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五百二十章万灶宿貔貅熊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幸免于难的办法。
而郑家的郑芝龙,则是带着银子,驾着运着粮食的运输船往南京城行去。
于此同时。
刘世勋和孙传庭他们,也对这一次的水陆协同作战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然后写好奏章,送往了南京城。
至于还有一些在澳门活着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也都被赶了出来,送去扩建码头了。
那些被缴获的财物,也都有着运输舰,往回不断的运输着。
特别是其中的粮食。
而周边的官吏们也探听好了消息前来拜访,不过都是无功而返。
他们都是军人,可不会掺和进去文人的事情当中去。
打仗他们冲在前面,治理国家可就不是他们的事情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
崇祯五年六月初六日,黄河于孟津决口。崇祯年间,黄河多次决口,军民商户死伤无数。百姓转徙,到处乞食,无路可走,乃聚而造反。
此时黄河决口依然决然的出出现了。
并没有因为崇祯已经花费的巨大的代价,用最新的水泥,进行了加固而消失不见。
唯一让崇祯松了一口气的原因就是。
军民商户死伤相对来说较少。百姓转徙,到处乞食也几乎没有,朝廷的反应很迅速,各种救灾措施使用之下,只要还有口气的人,都会有一条可以看得见的活路,至于聚而造反,那更是无稽之谈。
没有了造反的基础。
谁会不要命的去做那种杀头的买卖。
南京城中。
崇祯看着面前的老人,心中满不是滋味。
大明的水利和基建,本来都是张国维在处理,只是到了后来,基建的事务就多了起来,张国维也就找了不少的助手。
这老小子,看人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
据崇祯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过大的差错。
然而,只要一出错,就是天大的错误。
今年一年,人祸已经减少到了最低点,可天灾却不知不觉中方加大了许多。
“臣有罪。”
跪倒在他面前的老人,看起来已有六十多岁的样子的。
面色憔悴,身体看样子在下一刻就会倒下。
锦衣卫对这位老人的评价很高,在第一时间得知孟津决口的时候,就气的吐了一口血,若不是旁边正好有大夫。
说不得那时就死在了当场。
治理黄河此人算得上兢兢业业,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奈何天不从人愿。
遇到了这样的暴雨,黄河决堤也是不可避免的。
崇祯给卫江使了个眼色。
他已经让老人起身了,还说的大明现在已经没了跪拜的礼节,然而来人就是不听,既不解释原因,也不推脱罪行。
只是颠来倒去说着自己有罪。
有没有罪,崇祯心里能够不知道?
老人心中能够不知道?
不过是看到受灾的现场,那种惨烈的灾祸,让老人绷不住了而已。
这世道,昧良心的人很多。
可有良心的人也不少。
通常,有良心的人,都会因为不是自己的罪孽,而深受惭愧。
卫江上前两步,双手扶起了老人的人体,然后让其坐在一张椅子上。
然而等到卫江松手的那一刻,老人又有了跪下的意图。
闹得崇祯一阵无语。
“说了不是你的错,就不是你的错,治理河道你是有功劳的,这一点朕不会否认,黄河决口,每年都有,只是这一次大了一些而已,赈灾已经开始,你也不用操心了。”
崇祯安慰着老人。
心中却在想着,下一个治理河道的人选。
老人没错,可已经不能用了。
官府知道其中的原因,老人是背了老天爷的黑锅,可百姓们不知道啊。
他们觉得,孟津决口那一定就是治理河道的官员偷工减料,不然那么结实的水泥块,是怎么被洪水冲垮的?
别说,不明真相的人。
在听到这一句问话的时候,还真会这么想。
“可孟津决口了,皇上就得有所交代,那就是老臣的错。”
老人执拗的说道。
一点都没有因为皇上对他的解释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行了,都是你的错,既然都是你的错,那么朕就要把你流放岭南了。”
崇祯头痛不已。
面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他有的是办法,可这种能够办事,还一身清廉的官吏,他就没办法了。
许多人为了甩锅,莫
须有的罪名都能够用出来。
到了崇祯这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莫须有?
