,而那些士绅、地主、富商却能凭借手中的土地,享尽荣华富贵?我,李清歌,绝不允许我的子民继续在这样的苦难中挣扎,我要让他们挺直腰板,活出人的尊严!”

    刘墉,这位老臣,面容沉稳,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他低声问道:“陛下,您是打算效仿雍正帝,重启‘摊丁入亩’的政策吗?”

    “摊丁入亩”,这四个字仿佛带着历史的重量,回响在空旷的大殿之中。废除人头税,按土地多少征税,这本是对农民有利的政策,却也是对地主士绅的一次沉重打击。刘墉深知,这政策虽好,却难以触动根本。

    李清歌轻轻摇头,她的目光穿越了层层叠叠的宫墙,仿佛看到了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摊丁入亩’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土地依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百姓依旧受苦。我要做的,是彻底改变这一切。”

    刘墉的眉头紧锁,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安:“那陛下,您打算如何?”

    李清歌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剑,斩断了所有的犹豫与退缩:“我要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这话一出,如同晴天霹雳,震得刘墉心头一颤。他瞪大了眼睛,心中暗自惊叹:这不仅仅是打击地主那么简单,简直是动摇了整个社会的根基!自古以来,土地便是私有的象征,即便是农民起义,也不敢轻易触碰这条底线。地主士绅的力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一旦触动,后果不堪设想。

    刘墉深吸一口气,试图劝阻:“陛下,您这举动,无疑是捅了马蜂窝啊……”

    李清歌却毫不畏惧,她的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管它是马蜂还是毒虫,谁敢阻拦,我就一把火烧了他们!我李清歌,从不知‘怕’是何物。只要我手中有土地,有百姓的支持,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我何惧之有?”

    刘墉深吸一口气,他仿佛被李清歌的热情所感染,声音也变得坚定起来:“既然陛下已经做好了打算,臣一定追随到底。就算是刀山火海,臣也要助您除去这些对百姓敲骨吸髓的蛀虫!”

    李清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欣慰地笑着:“果然没看错你。土地政变,牵涉甚广,利益纷繁复杂。我管理一个国家,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需要有你这样时刻为百姓考虑的清廉之人,才能将政策贯彻到底。你愿意为我赴汤蹈火,将来我一定不会辜负你!”

    君臣两人相视一笑,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接着,李清歌又说道:“国家刚建立,律法还没实施。我之前说过,天地阴阳,乾坤并峙,男女应该平等。我想通过法律来贯彻男女平等,废除一夫一妻多妾制。从今以后,男子只能娶一个妻子,女子也只能嫁给一个丈夫。什么妻妾尊卑、嫡庶神教,都不应该出现在我统治的土地上。”

    李清歌的话语,如同雷轰电掣,重重击在刘墉的心头。如果说土地政变是捅了马蜂窝,那么推行男女平等的法律,就像是黄河决堤一样,将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不仅触动了有权有势的人的利益,更是在广大男性的雷区上疯狂蹦跶。一旦实施,不知道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视女性为玩物、生育工具的男子会如何疯狂暴动。

    刘墉的心中充满了震撼与不解,他望着李清歌,仿佛在看一个疯子。然而,李清歌的眼睛却雪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她狂笑道:“人活一世,早死晚死都是死。如果能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与安宁,纵使付出性命,又何妨?”

    这番肆意豪情,让刘墉一阵恍惚。他愣了一会儿,眼中也燃起了豪情烈火,哈哈大笑道:“陛下说得对!人总是要死的,只要能对百姓好,做什么都是值得的。您既然有这样的决心,臣就舍命陪君子,捅破这层污浊,换一片朗朗青天!”

