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入门试锋芒
孔锦来到学府的考核场地,只见一片肃穆之气。
高大的红墙围起一方天地,青砖铺就的地面上,考生们三两成群,或低声讨论,或闭目养神,气氛紧张得几乎凝固。
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古树洒下斑驳的光点,却丝毫无法驱散这股凝重。
孔锦环顾四周,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让他感到些许孤寂。
这些考生大多出身名门望族,锦衣华服,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自信,与他这个出身农家的学子显得格格不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略显紧张的心情。
目光扫过人群,最终落在考核官席位上。
陶夫子正襟危坐,神情严肃,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
与前几日的谆谆教诲不同,此刻的陶夫子不带一丝表情,冷漠得如同换了一个人。
孔锦心中一沉
一位衣着华丽的考生走到孔锦面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哟,这不是乡下来的孔锦吗?听说你得了陶夫子的青睐,单独考核?真是让人羡慕啊。”
孔锦淡淡地看了他一眼,并未理会。
他知道,这些人不过是嫉妒罢了,他无需与他们争辩。
“哼,装什么清高!”那考生见孔锦不理他,脸色有些难看,“别以为得了陶夫子的赏识就能高枕无忧了。这次考核,可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
孔锦依然沉默不语,目光坚定地望向考核台。
他知道,今日的考核,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所有农家子弟的希望。
他必须全力以赴,证明自己的实力。
就在这时,陶夫子缓缓起身,清了清嗓子,沉声道:“考核开始。” 他的目光落在孔锦身上,语气不带一丝温度:“孔锦,上前听题。”
孔锦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考核台前,恭敬地行了一礼。
陶夫子展开手中的卷轴,缓缓念道:“第一题……”他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请论述《春秋》中‘正名’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孔锦的心猛地一沉……
孔锦深吸一口气,思绪如电光火石般闪过。
正名,名正言顺,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是秩序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他提笔蘸墨,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的见解。
他不仅引经据典,阐述了《春秋》中“正名”的传统含义,更结合现代治理理念,从社会分工、等级秩序、法律制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论述了“正名”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现实意义。
其他考生也在奋笔疾书,但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解释,鲜有创新之见。
衣着华丽的考生瞥了一眼孔锦的答卷,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心中暗道:不过是个乡巴佬,装模作样罢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考场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
孔锦笔锋不停,将心中所想倾泻而出。
他深知,这场考核不仅仅是对他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能否打破阶级壁垒,实现理想抱负的关键一战。
陶夫子不时在考场内巡视,目光犀利地扫过每一位考生。
当他走到孔锦身后时,脚步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仔细地看了看孔锦的答卷,眉头逐渐舒展开来,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之色在他眼中一闪而过。
“时间到!”陶夫子一声令下,考生们纷纷停笔,将答卷呈上。
陶夫子拿起孔锦的答卷,仔细阅读起来。
他的表情从最初的严肃逐渐变得凝重,最后竟然露出了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孔锦,”陶夫子放下卷轴,语气中带着一丝颤抖,“你的见解……十分独特。”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盯着孔锦,“你对‘正名’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解释,甚至…甚至超越了老夫的认知。”
考场内一片哗然,考生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衣着华丽的考生脸色铁青,难以置信地望着孔锦,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
陶夫子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第二题……” 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语气也更加凝重,“请你谈谈,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孔锦的心猛地一沉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上陶夫子的视线,沉声道:“学生以为……”
孔锦沉吟片刻,答道:“学生以为,治理国家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商业……”他侃侃而谈,从经济、民生、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其中不乏借鉴前世的经验和知识,听得一众考生目瞪口呆。
陶夫子起初听得连连点头,对孔锦的见解颇为赞赏。
但随着孔锦谈及一些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例如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市场,鼓励民间贸易,推行义务教育等等,他眉头紧锁,脸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色。
“设立专门的机构?鼓励民间贸易?”陶夫子喃喃自语,这些理念对他来说太过超前,他一时难以理解。
他看着孔锦,眼神中充满了探究:“孔锦,你所说的这些,是从何处得来的?”
