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六百七十七章迷茫崇祯对培养孩子,其实经验也还算丰富。
尽管给几个子女的偏心,做的很彻底,可在教育这一方面,并没有拉下。
他可不想自己的子女,最后成了纨绔子弟。
然后被他好不容易扶起来的大明律,给硬生生的办了。
到了那个时候,虽然他会有一个大义灭亲的光辉事迹,可自己和孩子他娘,心里绝对会膈应的不浅。
认真说来。
整个大明,似乎除了崇祯,不管是那个皇帝,最后教育出来的子女,都或多或少有点问题吧。
此刻用在了自己孙子,孙女身上,效果还算不错。
只见朱和照,瞪大了眼睛,想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明白,读书和念一段诗词,有什么关系。
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年岁太小。
还不是很能理解,诗词的魅力。
就是读《论语》,也不过是记忆,最多就是先生,给他解释一下,然后让他必须记住,这个就是最正确的解答。
至于背后的原因。
一句话;长大了就知道了。
小家伙不懂。
可不懂就要问,这就是先生交给他的办法。
问题很刁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瞬间想起来,怎么去解释的。
就是被崇祯夸奖过的大孙女朱和溪,也是茫然的看了看远处的柳树,然后看了看自己的弟弟。
仿佛也有点觉得。
说的再好听,一棵树还不是一棵树。
能变成一窜糖葫芦不成?
实际上,在此时,她的想法是被朱和照给带偏了。
而一旁,作为朱和照的哥哥--朱和英,却是若有所思。
他没有急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也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义,可奔着能够少说少错,多说多错的原则。
静静的装作一直都在思考的模样。
他知道,只有这种状态,才会被先生和身边的人,认为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不但可以减少学业的数量。
还会得到不少的奖赏。
崇祯也在看着远处的柳树。
诗词歌赋,到底有什么作用。
其实说的俗气一点,不就是在通常情况下,拿来装点自己,显得很有学问吗。
又或是让自己的心情舒畅一点。
然后被人也和念诗的人,想法趋同了一点,生出的感慨。
更重要的一点则是,通过诗词,实际上可以找出自己的同路人。
这一点就很重要。
小家伙更加的迷糊了。
他的小脑袋瓜里面,可想不明白,大人们能够想到的东西。
崇祯细心的解释了一遍。
这些话,又引得一旁的杨山松心中不满。
只是不敢轻易的发作而已。
听着崇祯说的很是玄奇,就是两位皇后,和跟随而来的陈畹芳有心中有了好奇。
她们都是学过诗词
歌赋的。
还从来不知道,原来分辨一个人和自己是不是同路人,居然是从诗词上分析。
「不错,就是念诗,正如很早之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大多都是理念之争,实际上这些东西,从诗词上面也能够看得明白。
正如有人学习墨家的学问,有人学习法家的学问一样,你们总不可能,指望一个学习儒学人,去和一个学习墨家的人坐在一起,不发生冲突吧?
念诗其实也是一样。」
崇祯的这种说法很是新奇。
把一个很有优雅的,很有意境的,文人最为吹捧的东西,突然从高处拉了下来。
真的会跌的粉碎。
脑子转动的快的,很快就想明白。
同时喜欢一首诗的人,肯等能够愉快的坐在一起,谈论这方面的话题。
正如酒鬼绝对不会和只喜欢喝茶的人坐在一起。
赌鬼也不可能和不喜欢赌博的人,有心里话想说。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仅此而已。
不过是诗词歌赋,在很长的历史当中,被包装的仿佛就是,只有最上层的人,才会弄得来。
也不过是以此来拉开两者之间的身份差距而已。
朱和照很是奇怪。
大人们的饿想法,他是真的弄不懂了。
崇祯只顾着自己怎么舒心怎么说。
这话问的崇祯,都不知道该怎么和孙子解释,毕竟太小,复杂了肯定是听不明白。
当然,简单一点崇祯又解释不清楚。
瞠目结舌了好一会,才在两位皇后捂着嘴偷笑时,才干巴巴的说道:
三个小孩子,长长的了一声。
让崇祯更加的尴尬。
崇祯不断的催促着。
想要把自己从刚刚被自己孙子,问的无话可说的尴尬中,解脱出来。
很快在吃完饭之后。
小孩子们就忘了崇祯刚刚尴尬的问题,开始玩着自己之前很少玩过的游戏。
像什么骑马。
射箭。
反正,此时崇祯能够想到的游戏,都玩了一遍。
以至于,小家伙们,玩的浑身冒汗,已经累得不行了,都不想停下来。
仿佛在他们的心里,若是过了今天,以后想要出来的随意玩耍,肯定是不成的。
因为没人带啊。
自己的母亲,又熊不过自己的父皇。
那就只有一切听父皇的。
而好好的学习,就是其中之一。
转眼,半个月过去。
大明朝堂之上,唯一的变化就是,往乌思藏都司的边境上,多派了三个尉的兵力,其中还有那种道院和兵工厂,联合起来设计的一种战车。
比较可惜的就是,距离实在是太过遥远。
大明的铁轨铺设,还没有延伸到那个地方,所以对边界上的控制,真的很是薄弱。
在一个就是,大明的商人们数量正在慢慢的降低。
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
消息。
而商人数量的境地,引起的危机则是,许多地方的物品,根本就卖不出去。
让往年可以轻松赚到钱的百姓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许多的蔬菜,烂在地里。
朱慈烺就对这种事情,恼火的不知道用出了多少手段,才没有让整个大明的百姓们一无所有。
也是在这一次,崇祯时期就建立起来的物流转运,再一次展现出了绝大的威力。
商人们的撤离。
爆出来的危机,也让朱慈烺的心中,吃惊不小。
商人们宁愿损失一半的财物都要走人,虽然皇家商业在这一次的收购中,赚取了很多利润。
可也付出了近乎全部的流动现金。
其他的小商人们,更不要说。
若不是明庭宝行的放贷野物,还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怕是这一次的大明,真的会遇到最难过的关卡。
朱慈烺再次陷入了沉思。
私人工厂,忽然间变成了官办工厂。
虽然其中工人和技术都留了下来。
只要仔细的运转下去,不难恢复到曾经的辉煌。
可这个税收,又要该怎么去算?
皇家商业需要缴税,还是和商人们一样的税收。
可官办的工厂,以前只有兵工厂一家,还是不交税的那种。
现在却多了不知道几何,难道也也好不交税?
自己只是试探了一下大明的商人,谁知道这些人居然会这么爽快。
刘子宽又一次被朱慈烺叫到了御书房。
朱慈烺也是最近才发现,整个朝堂之上,能够和他说的上话的人,居然只有一个办事不咋地的刘子宽。
他打算,把这些工厂,也当做官府来处理。
而且这样一来,还可以多安置一些官吏们。
现在的学校,出来的人才,可是越来越多,若不是还有外面的一些诸侯们的封地上,需要人才。
他怕是难以安置下这么多的人员。
至于大明的人才流失。
这都不重要,只有本事欠缺的才会在没办法之下走出来去。
刘子宽想了想朱慈烺话语中的意思。
能够把这些工厂掌控在手中,也就是把商人们的命脉掌握在了手中,对整个大明来说,没有什么比让这些产业,落在朝廷,更能让人安心了。
刘子宽之所以这么说。
不过是因为,他明白这些商人们抛弃了大量的产业,就是不想再回来了。
尽管其中的一些主业还大明扎根。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的商人们,有的是办法,争取到其中的利润,从而让这些忘恩负义的混蛋们,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