    君臣二人,仿佛被同一种信念所驱使,他们的心紧紧相连,共同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变革的道路。他们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困难与阻碍,但他们也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李清歌,那可是个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实干家,她的身影在朝堂与民间同样鲜明,如同烈日下的青松,挺拔而坚韧。一旦她心中有了决断,那便是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的洪流,势不可挡。

    这一日,晨光初破晓,李清歌便已穿戴整齐,一身龙袍加身,威严中透着不容置疑的果决。她站在明皇宫的窗前,望着外面渐渐苏醒的城市,心中却已翻涌着即将掀起的风暴。她转身,对身旁侍立的刘墉——那位百官之首、中书令大人,轻声却坚定地说:“刘卿,即刻召集议会,让所有群臣前来,共商国是。”

    刘墉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却也迅速领命而去。他知道,这位女王行事向来不拘一格,每一次决策都足以震撼朝野。

    李清歌登基之日,便定下每周工作五日的制度,意在让群臣得以休憩,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然而,这日虽是周六,群臣却早早地穿戴整齐,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匆匆赶往议会之地。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议论声此起彼伏。

    “怎么这么急就把我们叫来了?”一位大臣低声问道,眉头紧锁。

    “周六不是休息日吗?女王为何此时召见?”另一位大臣附和道,脸上写满了茫然。

    “谁知道呢,但必定是大事,咱们得打起精神来。”一位年长的官员沉声道,试图稳住众人的情绪。

    正议论间,玉钟之声悠扬响起,如同古老的召唤,群臣们纷纷整肃衣衫,排着队,步入了大殿。明皇宫虽不及紫禁城太和殿那般庄严宏伟,但在李清歌的威严之下,却也别有一番肃穆之感。

    大殿之内,李清歌端坐于王座之上,青铜面具遮住了她的面容,却遮不住那双如冷电般的眸子,威严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她环视群臣,声音清冷而坚定:“我召见尔等,乃因有两件大事需议。”

    言罢,她稍作停顿,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个人,继续问道:“前年,各地遭逢百年不遇之大洪灾,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我率众起义,本欲建一安乐之国,使百姓安居。然近日微服私访,却发现百姓田地多失,此乃何故?”

    群臣闻言,心头皆是一紧,女王提及土地,莫非是要兑现起义时的承诺?一时之间,大殿内寂静无声,只闻呼吸之声。

    李清歌见状,声音更冷:“怎不回答?是不知,还是不敢说?”

    “女王息怒!”群臣连忙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李清歌冷哼一声,怒意盎然:“息怒?尔等就只会让我息怒吗?”

    这时,陈宏谋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声音微颤:“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两年前那场暴雨,百姓流离失所,颗粒无收。为求生存,他们只得低价将田地卖给地主士绅。”

    李清歌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痛惜:“百姓失田,天灾确是其一,但人祸方为根本。地主乡绅为占更多土地,或威逼,或利诱,更借天灾炒作粮价,迫使百姓无法生计,只得贱卖土地,购其高价粮。最终,无田百姓沦为地主佃农,此乃历代农民起义之根源。”

    她每说一句,脸色便更沉一分,直至铁青,仿佛压抑着无尽的怒火。虽然戴着面具,但群臣仍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那股强烈的愤怒与憎恶,心中愈发不安。

    “我问尔等,如何解决土地兼并之问题?”李清歌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如同警钟长鸣。

    群臣皆知土地之事牵涉甚广,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报复,因此皆畏惧不敢言。他们只得再次齐声回应:“微臣无能,请陛下息怒!”

    “车轱辘话反复说,尔等身为国家栋梁,就只会让我息怒吗?”李清歌的声音越发严厉,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既然尔等无策,那我便亲自来。尔等喜爱兼并百姓土地是吧?好,我便看他们如何私吞、侵占!”

    此言一出,群臣除了刘墉外,皆震惊得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

    李清歌却不顾众人反应,继续宣布:“自今日起,废除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交易皆作废。”

    她高声呼唤:“刘墉——”

    刘墉闻声而出,恭敬应道:“微臣在!”

    “我任命你为土地政变使,即刻起收缴土地。你每到一地,便如同我亲临,谁敢阻拦,格杀勿论!”李清歌的声音坚定而果决,透着不容抗拒的力量。

    刘墉昂然领命:“是,微臣遵旨!”

