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关注大龄剩女
作者:黄鹂66   雨氲初歇最新章节     
    在村庄的交通管理持续优化的同时,卫雨氲开始关注到村庄里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大龄剩女。这个现象在村庄传统思想浓厚的氛围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卫雨氲意识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交织。

    卫雨氲找来村里几个比较活跃的大龄剩女聊天,其中有一个叫晓岚的姑娘,她在城里读过大学,回到村里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卫雨氲问道:“晓岚啊,你们这几个姑娘都是好姑娘,怎么就还没成家呢?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呀?”

    晓岚叹了口气说:“奶奶,我们不是不想成家,只是思想观念和村里有些不同了。我们想要找一个真正能互相理解、有共同理想的人,可是村里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我们。他们觉得女人到了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好像这是唯一的使命似的。”

    卫雨氲听了后,陷入了沉思。她深知村庄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村民们大多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这些大龄剩女的想法存在很多误解。

    卫雨氲决定从改变村民的思想认识入手。她在村里组织了一些关于现代婚姻观念的讨论活动。

    在第一次活动上,卫雨氲说:“乡亲们,咱们现在生活在新时代了,男娃女娃都能接受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就像咱们村晓岚她们这些姑娘,她们在外面见过世面,想找个合适的人结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能光看年龄。她们也想为咱们村庄做点事情,这和结不结婚没有必然联系。”

    有个村民就不太理解地说:“奶奶,女人总归是要嫁人的,这年龄大了就不好找了,这不是让家里人着急嘛。”

    卫雨氲耐心地解释:“这过日子不是将就就行的。如果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后不幸福,那还不如不结呢。咱们不能用老眼光看现代的女娃们。她们有自己的理想工作,想要在结婚前实现自己的一些价值,这是好事呀。”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女性的想法,卫雨氲还请了一些从外面大城市回来的姑娘来分享她们的经历。

    有一个在上海工作过的姑娘小敏说:“在大城市里,女人和男人一样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结婚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像我在上海的时候,身边很多优秀的女性都在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岁才结婚,因为她们一直在等待那个真正合适的人。她们在单身的时候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

    村民们听了这些分享后,开始慢慢有些改变自己的想法。

    但是,仍然有一些较为顽固的传统观念存在。一些老人觉得女孩子不早点结婚就是违背祖宗家法。卫雨氲意识到这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深度的引导。

    她联系了一些社会学专家,希望他们能够来村里给村民们讲课。专家们来了之后,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了现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专家说道:“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她们不再是只能依靠婚姻生存的角色,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和经济能力的个体。现在的婚姻更多地强调双方在精神层面的契合,这需要时间去寻找合适的伴侣。”

    卫雨氲在一旁补充道:“就像咱们村,这些大龄剩女们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她们想要在咱们村庄的发展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晓岚就一直在帮着小辉搞交通管理方面的宣传工作。她们在等待合适的人的同时,也没有闲着。”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讲解,村民们对大龄剩女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晓岚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她感激地对卫雨氲说:“奶奶,多亏了您,现在村里人的眼光不再那么异样了。我们也能更自在地生活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卫雨氲笑着说:“孩子,你们本来就没有错。村庄的发展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包容,不管是男娃女娃,只要能过得开心,能为村庄出一份力就好。”

    在这之后,卫雨氲又关注到了大龄剩女在村庄社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之前村民们对她们存在偏见,她们在村庄里的社交圈子比较小,很多社交活动都不怎么参与。

    卫雨氲决定改善这种情况。她鼓励村里举办更多的集体活动,并且特意邀请这些大龄剩女参加。

    在一次村庄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中,卫雨氲亲自去邀请晓岚她们:“姑娘们,丰收节可热闹了,大家都会去玩,你们也一定得来啊。”

    晓岚有些犹豫:“奶奶,我们去了会不会还是有些格格不入呢?”