孔锦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必须谨慎作答。
他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回夫子,这些都是学生在游历四方,观察民生疾苦时所得出的感悟。”
陶夫子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继续听着孔锦的阐述。
孔锦不敢再提及过多前世的知识,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理念与古代的治国之道相结合,力求让陶夫子能够理解和接受。
接下来的几道题目,难度越来越大,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孔锦凭借着自己前世的记忆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应对自如,答得滴水不漏。
他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旁征博引,展现出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
其他考生早已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的答辩。
衣着华丽的考生脸色煞白,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恐惧。
他原本以为孔锦只是个乡下来的土包子,不堪一击,没想到他竟然如此厉害,让他自惭形秽。
陶夫子也听得入了神,他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沉思,表情变幻莫测。
他心中对孔锦的评价越来越高,但也越来越疑惑。
这个出身农家的学子,究竟是如何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超前的思想?
考核的最后一道题,是关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展望。
孔锦沉思片刻,提笔写道:“国之兴衰,在于民心所向。唯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革新,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着陶夫子。
陶夫子也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缓缓开口,说道:“孔锦,你的答卷……”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孔锦身上,一字一顿地说道:“老夫从未见过如此……”
“如此大胆的言论!”一个尖锐的声音打断了陶夫子的话。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面色阴沉地走了进来。
他走到陶夫子面前,厉声说道:“陶夫子,你身为学府的夫子,竟然纵容学生在考场上……” 他指着孔锦,怒斥道:“妖言惑众!”
孔锦心中一凛,知道来者不善。
这中年男子名叫赵乾,是礼部的官员,一向以保守着称,对改革变法深恶痛绝。
“赵大人,此言差矣。”陶夫子面色不变,沉声说道,“孔锦的言论虽然大胆,但也并非毫无道理。治国之道,本就应该百家争鸣,集思广益。”
“百家争鸣?集思广益?”赵乾冷笑一声,“我看他分明是在蛊惑人心,妄图颠覆朝廷!”他指着孔锦的答卷,怒斥道,“你看看他写的这些东西,简直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
孔锦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平静地说道:“赵大人,学生所言,皆是肺腑之言,并无任何不敬之意。学生只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让百姓安居乐业。”
“哼,巧言令色!”赵乾冷哼一声,“你以为你是什么人?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也敢妄谈治国之道?”
“赵大人,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陶夫子沉声说道,“孔锦的学识和见识,远超常人,这一点,老夫可以作证。”
“陶夫子,你……”赵乾气得脸色铁青,指着陶夫子怒斥道,“你身为学府的夫子,竟然如此袒护一个学生,你……”
“够了!”一个威严的声音打断了赵乾的话。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穿官服的老者,缓缓走了进来。
这老者正是当朝丞相,也是学府的院长。
“丞相大人。”众人纷纷行礼。
丞相走到孔锦面前,仔细地看了看他的答卷,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孔锦,你的答卷,老夫已经看过了。你的见解,的确很有新意,但也有些……过于激进。”
孔锦心中一沉
丞相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老夫也欣赏你的勇气和胆识。这样吧,老夫给你一个机会,你若是能够……”丞相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目光深邃地望着孔锦,“你若是能够在三日之内,写出一篇关于改革变法的策论,让老夫满意,老夫便破格录取你。”
孔锦心中一喜他深吸一口气,恭敬地说道:“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丞相厚望。”
丞相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赵乾狠狠地瞪了孔锦一眼,也跟着离开了。
考场内的其他考生,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幸灾乐祸。
孔锦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了考场。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丞相交给他的任务,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入学。
他只知道,他必须全力以赴,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所有农家子弟的希望。
回到宿舍,孔锦点燃油灯,铺开纸张,却迟迟没有动笔。
三日,一篇策论,谈何容易?
窗外更鼓敲响,三更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