    李清歌这一命令如同巨石击水,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想当年清廷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不过是给地主士绅放了点血,便惹得天怒人怨,被黑为暴君。而今女王陛下之举,比雍正更为激进,不仅要放血吃肉,还要刨根问底,彻底颠覆旧有的土地制度。群臣们心中惊骇不已,仿佛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他们虽然表面上清正廉洁,但与地主士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革地主的命,何尝不是挖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一时间,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无数官员面如死灰,高举着土地私有是祖宗之法、是道德的大旗,要求李清歌立刻收回成命。

    “女王陛下万万不可啊!”一位大臣声嘶力竭地喊道。

    “陛下此举虽对百姓有利,但天下地主士绅众多,若全部剥夺其土地,只怕天下大乱啊!”另一位大臣急切地说道。

    “不止天下大乱,更可能激起各地政变。到那时烽烟四起、起义不断,国家将不复存在啊!”又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自古以来土地皆是神圣不可侵犯之私有财产,还请陛下三思啊!”一位老臣颤声劝道。

    “就算陛下可怜天下百姓,想要为他们谋福祉,效仿清廷上代皇帝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便好,何必做得如此决绝?”一位年轻的官员试图寻找折中之策。

    然而李清歌却不为所动,她怒极反笑,冷冷地说道:“哼!尔等只知道所谓的制度、祖宗之法。我这个小女子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我都愿意做。尔等同意也好,反对也罢,这件事情我已经决定要做了!”

    她稍作停顿,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个人,继续说道:“我倒要看看,是老百姓的力量强大,还是那些所谓的士绅地主更厉害!”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可不是空话。老百姓们不在乎掌权者是谁,也不在乎皇帝是男是女。他们只希望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其他的都可以不在乎。对于那些靠种地吃饭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李清歌深知这一点,因此她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为百姓争取到这份属于他们的权益。

    这一刻,李清歌的身影在朝堂上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她仿佛是一面旗帜,引领着这个国家走向一个新的未来。而那些群臣们,在震惊与不安之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位女王陛下,或许真的能够带领他们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让这个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大炎国的辽阔疆域中,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金色的光辉与宫殿内深沉的朱红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庄严而神圣。李清歌,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开国之君,身着华丽而不失威严的龙袍,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她的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虚妄。

    “谁能给百姓土地,百姓就会把他当作没有血缘关系的亲爹亲妈一样看待。”这句话从她口中说出,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回荡在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她的声音虽轻,却如同千钧之重,压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

    大殿之外,春意盎然,桃花盛开,粉白相间,与宫殿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位女帝温柔的慰藉。然而,殿内的气氛却紧张得如同弦上之箭,一触即发。李清歌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他们的神态各异,有的紧张,有的惶恐,更多的则是疑惑与不解。

    “虽说士绅地主人数不少,但比起亿万百姓的力量来,还是差得远呢。”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嘲讽,却也透露出对民众力量的深刻认识。她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幅宏伟的蓝图,那是一片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能拥有自己土地的乌托邦。

    “要是咱们把土地分给百姓耕种,那得到土地的百姓,肯定会像吃奶的孩子离不开娘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站在李清歌这边,拥护她到底。”说到这里,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温柔,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百姓深深的信任。

    李清歌的心里,如同明镜一般清澈,她深知,这条改革之路虽艰难,但只要有百姓的支持,便无所畏惧。那些原本吵吵嚷嚷的官员,在她的气势压迫下,一个个噤若寒蝉,大殿内顿时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她冷哼一声,声音冷冽如寒风:“你们知道什么力量最强吗?我告诉你们,是天下百姓!在大炎国,人民才是主人。谁要是敢妨碍百姓的利益,我绝不会轻饶了他!”她的声音穿透力极强,仿佛能直接刺入人心,让那些心怀鬼胎的官员不禁打了个寒颤。

