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竹园村的历史和传说
作者:山东人秦   家乡美01最新章节     
    五莲县街头镇竹园村的历史和传说

    竹园村位于山东省五莲县街头镇,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说。以下是一些关于竹园村的历史和传说的信息:

    历史

    1.起源与迁徙:

    ·竹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由丁顺由海州徙居日照,后来迁至涛雒,其后裔散居东港、岚山、五莲等县区及海内外。

    ·村名“坊子”可能来源于早期的店铺,因店中有大房门而得名。

    1.革命传统:

    ·竹园村在革命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1898年,坊子村人厉应九领导当地农民在驼儿山进行反洋教斗争,曾冲入后街头教堂抓获德国传教士。

    传说

    1.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与越王勾践有关。传说中,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准备复仇。这种精神影响了当地人民的坚韧和毅力。

    ·

    1.地名由来:

    ·驼儿山的传说讲述了山的形态像老翁父子,以及山上的特定景观如站棺和“灰灰罐”,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1.农业与习俗:

    ·吴越文化对五莲地区的影响也体现在农业和习俗上,如水稻种植业的兴盛和丧葬习俗中的“南蛮子”踩地理等。

    这些历史和传说不仅丰富了竹园村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莲地区战国时期曾一度被越国占领。

    在五莲县街头、潮河两镇与东港区南湖镇交界处,有一座与浙江省绍兴市境内会稽山同名的山峰。该山双峰突起,山势峭拔, 主峰海拔611.9米,面积10余平方公里。山上有一悬流滚珠溅玉,从空降下,空冲水村即以此为名。曾立“日照八景之一”的石碑一座。

    这座山所以叫会稽山,据传,因越王勾践自会稽徙都琅琊曾登临此山并命名。

    会稽山

    一、越国徙都琅琊

    一、越国徙都琅琊

    越王勾践登临此山虽系传说,但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473年,越攻破吴都,继承吴业,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再由会稽徙都琅琊。

    琊琅,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琅琊已是沿海大邑与军事重镇。《汉书·地理志》琅琊郡琅琊县条:“琅琊,越王勾践尝治此,起馆台。”《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云:“今琅琊在海边”“琅琊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后汉赵晔《吴越春秋·第十卷·勾践伐吴外卷》则记载:“勾践已灭吴……霸于关东,从琅琊起关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越王欲将其父元常“徙葬琅琊,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熛风,飞沙石以射人,人莫能。勾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琅琊山

    越国迁都琅琊,东靠海,沿海路南下可直达故地,退路也非常方便;北有大小珠山、铁橛山,西南有马耳山、九仙山、海曲山(会稽山)、河山,形成半圆式天然屏障,所处相对安全;山下至海,土肥民殷,气候适宜,粮田成片,是天然粮仓,适宜养兵牧马。而西邻莒又是小国,在领土与军事力量上,与越国远无可比,在强敌面前,莒国只能投靠越国而维持残局。直到后来,楚国的力量在这一带超过越国,越国在楚国面前已不再称雄,便被迫徙都回吴。随之,莒国也被楚所灭。

    二、会稽山“北移” 怪山“南飞”

    越国建都琅琊后,时为莒地的琅琊及今日照市东部地区已被越所占,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春秋时期全图》上看,也归于越国版图,会稽山区自然为越国所辖。

    嘉靖《青州府志·卷六》会稽山一目中载:“昔越王登此号称‘小会稽’”。历代《日照县(市)志》,也取类似的说法。这一说法虽无更早的文献依据,但顺乎历史发展的逻辑,有较高的可信度。

    越王勾践所以称海曲山为“小会稽”,除了山的形状酷似浙江会稽山外,更重要的是,位于绍兴城南6公里的会稽山,是由中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越王先祖大禹命名,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会稽山又是越国的国都与兴衰之地,越王勾践没有忘祖,没有忘记像清代文人丁恺曾叙事诗中所述“初时会稽败,妻子为奴虏”,称臣于吴,寄人篱下的屈辱,和“栖于会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而战气自倍,由败而胜,由弱而强,称霸江淮,图谋中国的兴衰史,因而更加怀念会稽山。为了重温历史,以达抱冤雪耻土的目的。正是这种怀古情结,越王勾践便找一座相似的山来寄托,“小会稽”正好合己意,于是,就让念念不忘的会稽山“北移”至此。

    在会稽山“北移”前,就有“怪山”“南飞”的传说记载。据《齐道里记》载:东武县本有东武山,忽因三日昼昏,山移于会稽。《吴越春秋·第八卷·勾践归国外卷》载,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9年,范蠡受命在今绍兴筑建越国都城,“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嘉靖《青州府志》亦载:龟山旧在诸城……走入会稽山阴县界,今有“东武里”。《金瓶梅》研究专家张清吉为证实上述说法,曾到实地考查:认为在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市),确有怪山、龟山,山上有东武(诸城旧称)里。乾隆《诸城县志》等也记载了怪山从东武飞走的传说。山是不会飞的,但此传说也从另一面证明日照“小会稽”的名字源自绍兴会稽山,也体现出莒越文化的交流。

    三、吴越文化对五莲地区的影响

    据专家考证,琅琊与越国间曾有三次大移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勾践徙都琅琊,从越国跟随而来的吴越军队及其随从,多达数万人以上,在此居住长达200(一说90)余年。其中相当一部分越人与当地人杂居以致两相通婚。由此,两地文化相互交流、渗透,在思维方式、语言、礼制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吴越文化的特征在该地区尤为明显。

    越国徙都琅琊,引起齐国的高度警惕,因此,在军事上,齐国不得不加强对越国的防御,在经今莒县、五莲一段的齐长城日照段(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防越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东端经琅琊附近。

    越国徙都琅琊,莒文化因此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有些作为饮食器具的铜鼎、用于作战的铜矛等,带有南方各国的明显痕迹。

    越人素善航海,“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国徙都琅琊后,带动了该地区沿海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上船运业的发展。

    吴越人多以稻米为主粮,徙都琅琊后,对北方的饮食不习惯,扩种水稻面积是必然的。随之,将南方的稻种和水稻耕作技术带来,加之雨量偏多,鲁东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也进入鼎盛时期。考古发现鲁东南地区曾有稻种遗存并在该地区发现水稻专业村,水稻种植延续至今。

    吴越盛产茶叶,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原胶南市)和日照沿海地区的东港、五莲部分乡镇也成为南茶北移的茶乡。其种植面积较广,制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该时期。

    吴越的文化习俗也影响着这一地区。以丧葬为例,在今五莲县街头镇竹园村曾发现葬棺。20世纪70、80年代大面积整地改土,挖塘修渠,在汪湖镇北淮河等不少村庄发现盛骨灰用的“灰灰罐”。据推断,是越人丧葬的遗存。至今这一带仍有“南蛮子”会踩地理(看风水),好风水都让他们占了;在风水好的地块,头天埋上鸡蛋,第二天孵出小鸡来(风水好)的传说。

    更重要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故事,影响着鲁东南地区一代又一代,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