    卫雨氲拉着她的手说:“怎么会呢?现在大家都理解你们了。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你们多交些朋友,也让村民们能更好地认识你们。”

    在丰收节活动上,晓岚和其他大龄剩女们开始还有些拘束,但看到村民们热情的态度后,她们也逐渐放开了。她们和村民们一起参加收割比赛、农产品制作比赛等活动,玩得非常开心。

    从那以后,她们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孤立了。

    卫雨氲看到这种变化很是欣慰,她觉得这也是村庄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卫雨氲还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龄剩女的问题,还需要给她们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她与村干部们商量后,决定在村庄里打造一些适合女性就业和创业的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是乡村手工艺品制作工坊。这个工坊主要制作具有村庄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手工编织的篮子、刺绣的手帕等,这些手工艺品可以销售到城市里,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卫雨氲鼓励晓岚和其他大龄剩女们参与到这个工坊中来。

    晓岚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她说:“奶奶,这个项目既能发挥我们的特长,又能为村庄增加收入,真是个好主意。”

    在工坊的运营过程中,卫雨氲还请来了专业的手工艺老师来给她们培训,提高她们的制作技巧。

    随着工坊的发展,这些大龄剩女们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在经济上独立起来,也在制作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

    而且,通过工坊这个平台,她们结识了更多来自外界的人,包括一些采购商、手工艺爱好者等,这进一步拓宽了她们的社交圈子。

    有一次,一个来自大城市的采购商对晓岚制作的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他对晓岚说:“你做的东西真的很有特色,很有艺术感。我很想和你们工坊长期合作。”

    晓岚高兴地说:“谢谢您的认可,这也多亏了我们村庄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卫雨氲发现有一些年轻男性在看到这些大龄剩女的改变和成就后,开始对她们产生了敬意和爱慕之情。

    有一个在村里做养殖的小伙子阿强,他以前对晓岚她们也存在偏见,但看到晓岚在工坊里的认真和努力后,他逐渐改变了想法。

    阿强开始主动找晓岚聊天,了解她的想法和喜好。晓岚一开始有些诧异,但慢慢发现阿强是个踏实、真诚的人。

    他们开始一起探讨村庄的发展,互相分享自己的梦想。

    卫雨氲看到这一幕,心中默默为他们高兴。她知道,当村庄里的人们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当大龄剩女们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爱情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而村庄,也在这种包容和进步的氛围中,朝着更加和谐、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村庄交通管理稳步进行的大环境下,这种关于大龄剩女思想认识的改善和她们生活状态的积极转变,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遍了村庄的每个角落,让村庄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

    卫雨氲继续关注着村庄的各个方面发展,她知道,无论是交通、婚姻观念还是其他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引导、去改变,村庄就会越来越好。

    接下来,卫雨氲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庄里的教育问题,她觉得教育也是村庄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村庄才能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持续发展进步。

    卫雨氲找到村里的学校校长,了解到村里目前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窄。

    她决定要为村庄的教育事业做出一些努力。她首先想到的是联系外面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寻求支援。

    卫雨氲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到了几所城市里的知名学校。这些学校的校长听到卫雨氲讲述村庄的教育情况后,都表示愿意伸出援手。

    他们决定派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定期到村庄里支教,同时,还为村庄的学生们捐赠了大量的书籍、文具和教学设备。

    卫雨氲还组织村民们一起修缮学校的教室,改善学校的环境。村民们得知是为了孩子们的教育,都积极参与进来。

    有一位村民说:“卫奶奶,您说得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咱们村庄的未来,咱们必须得把学校弄好。”

    在各方的努力下,村庄学校的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孩子们也迎来了新的老师。

    这些支教老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如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

    比如,有一位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放松身心、表达自我。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后来的热情参与,他们的歌声和笑声回荡在校园里。一位支教的语文老师则开展了阅读分享会,引导孩子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孩子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思想变得更加开阔。

    卫雨氲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很是欣慰,但她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外部支援是不够的,村庄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她向村干部建议,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对那些在教育教学方面表现优秀的本地教师给予奖励,并鼓励年轻村民报考师范院校,学成后回到村庄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