    李清歌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但那笑容背后隐藏的,却是比寒冰还要冷冽的意志:“怎么都不说话了?是被我的英明决定给震住了,还是觉得男女不应该平等,女人就只能给男人传宗接代、暖床?或者是觉得,我这个小女人,不应该登基称王,对你们发号施令?”她的语气虽轻,却字字如刀,直刺人心。

    面对李清歌的质问,众臣面面相觑,连忙摇头否认。他们心中虽有千般不愿,万般不甘,却也不敢有丝毫表露。他们都是跟随李清歌起义建国的元老,深知这位女帝的脾性,她的手段,她的决心,都不是他们能够轻易撼动的。

    李清歌的双眼仿佛燃烧着熊熊怒火,她愤恨地说道:“盛世的时候,美人就是点缀;乱世的时候,美人就得顶罪。丈夫没孩子,就骂妻子是不下蛋的母鸡;妻子没守多久寡,就成了扫把星。这都是因为男尊女卑的观念,所以一切都是女人的错?”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旧时代的不满与愤慨。

    “还有啊,已婚男子在外面拈花惹草,就被称为风流;已婚女子要是多看别的男子一眼,就成了水性杨花、不守妇道。这真是太双标了!你们男子,真以为可以永远把女子踩在脚下吗?”她的语气中透露出强烈的不甘与愤怒,仿佛要将这千年的枷锁一并打破。

    “哼!我拼死拼活,不仅是为了百姓谋福,更是为了解救那些被困在礼教枷锁中的女性同胞。女人和男人是一样的!”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这一真理。

    “以后谁要是敢用三从四德、夫为妻纲这些恶臭的话来约束女人,我绝不会让他好过。我说到做到,不信你们可以试试。”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沉默良久,一个大臣终于鼓起勇气,硬着头皮站出来说道:“陛下,这件事万万不可。三从四德是祖宗之法,男尊女卑是天道。就算陛下是神女转世,也不能逆天而行啊!”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显然是对李清歌的决定感到恐惧。

    他这一说,有几个平时不显山露水的文人也跟着冒出来附和,他们或激昂陈词,或苦口婆心,试图用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来说服李清歌。

    “陛下三思啊!女性的生育能力有限,男子要是不多纳妾室,怎么保证家族香火的传承呢?”

    “是啊!男子三妻四妾,并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为了人口的繁衍啊。”

    “要是用法律让男女平等,杜绝纳妾,只怕天下会大乱啊。陛下好不容易建立了大炎王朝,这可是千秋功业,不能毁于一旦啊!”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变革的恐惧,却没看见李清歌面具之下,那张绝美的脸蛋已经因为愤怒而变得扭曲。她的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仿佛要将这所有的不公与束缚都捏碎。

    刘墉站在一旁,眉头紧锁,他深知李清歌的脾气,这些敢于挑战她权威的人,无疑是在自寻死路。他心中暗自祈祷,希望这些大臣能够识时务,不要再触怒这位女帝。

    然而,李清歌并未给他们留下任何退路,她的声音冷冽如寒风:“什么多子多福?你们家又没有皇位要继承,生那么多孩子干什么?等地主士绅阶层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庞大的土地资产,生再多的孩子也是累赘。”

    然而,李清歌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她知道,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只要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带领大炎国走向一个更加光明、更加平等的未来。她相信,历史会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而那些敢于阻挠她的人,终将被历史所遗忘。

    在那座古老而庄严的宫殿里,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斑驳地洒在大理石地面上,给这冷硬的空间添了几分柔和。李清歌,这位身着华服、头戴珠翠的女王,端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她的眼神锐利如鹰,嘴角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那是一种混合了自信与嘲讽的笑容。她的面容美丽而冷峻,仿佛是用最坚硬的玉石雕刻而成,既让人心生敬畏,又不禁为之倾倒。

