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造办处的诞生
作者:耶斯特的   回到大明做美梦最新章节     
    皇宫之内身份最高的那位正在等两位尚书的消息,甚至在皇宫宫门值守处留下旨意,两位尚书可以直接进宫面圣。

    两位尚书在到户部的银库完成基本的交接之后就进宫汇报此行的情况。

    “启禀陛下,您交代的事情已经办妥,另外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会昌伯孙继宗用一个可以让粮食增产三成的方子来交换银元铸造的营生。若是粮食增产三成,那么我大明粮食就可以增产,灾荒之年也就容易度过,朝廷的税赋也会增加。”户部尚书金濂回禀道。

    确实是个好消息,明朝有皇庄,若是能够增加三成产量,而且皇宫是整个京城最大的粪便生产地。

    “金爱卿,若是将银元定为法定货币跟铜钱一样是否可行?”景泰帝更关心的是钱袋子。

    “回禀陛下,完全可行。只要分三步走,第一有足够多的银元,可以提供兑换。第二步,设定一个铆钉额度,就比如一银元就是现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用铜钱来说就好比是一当十的大钱,只不过这个是一元当一两用,第三步,禁止民间再使用碎银。”金濂说出了他的财政政策。

    景泰帝点点头,这样按照金濂的方法来算,库存的300万两官银就会变成350万元,自己小金库的200万以及司礼监金库的200万,也会变成470万元。

    虽然银子本身没有增加,但是如此操作下来就完成了实际购买力的增长。并且这种银元替换银子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不像大明宝钞或者一当十重宝铜钱那么让人排斥。

    可是对于铸币权不在朝廷手里,景泰帝还是有些担心,虽然他已经通过询问高义知道了当前朝廷铸造元宝的实际情况,询问了金濂得知了可以用控制银料银矿的办法来约束银元的出产,更是又问了司礼监和内官监的掌印,得知了目前大明朝的银矿以浙江福建云南四川为主。

    这也就是为啥朱祁镇当政的时候浙江的叶宗留和福建的邓茂七会叛乱的原因之首,四征麓川也是为了银矿和铜矿的事情,开放银子的流通是必然的,若是用可控的桃代李僵之法,让银元成为法定货币,你们别的地方开采的银子都只能乖乖的过来换成银元,开采矿的时候朝廷收一部分税,兑换的时候还能赚,朝廷不需要多花一分力气。

    “金爱卿,你说要是找会昌伯把铸币的技术要过来怎么样?”景泰帝试探的问了一下。

    首先提出反对的是高义,高义是内阁的阁老。“陛下,此时可真是万万不可,这铸造技艺且不说工部的人能不能学会,关键是火耗的问题,咱们工部根本就控制不到如此。宣德七年征用的新技术开始的铸造宣德通宝时候火耗是百损二,可是由户部接手之后火耗年年增加变成了百损六,质量也明显下降。”

    金濂也附和到:“陛下,确实如高阁老所说,若收归户部,那么品质真无法做到如现在这般。倒不如单独成立一个虚职衙门,就定个五品。人员给会昌伯让他安排哪个子侄任职,负责对接银元铸造业务,同时把散银和银元的兑换收归国有。他们现在不是9钱银子兑换一银元么?那么咱们就用9钱银子兑换这个衙门产的银元,外面如果需要兑换银元,只能限期到户部清吏司进行兑换,兑换比例变成1两兑换一银元。如果逾期不兑换,则银两不准流通,罚没并追究其银两来源。这样朝廷的收入既能增加,又避免会昌伯孙家有所异议,上圣皇太后那边也好交代。”

    金濂之所以会出这个主意,其根本原因是官员们家里没有多少银两,市面上银两流通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相反还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从这一成兑换额度上做手脚。他可绝对不是因为会昌伯孙家给了他五十银元的事儿,要知道,去年他景泰帝废立太子,才给几个阁老、尚书每人一百两银子,给了首辅50两金子。就知道这两者的事儿差别有多大,国之根本冒着骂名收100两,人家图喜庆给五十银元,自己投桃报李给弄个破五品官没毛病吧,你皇帝不要脸的开始抢人家家里东西了,这个头不能开,一旦开了谁家有好东西都保不住。

    高义这个老油条一看金濂这个样子,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也说道:“陛下,官职名额呢,也都是虚的完全可以不用开俸禄,给了孙家非嫡系子弟一个出路,恩荫而已,且衙门品级已封顶,而且会昌伯本身就是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其余兄弟子女都在正四品、从四品的职位上,这个衙门可以挂在锦衣卫之下,正五品则是千户,既显示了陛下您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又给了孙家足够的恩典,朝堂内外又不会有反对的声音。”

