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顾守义的考虑
作者:田野上的期望   大明:从纨绔到暴君最新章节     
    纪匀放下手中的单筒望远镜,微微扭头瞥了一眼周围的众人。

    “杂家得到消息,陛下对小侯爷之前的战功非常满意,已经决意册封小侯爷为冠军侯。

    如今这钦差队伍才出京城,咱们小侯爷又立新功。

    于济南城外大败鞑子,斩首过万。并且此次还能将战果献于陛下,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纪匀说着,心里也不禁有些高兴。

    要知道,这一次的这些战功,他也是能分一杯的。

    其实用分一杯来形容,有些过分了。

    准确的说,纪匀本来就有功劳。

    在这一场战争当中,纪匀的确是有功劳的。

    在加强济南城防,城中青壮后勤,治安等方面,他是出了力气的。

    这些都属于战争后勤方面的事。

    因此这一战打完,纪匀的确是能有功劳可以拿的。

    这一点包括布政使顾守义,提刑按察使鲁明泉他们也一样。

    在纪匀说完后,山东盐运使孙宏博舔舐了一下嘴唇道:“可惜,我等不通兵事。

    否则便能如小侯爷一般领军作战了。”

    这些文人,他们平时的时候嘴上会说,兵事,武人才搞的。

    粗鄙的武夫!

    但有军功的时候,那又羡慕了。

    大明朝的爵位和清廷不一样。

    清廷的爵位是烂了,但大明朝的爵位却是非常谨慎。

    在封爵上,哪怕是到了明末,到崇祯皇帝这里了,封爵都很谨慎。

    换句话说,爵位很稀有,非军功不得封爵。

    要是你想要个爵位,你必须得有军功,要是没军功,说啥都白搭。

    哪怕是到最后了,辽东军事集团的要员吴三桂。

    吴三桂当时已经掌握了重兵,但他的爵位也只是一个伯爵。

    伯爵,最底层的爵位罢了,还是不能世袭的。

    到了明末,你可以说大明朝的总兵不值钱了,但你不能说大明朝的爵位不值钱。

    大明朝的爵位,哪怕是到末期,一样值钱。

    想要的人很多,但能得到的人很少。

    许多文官,一直仇视勋贵,其实这也是原因之一。

    他们想要个爵位,那是千难万难。

    十年的寒窗苦读,当官了,还得小心翼翼,稍微不注意,一旦被贬,再想起复就不可能了。

    勋贵子弟,别人出身就是富贵。

    特别是在卫所制度逐渐荒废的时候,皇帝要想整顿一下军备,就得用勋贵子弟。

    你看像朱辅,随随便便就能混个中军都督,再被皇帝委以重任,镇守南方。

    一个正儿八经的正一品朝廷大员。

    像文官,累死累活,巴结上级,还给送钱这些,能混到个正三品的吏部侍郎,那基本上都是到头了。

    别看大明朝有六部尚书,但某部尚书这玩意儿,都是有数的。

    能混上某部尚书的,也就那么一群人,许多时候,尚书一职甚至是有过不短时间的空缺。

    ……

    提刑按察使鲁明泉听了孙宏博的话,不禁看了他一眼,却是没说什么,知道这家伙羡慕。

    随后鲁明泉又看了一眼顾守义道:“顾大人,想来如今贵公子能揪出来了,恭喜,恭喜呀!”

    鲁明泉说着不禁扭头看向顾守义轻笑着说道。

    顾守义闻言脸上露出一抹笑容道:“这一切全赖常大人指挥有方,击败鞑子。

    如此才能救出犬子,否则本官真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顾守义说着,心里有些黯然。

    鲁明泉闻言笑了笑,看了看站在前面的纪匀,鲁明泉却是没有说接下来的话。

    这个时候顾守义看着纪匀道:“公公,如今彻底击败鞑子镶蓝旗,想来这庆功宴,该开了。

    依本官看,不若今晚便召开如何?”

    这话让纪匀有些诧异的扭头看向顾守义。

    他没想到顾守义会主动提出今晚召开庆功宴。

    看着纪匀的脸色,顾守义解释道:“如此大胜,我认为当犒赏三军。

    此事本该由常大人决断,不过我等负责后勤,也当做好这些准备事宜。”

    纪匀闻言不置可否,只是回过头说道:“既然顾大人如此说,那便由顾大人负责吧!

    杂家只是个没了根儿的人,对山东当地事宜也不甚了解、。”

    纪匀说完后便转身不管了。

    而顾守义与鲁明泉对视一眼,随后两人便一同离开了城门楼上。

    两人下了城门楼后,鲁明泉便一把按住顾守义。

    “哲文,你…”

    哲文是顾守义的字,只是他还没说完,顾守义便对他微微摇头道:“我们回衙门再说。”

    等他们回了布政使衙门后,顾守义才看着他说道:“纪匀这人有想法。”

    这话让鲁明泉一愣,皱眉道:“哲文,我是想说,你为何主动提庆功宴一事?”

    顾守义闻言斟酌一二后才问道:“博闻,你对当前天下时局如何看?”

    这话就有点微妙了,鲁明泉闻言眉宇皱的更深。

    不过沉思片刻后还是说道:“天下大乱,内有闯贼,外有鞑子。

    可谓内忧外患,天灾不断,粮食欠收,两京十三省,能平稳者,不过湖广、浙江、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而目前能为朝廷大量钱粮税收的地方,重点在于湖广、浙江、江西等寥寥数省之地。

    其余,哪怕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近些年也是灾情严重,粮食大面积欠收。

    四川之粮只能维持自身,却无法输出外省。

    我山东,号千乘之国,但近些年粮食欠收太过严重,各府灾情严重,连维持我们自身的粮食都不够。

    广东、福建等地,多山地,能上缴粮食有限。

    若能见商税收上来,那么必能为朝廷分忧。

    奈何商贾逃税严重,加上这些地方为东林党所乘,可以说是无法为朝廷分忧解难。

    在此状况下,陛下又太过心急,不断加征农税,只是北方百姓民不聊生。

    失了民心,却征不到税收,如此难以为继。”

    大厦将倾的迹象,但凡有能力的,都能看出这个问题。

    鲁明泉他们这些地方上的大佬,早就看出这个问题了。

    朝廷不断的加征田赋,但其实没用。

    崇祯明知道这后面东林党不是啥好玩意儿,却又不对他们下手。

    原因就在于这里,现在朝廷就靠着东林党给钱,给粮维持了。

    每年江南地区为朝廷提供六百万两白银左右,还有数十万石的粮食等。

    这些东西让崇祯不得不低头。

    其实崇祯不知,如果正常收税,江南和东南沿海的商税,海关税等,一年收个上亿白银的税收,都不是什么问题。

    明末时期的商业之发达,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千帆出港的景象在明末的江南,东南沿海,绝不是什么玩笑话。

    就像是荷兰人记录的那样,明末的东方海上贸易盛况,远超西方。

    他们都只能做个中间商赚差价,赚的最多的,就是明末的这些商贾。

    像明末的郑芝龙,他的投降,其实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换个角度,如果郑芝龙是一群财团资本控制的傀儡。

    南明的皇帝和一些官员,想要从这些商贾身上得到利益。

    甚至是以禁海威逼。

    而清廷开出允许他们做垄断买卖,比如说后来的广州十三行。

    那么郑芝龙的投降是不是就能理解了?

    不是他想投降,而是他不得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