    “他们最怕的,就是那种像秦桧那样的人,被钉在耻辱柱上,让后人指着脊梁骨骂,害得子孙后代都没法在世上立足。”她的话语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冰窖中捞出,带着刺骨的寒意,直击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大臣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惊恐与无奈。他们之中,有的人眉头紧锁,仿佛能拧出水来;有的人则眼神闪烁,试图寻找逃脱这场风暴的缝隙。但更多的,是那些低垂着头,不敢直视女王的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绝望。

    “用遗臭万年来威胁我们?哼,这招可真够狠的!”李清歌轻笑一声,那声音在空旷的大厅中回荡,显得格外突兀。她的目光扫过众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她知道,这些所谓的忠臣,不过是些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之辈,但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哪怕背负千古骂名,她也在所不惜。

    “李清歌看着众人脸上那痛苦的表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的内心独白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又带着几分调皮。她享受着这种掌控全局的感觉,更享受着将这些自诩为智者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乐趣。

    “你们竟然用江山动荡、天下大乱来威胁我姑奶奶!那我就用遗臭万年的招数来恶心恶心你们。来啊,咱们互相伤害啊!看看我的皇位是不是坐得稳,或者你们是不是会沦落成秦桧、赵高那样的货色。”她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是整个世界的审判者。

    “石叔遇!”她喊出了那个名字,声音坚定而有力。

    “臣在!”一个身穿银甲,面容刚毅的男子应声而出,他便是白马军的统帅,石叔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女王的无限忠诚,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信仰。

    李清歌冷冷地吩咐道:“你带着你的白马军和刘墉一起去收缴土地,要是有人敢阻拦,就地格杀,不用禀报我!”她的语气中没有丝毫的犹豫,仿佛是在下达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命令。

    “是!”石叔遇高声答应,他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抗拒的力量。

    那些大臣们看到这一幕,更是吓得瑟瑟发抖。他们可是亲眼见过白马军的威力的,那支军队如同死神的镰刀,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现在让他们和刘墉一起去,谁敢抗逆,那不是自找死路吗?

    “女王陛下啊,您怎么比那些男性君主还狠、还不留情面呢?”一个年迈的大臣在心中暗自嘀咕,但他的脸上却不敢露出一丝不满。

    李清歌冷眼扫视着大臣们,沉声道:“我可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你们跟我一起打天下,应该享受的荣华富贵,我一定会给你们。但是你们可别贪心,特别是百姓的利益,一丝一毫都不能动,动了就是死路一条!”她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是在向所有人宣告她的决心。

    大臣们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咬牙道:“是,女王陛下!”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屈辱,但他们知道,女王决心已定,谁也拦不住。

    李清歌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好了,我说完了。刘墉、石叔遇、苏小梅留下,其他人都退下吧。”

    “臣告退!”大臣们如蒙大赦,纷纷行礼告退,他们的步伐有些踉跄,仿佛是在逃离一个恐怖的梦境。

    待大臣们散尽,李清歌看着留下的三人,她的眼神变得柔和了许多。她知道,这三人将是她实现理想的坚实后盾。

    “刘墉,历代土地政策变动,都会流血无数。但为了天下百姓,流血也值得。这件事需要大无畏的勇气,告诉我,你能担当得起吗?你害怕吗?”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期待和鼓励。

    刘墉挺身而出,昂然无愧地说:“臣,万死不辞,万死不悔!”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他的决心。

    “好!”李清歌被他的勇气所感动,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是一种无声的赞许和鼓励。

    她又转向石叔遇,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温柔:“地主士绅虽然和百姓利益相悖,但也不乏善人。他们平时乐善好施,为乡里造福,遇到天灾就捐米捐粮。动手前,一定要查清他们的平时所为。如果是良善之人,就留下他们的财物,只收缴土地,不要伤害无辜之人,知道吗?”