    要是王宪知道五十银元能办这么大事儿,肯定直接甩五千银元,高义这个理由彻底打动了景泰帝。

    确实如此,孙继宗(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孙显宗(指挥同知从三品)、孙绍宗(指挥同知从三品)、孙续宗(指挥佥事正四品)兄弟四人是都是虚职的,孙继宗的三个儿子倒是实职兵马司指挥使(正六品)挂指挥佥事衔(正四品)是因为北京保卫战中需要维护京城治安,所以就由孙太后的子侄们负责五城兵马司的具体事宜。

    而在去年的孙家的两个子侄因为被御史告状,有两个孙家的子侄被从兵马司免职,也是景泰帝和孙太后在争夺权利废立太子时的冲突点,如今大势已定如此缓和一下关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理由。

    “二位爱卿辛苦了,这件事容我考虑一下。”景泰帝明显是动心了,于是两人见火候差不多,也就告辞退下。

    景泰帝想的就比较多,他的舅父刚刚在八月初一从锦衣卫指挥使给提到前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卢忠这个继任者就疯傻让自己颜面尽失。如今锦衣卫指挥使是颜敬,也是很早就投靠自己的人,倒不如舅父亲近。景泰帝吩咐陈鼎,把颜敬喊来。

    没多一会儿,锦衣卫指挥使颜敬就来到御前。

    “臣锦衣卫指挥使颜敬,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为皇帝近臣的颜敬见到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拍马屁,因为他的所有权利都是皇帝给的,他能当上这个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若不是自己哥哥战死在北京保卫战中,自己也不可能承袭锦衣卫的职务,若不是吴安这个国舅爷升职和卢忠这个货疯掉,自己也当不上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而这个指挥使还是自己送了500两银子给石亨,他给举荐的。

    “颜敬,朕打算在锦衣卫底下虚职的司所,由会昌伯的子侄们担任职务,你看这个给多少名额比较合适?”锦衣卫的事情景泰帝了解的并不多,他相对更信任原来府中带出来的太监,但是机构总不能放在司礼监之下。

    “启禀陛下,臣对此司所的具体职责不甚了解,还请陛下明示。”颜敬为了不犯错,随便出意见,还是硬着头皮把心中的疑问给说了出来。

    陈鼎站在旁边替景泰帝解围道:“仅仅就是在锦衣卫挂名不领俸,会昌伯孙家的一个产业与皇家有利,需要一个司所来维护日常。”这种话肯定不能是景泰帝说,他这个司礼监太监说出来刚好。

    “陛下,如今京中锦衣卫屯田所正打算裁撤掉,目前有千户职务一名,副千户两名,百户四人,校尉名额五十人。不如将其削减职位之后划归虚职司所,设置千户职务一名,百户名额四名,校尉名额四十名,这样虚职衙门中给一名主官,四名副职,基层办事员四十名,就足够了。”颜敬看出来了,景泰帝是想让马儿跑,又想马儿吃的少,综合考虑下来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会昌伯孙家在锦衣卫和军队挂职的人很多,但是架不住家族中的人更多,估计是要用虚职安排家中的边缘子弟。

    听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话,也给了景泰帝一个启发,用本来要裁撤的实职衙门来做虚职工作,能有更小的推动阻力和最大的收益。

    待颜敬退下之后,景泰帝问身边的陈鼎:“陈大伴,司礼监这边有什么好主意?”

    陈鼎想了一下,“陛下,老奴斗胆说一下,采用现有的衙门挂虚职,是比较稳妥的做法,至于职务的名额,颜指挥使的大部分提议也十分稳妥,五个带品级的虚职,但是基层人员的名额,建议由他们自行备案不限制人数,铸币这种事儿肯定不是孙家的直属子弟来干,但也会是家生子,若是这些人上了真正锦衣卫的名册,反而会引来孙家的反感,倒不如就直接把屯田所独立出来,给一个千户衔,四个百户衔,其它的人你想招募多少工匠就在卫所里备案,后期能查到就行,再由宫中派出一名老成的太监,进行卫所的人员名册监督,这样就能确保万无一失。”

    景泰帝点点头,这个方案确实解决了自己所担忧的事情。自己确实想监督一下银元的事情,可是又没有好的借口,我不能管你的银元生产和账册,但是我给你开一条人员名单弹性招募的口子不需要上报锦衣卫,我派个人去管这个人员名册,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