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对500,在武力相当的情况下,300多人自然打不过500多人,所以上一世约翰死了。
这次,有张欣彤在,肯定不能让约翰死。
张欣彤出来时,带了500个女子特战队员,为了引出杀手,张欣彤一直让她们隐在暗处。
杀手出现后,根本没用和亲队伍出手,就被女子特战队一面倒的收割着性命。
杀手最后只留了两个首领,已经被女子特战队卸了下巴,从嘴里抠出了毒药。
没死成的两人被张欣彤喂了低阶真话丸,审问之后,知道他们是金国派来的,为的就是破坏和亲,让安国和庆国打起来,金国坐收渔翁之利。
问出了背后的金国,两个杀手没用了,直接处理了。
剩下的路程很顺利,庆国和亲队伍抵达了皇城,被安排在了皇家馆驿里。
张欣彤回到皇宫时,萧鸢在处理奏折,一副眉头紧锁的样子。
“鸢鸢,怎么了?”
萧鸢看到张欣彤就想撒娇
“母后,大臣们不同意庆国大皇子当中宫皇夫,你说怎么办?”
“这个可以理解,庆国大皇子毕竟是其他国家的人,你封个贵夫就行,也算给庆国面子了,中宫皇夫还是要在安国选。”
萧鸢惊讶
“母后,那我要娶两个?”
“两个怎么了?”
“你和父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
“我和你父皇不同,我们的感情不一样。再说我有贼心也没贼胆,你父皇看的紧,哈哈哈哈哈哈。”
萧鸢一脸黑线
“母后”
“开个玩笑,我和你父皇是彼此深爱,容不下第三个人。我家鸢鸢是女皇,没有深爱之人,情况又特殊,多娶几个也是可以的。”
“那行吧!”
第二日早朝,大臣们又开始新一轮劝说。
“陛下,中宫皇夫必须是安国人,不能让庆国的皇子当。”
“行,孤同意了”
大臣还想再劝说的话堵在嘴边,陛下怎么突然同意了?
萧鸢的松口,将事情引到了另一个方向,中宫皇夫只有一个位置,大臣们都想将儿子送进宫,最后的结果就是萧鸢不得已要选秀男(等同于选秀女)
庆国大皇子是一个月后进宫,安国的中宫皇夫要早于庆国大皇子进宫,选秀男进行的比较仓促。
人选就是皇城里所有官宦人家的适龄男子,16岁到24岁之间的。
这里的男子成婚都早,入宫参选的秀男16岁到18岁居多,初筛后剩下了100个秀男。
敲定入宫人选时,张欣彤在萧鸢身边帮她挑。
除了平衡朝中势力,张欣彤选的全是长相英俊、身高腿长的美男,她不能选些丑的恶心女儿。
这些美男有清俊书生款、阳光活泼款、英武不凡款、富贵风范款、威武霸气款、风流倜傥款、健硕猛男款、忧郁气质款等等。
最后留下的有20位,中宫皇夫是丞相家的嫡子,18岁,不但文采斐然,武功卓绝,长的也是一表人才,身高腿长。
女皇和皇夫大婚当晚,张欣彤给了萧鸢灵泉水和药。
“鸢鸢,轻点折腾,后宫这么多人,你就一个人,过几日,庆国大皇子还得折腾,注意身体。”
萧鸢满脸通红
“知道了,母后”
张欣彤交代完女儿,刚出皇宫,就被卢云凌扛进一个宅子。
张欣彤没来得及看宅子的情况,就被卢云凌扔到一间卧房的床上。
卢云凌一边吻张欣彤,一边脱两人的衣服。当只剩一件红色肚兜时,大手探了进去。
“什么时候与我成亲?你难道也想和女皇一样,享受齐人之福?”
张欣彤嘤咛出声,娇喘着
“云凌”
卢云凌狠狠的贴上去
“回答我,什么时候与我成亲?”
张欣彤......
“嗯!嗯!嗯!明日,明日...就...成亲”
这一日,张欣彤被翻来覆去的折腾,直到天亮也未停歇。
张欣彤受不住了,开始反抗
“卢云凌,你是永动鸭吗?赶紧起开”
“什么是永动鸭?”
张欣彤......
“你起开就行了”
“不起来,防止你有齐人之福的想法,我要让你下不了床。”
“我没有这种想法,真的,绝对不敢有”
一个都能疯,还敢有齐人之福的想法,她又不是不要命了。
在张欣彤的求饶保证下,三次后,卢云凌放过了她。
宅子是卢云凌买来和张欣彤成亲用的,三日后,两人就成亲了。卢云凌不能再等了,再等他怕人跑了。
张欣彤成亲这日,也是庆国大皇子入宫的日子,和亲之事终于尘埃落定。
和亲已成,安国和庆国出兵讨伐金国。金国虽弱,但他们是游牧民族,总能躲起来,又出其不意的出现,两国吃了不少苦头。
为了尽快灭了金国,萧鸢把女子特战队派了出去。
女子特战队战斗力强悍,如同利剑出鞘,锋芒毕露,无人敢与之争锋。
女子特战队紧密合作,将金国打得措手不及。她们用精准的判断和迅猛的行动,让金国毫无还手之力。
仅仅用了两个月,金国被灭国,金国的土地三分之二归了安国,三分之一归了庆国。
安国境内,百姓们都在夸赞女皇和女子特战队,女子地位提升,嘴里常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女人也能顶起头上的天。”
张欣彤因为查案和保护了庆国皇子这两件功劳,被提拔到工部,当了工部侍郎,正三品,可以上朝了。
张欣彤趁着安国女性地位的提升,提议在全国修建女子学堂,因为朝堂上有张姝、春雨、秋叶加张欣彤4个女官,中宫皇夫的父亲丞相大人和大理寺卿等女皇派的支持,修建女子学堂的事很快敲定,由张欣彤到各城去规划监督。
张欣彤走前,卢云凌折腾了三天,又是威胁又是警告,让她老实点。
张欣彤就差发誓了,表示此生只会有他一人。
女子学堂的修建并不顺利,有官府的不配合,还有百姓们思想的根深蒂固,认为女子读书无用。
这种情况在女皇下令,处理了几个知府,又宣布女子可以参加科考后,有了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