    石叔遇点头道:“微臣知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女王的敬畏和信任,那是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至于那些欺压良善、横行乡里、盘剥压榨、不顾百姓死活的人……”李清歌的声音突然变得冷冽起来,她的眼中闪过一丝狠戾,“成年男子都杀了,收缴他们的土地,财产充入国库。”

    “是!”石叔遇毫不犹豫地答应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女王的忠诚和执行命令的决心。

    接着,李清歌又看向苏小梅,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温柔和关切:“小梅,你心思细腻。我会分给百姓耕种,男女老少都有份。我担心下面的人还会重男轻女,只分给男的不分给女的。你帮我盯紧点,确保分出去的土地,每一户女性都能得到。”

    苏小梅面色一凛,郑重地答道:“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盯紧!”她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女王的信任和对自己职责的认真。

    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金陵城的青砖黛瓦上时,李清歌已站在了府邸的露台上,她的身影被晨光勾勒得格外坚毅而柔和。她身着一袭淡雅的素色长裙,发髻上仅插着一支简朴的玉簪,却难掩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李清歌的目光远远地望向那片即将迎来变革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这件事,关乎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无数女性同胞的自由与尊严。”她轻声自语,声音虽轻,却字字铿锵有力,仿佛能穿透云层,直达人心最深处。她转身,对着身旁侍立的侍女苏小梅,再次叮咛:“小梅,你务必牢记,我们的每一步都需谨慎,不容有失。”

    苏小梅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坚定与敬仰。她身着青蓝色丫鬟服,虽不起眼,但那双清澈的眼睛里却仿佛有星辰大海,闪烁着对李清歌——这位她心中的女王般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她恭敬地行了一礼,声音清脆而坚定:“是,小姐,小梅定不负所托!”

    随后,李清歌步入书房,与刘墉及一众幕僚围坐于案前,开始商讨土地变革的具体事宜。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他们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激昂,仿佛正共同绘制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李清歌的声音温柔而有力,她耐心地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不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有对细节的严谨把控。

    谈话间,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星辰开始点缀夜空,而书房内的气氛却愈发热烈。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后,一项项关于土地收缴、分配的计划逐渐成形,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与期待。

    变革的钟声终于敲响,它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迅速席卷了整个南方。在这场风暴中,陶家府邸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宅院,此刻却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阴云之下。陶老太爷坐在书房中,脸上满是皱纹,每一道都像是岁月刻下的痕迹,记录着家族的兴衰更替。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过往辉煌的留恋。

    正当陶家上下一片慌乱,忙着收拾细软准备逃离之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刘墉与石叔遇带领的白马军如神兵天降,瞬间将陶家团团包围。刘墉身穿铠甲,英姿飒爽,他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本官奉旨办案,陶家众人,不得妄动!”

    石叔遇则是一副沉稳老练的模样,他挥手示意,白马军迅速而有序地将陶家人控制起来。他们的动作敏捷而精准,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训练有素的气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陶老太爷的大儿子强作镇定,上前试图与刘墉周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满与愤怒,但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他试图用金钱来平息这场风波,却没想到刘墉会如此刚正不阿,直接拒绝了他的贿赂。

    “哼,你以为金钱就能收买一切吗?”刘墉冷笑一声,目光如炬,“本官只知奉公守法,为女王陛下分忧。你陶家虽富甲一方,但若敢阻碍变革,定当严惩不贷!”

    陶老太爷的大儿子闻言,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抹狠厉。他威胁的话语如同利剑出鞘,直指刘墉与女王李清歌。然而,他并未料到,这番话不仅没有吓倒刘墉,反而激怒了站在一旁的石叔遇。

    石叔遇身材魁梧,面容冷峻,他平日里沉默寡言,但一旦动怒,却如山崩地裂般可怕。他上前一步,怒视着陶老太爷的大儿子,声音低沉而有力:“你可知,你所诋毁的,不仅是女王陛下,更是无数期盼变革、渴望自由的百姓之心!你陶家若敢继续为非作歹,我石某第一个不饶你!”

    夜风呼啸,似乎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变革助威。陶家府邸内,一场关于权力、正义与未来的较量悄然展开。而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李清歌与一众志士仁人为了女性同胞的利益与自由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坚定信念。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