不存在的。
崇祯脑中一转,瞬间给老人想到了一个好去处。
老人名叫南居益,南宪仲子,陕西渭南人。字思受,号二太,万历年间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升至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天启辛酉年,自晋归,二十年仕劳思休,得瀑于沋川之西原,爱而买之,遂建瀑园,并做《瀑园记》。
次年,又被起用,入为太仆。第三年,擢为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荷兰海盗骚扰漳、泉,击退之,并筑城镇海港,平息海患,擢升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后宦官魏忠贤当道,排挤居益,削职归。然福建人民念其大德,在澎糊及平远台为之建立生祠。
那是和荷兰人打过硬仗的,还打赢了,那就不容易,知兵,还很有治理地方的能力,就是年纪大了一点。
可在整个大明需要能吏的时候,年龄不是问题。
人才的缺失才是大问题。
若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他会在崇祯元年,起为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后代张风翔为工部尚书,不久削籍归乡。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次年绝食而死。
可现在,因为崇祯刚刚登基之后的不作为,有能力的人,都被排挤除了朝堂,没能力的人却身居高位。
在崇祯清理了两次朝堂之后。
南居益也才开始在张国维的手下做事。
而对于水利工程,任劳任怨的一做就是好几年,若是不是这一次孟津决口闹得灾祸很大,崇祯还真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手中还有这样的人才。
南居益眼珠子一转,心中一怔:岭南?
对于朝廷出兵的地方,他是知道的,这一点朝廷没有任何的隐瞒。
福建那个地方,他曾经待过。
澳门也很是熟悉。
当年都想要费点手段,清理了澳门那块地方上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只是因为他平息海患的成功,挡了不少人的利益,被强硬的挪走了。
“老臣,老臣遵旨。”
南居益心中明白,这是皇上想要他躲开人们的视线,去一个他还算熟悉的地方,说一句是在保护他都不为过。
想了想,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
杀他的话。
皇上下不了手,而且现在大明也没有了死刑。
不杀的话,民愤难平。
许多时候,做实事,做好事,总有一些人不是很理解的。
也就只有多做多错,不做不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你老也先下去歇息一下吧,忙碌了这么久了,剩下的交给别人就好。”
崇祯眼见着,这名倔强的老人,总算是听进去了话。
心中轻松了不少。
可在松懈下来之后,想到这一次的水患,立刻就又烦躁的不行。
没了人祸,似乎天灾也没有减少。
他可不记得,历史上在崇祯时期,还有过这样的一次谁在,不过若是李自成还活着的话。
应该是他掘开了黄河吧?
作为学渣的他,心中不确定的想着。
南居益见皇上又陷入了沉思,张了张嘴,想要说的话,又咽在了肚子里去。
不知过了多久,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很快就走进来了一人。
“皇上,捷报,澳门大捷,全歼了所有的敌人,缴获也是不少,说是再有半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从海上,送回南京城。”
王冲快步走了进来。
手中把这的不但有一叠奏章,还有一封书信。
正在闭目沉思的崇祯闻言,立刻就睁开了眼睛,心中的大石头落地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粮道总算是打通了。
要是再晚上一两个月的话。
大明就要缺粮食了。
“拿来我看看。”
最近一直听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突然听到大捷,心中还是很振奋。
崇祯接过的信件,仔细的看了起来,只是越看,面色越是古怪。
看完了信件,又看起了奏章。
水陆一共四位将军,从各个角度阐述了这一次战争的经过和收获,唯一的意外就是士兵们的水土不服问题,亟待解决。
“这么说,是咱们高看了荷兰人和西班牙人?”
崇祯眼神古怪。
在他的记忆中,这两个国家,在这个时代,应该没有孙传庭和刘世勋他们说的那么弱啊。
海上马车夫能是假的?
殖民了不知道多少地方,也能是假的?
又或者说,大明已经强大到,可以无视这些国家
的实力了吗?
若是不是大明的天灾亟待解决的话,他都想要下命令,向海外扩张了。
这个时候,只要能够在外面站住脚跟。
那么那一块土地,就一定会是自己的。
“荷兰人的主力,没有在澳门,另外西班牙人的主力船队,也刚走不久。”
王冲补充的一句。
不是大明厉害,而是这两个国家的主力都不在。
尽量的高估敌人,低估自己,然后小心翼翼的进行扩张,那是崇祯在最近才定下的计划。
“信上可是说了,歼灭的战船都有快三百艘,实力也不算小了,另外咱们的人可是没有任何的损失。”
也就炮弹用的多了一点。
这点炮弹钱,大明还是出的起的。
崇祯缓缓地说道:“咱们以前不是在剿灭反贼,就是在打建奴,打蒙古人,现在总算是打了一次外面的人。”
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
所有人争夺的都是朝堂上的权利,都是皇位,除了一个不知真假的叫做虬髯客,不去图谋中原,而是泛舟海上,在海外成就了一番事业。
其他的人,无论有多么大的势力。
都没有把目光,放在外面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
内卷,已经让他们忘了什么叫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都以为那是一句诗句。
却从没有人把它变成一个现实。
王冲很明白皇上的心情。
外面太广阔了,听刘香和郑芝虎说起外面的世界,那么好的土地上,居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
就算是打仗,也不过是几个村子在互相斗殴。
只有南居益不清楚崇祯说的是什么意思。
打外面的人,难道就有很重大的意义?
不都打仗吗?
难道其中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好了,不是说这个了,有了他们的回信,海上的粮食通道,就会畅通无阻,接下来还是谈谈救灾的问题吧。”
“皇上先见之明,有了合村并镇之后,赈灾的速度提升了不少,还有就是受灾的面积,看着恐怖,其实也不是很大,也就离着决口的地方最近的那些的百姓,损失惨重之外,其他的地方,还没有湖广的那次地震来的损失大。”
王冲说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
得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
“可是这一次的水患,影响的范围广啊。”
崇祯不假思索的说道。
整个产粮食的庄家,都被洪水给淹没了,本来还想着今年的大明,在粮食方面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了。
无论是辽东,好事关内的中原,都可以趁机扩大清理和进攻的范围。
“影响范围确实广泛,若不是官道连通的够多,这次赈灾还真就麻烦了。”
崇祯翻了几个奏章,翻到了最后,看到的则是辽东镇刘文秀和刘兴祚的奏章。
“对了,这一次学校有没有毕业的学子?看样子是辽东缺人了。”
对于崇祯想法的跳跃,王冲早已习惯。
“没有,不过皇家军事学院的人,今年应该能够毕业一批人。”
“那就全部送到辽东去,锻炼一下,不能在安逸的环境当中待久了,磨灭了一身的血气。”
崇祯听到手上又有人了,立刻就定下了那些人的去向。
“南老,也跟着去旁边的赈灾现场看看?”
崇祯放下奏章,起身邀请道。
旁边的大厅内。
人员来去匆匆,少了数算大家的帮忙,李长庚他们的物资调动,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之前都知道数算有用,可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没有人有多少的亲身体会。
可此刻来到了南京之后。
体会深刻啊。
“皇上,不行把道院的几个懂数算的人,都调过来用用。”
见到崇祯走了进来,李长庚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上前说道。
“已经去信了,人还在路上,速度没那么快的。”
崇祯岔开话题道:“现在情况如何了?若是缺口堵不住的话,那就不要堵了,等到雨势小了再说,哪一点庄稼地,今年不需要算收成就成。”
“经过了好几次的推演,已经放弃了堵缺口的计划,遭灾的百姓也都在有序的撤离,有着足够的粮食,不会出现乱子。”
李长庚很有经验的说道。
这次赈灾之后,他都想亲自写一本书了。
就说如何去有效的赈灾。
往后的大明也一定用得上,算是一种另类的著书立传。
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