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六章 汉中之战(14)
作者:高瞻非   马谡别传最新章节     
    孙权领军来到江边,正见徐盛只有数十名军卒跟随,在曹军中与李典搅做一团厮杀,形势很不妙。

    周泰一看徐盛的形势危急,留下贾华统军保护孙权,亲自引数千军马杀入阵中,接应徐盛。

    孙权的帅旗飘扬,领军在外掠阵,周泰领军卒奋勇向前,很快就破开了李典的军阵,杀入核心。

    孙权的军队,整体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他投入战场的兵力,并没有比曹操少多少。

    他领军出现后,被左右两侧的张辽、徐晃盯住了,两人不约而同想要实施斩首战术,两支大军非常默契地向孙权合围过来。

    这时,孙权身边的将领只有贾华一人。

    他本来只是护卫统领,统兵能力不强,又分身乏术,无法分头迎敌,只能摆开铁桶阵,紧守在孙权身边,孙权军被曹军困在核心。

    曹操自领一万大军,一直没有投入战斗,他在高处观察整个战场,想要寻找孙权的主力决战。

    一见孙权的帅旗出现,曹休就要领军出战。

    但被曹操阻止了,看到张辽和徐晃已经开始合围,让曹休与他一起观察战场形势,把握用兵的精髓。

    曹操见张辽和徐晃已经把把孙权围住,但兵力上并没有太大优势,一时双方混战,僵持不下。

    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击败孙权的机会,急令许诸领三千虎卫军,拦腰杀入孙权军中,把孙权军冲作两段,彼此不能相救。

    孙权军被分割包围,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败退,在曹军的裹挟下,离江边越来越远。

    周泰救得徐盛,从李典军中杀出,到江边以后,徐盛已经久战脱力,没有再战的能力,只能就地休息等候。

    周泰不见了孙权,遥见孙权的帅旗在曹军包围圈中飘扬不倒,又率军杀入阵中,找到孙权。

    周泰一马当先,不避矢石,给孙权冲开一条血路,贾华紧随在后保护,周泰左右遮护,身被数枪,箭透重铠,救得孙权,来到江边。

    孙权在江北与曹操决战,心里没有底,情知此战凶险,留下了几重后手。

    留下董袭和徐盛的一万水军守濡须坞,本来是要拖住曹操的部分军队,谁知道天不佑孙权,被大风刮跑了,孙权军陷入不利境况。

    好在有甘宁和凌统守住了旱寨,吕蒙引一枝精锐水军,守住自己退回江南的要道。

    孙权被许诸、张辽等领军拦阻,已经无法回到陆上的营寨,只能退往江南。

    吕蒙乘船在江中,早就发现孙权危急,急领军前来接应孙权下船。

    张辽、徐晃一见孙权就在眼前,自然容不得他随便走脱,急忙驱赶败兵,一起来追,但被吕蒙一阵乱箭射退。

    陈武领一千军与庞德的一万大军大战,后面又没有接应之兵,不到一个时辰,手下军卒损失殆尽,他也被庞德赶到一个峪口。

    山谷口树林丛密,陈武再欲回身交战,被树株挂往袍袖,不能迎敌,为庞德所杀。

    曹操在高处见孙权走脱了,亲自策马,领弩兵数千赶来,到江边与吕蒙军对射。

    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吕蒙箭尽,正慌乱间,忽对江一大队战船铺天盖地而来,船上万箭齐发,射退曹兵。

    为一员大将,是孙策女婿陆逊,引数万大军到了。

    他来不及拜见孙权,乘势登岸追杀曹兵,复夺战马数千匹,曹兵伤者不计其数,只得退走。

    这才是孙权最大的后手,这支军队是新到的援军和那些轻伤的老兵混编而成,人数虽然众多,但战斗力并不强大,被孙权交给陆逊统领,当做底牌,最后发挥了作用,吓退了曹操的大军。

    孙权这次损失惨重,看见曹军败退也不敢继续追赶,吩咐打扫战场,军卒于乱军中寻见陈武的尸体。

    孙权知陈武已亡,董袭又沉江而死,哀痛至切。令人入水中寻见董袭尸,与陈武尸一齐厚葬。

    孙权料在江北敌不过曹操数十万大军,就令守寨的甘宁、凌统放弃陆上营地,一起退回江南,与曹操隔江相持。

    孙权回到江南,脱离危险,感周泰救护之功,设宴款待。

    他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

    孙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周泰出入张盖,以为显耀。

    孙权在濡须,与操隔江相拒月余,不能取胜,曹操也无法渡过长江。

    张昭,顾雍上书道:

    “曹操势大,不可力取;若与久战,大损士卒:不若求和安民为上。”

    孙权从其言,令步骘往曹营求和,许称臣并年纳岁贡。

    曹操本来准备船只停当,想要渡长江一战。

    因为前有赤壁之败,曹操对水战并没有什么把握,有些犹豫不决,骑虎难下。

    曹操想要渡江打下一个城池,并站稳脚跟,难度可不小。

    见到孙权主动称臣求和,曹操以胜利者的姿态退兵,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提出了两个并不太苛刻的条件:

    “一是要孙权先撤人马,曹军然后班师;二是如果曹操在荆州与刘备开战,孙权必须出兵响应曹操。”

    步骘回覆孙权,先撤军倒没有什么,但出兵荆州响应曹操攻击刘备,如此明目张胆背盟,孙权也不敢答应。

    双方谋士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致协议,孙权答应在曹操军在荆州处于危急的情况下,可以出兵相助。

    但这个条款需要保密,一旦曹操有意泄露,则盟约自动作废,孙权也不会承认和守约。

    孙权首先退兵,只留蒋钦、周泰守濡须口,大军上船回归秣陵。

    曹操仍然让张辽屯兵合淝,班师回许昌。

    回到许昌,曹操有平定汉中的大功,又逼得江东孙权俯首称臣,此等功劳,必须赏赐。

    文武众官旧事重提,皆议立曹操为魏王。

    有了荀彧、荀攸叔侄的前车之鉴,朝中再无人敢出言反对。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献帝,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汉献帝无力阻止,即令钟繇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

    曹操假意上书三辞,献帝诏三报不许,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于邺郡盖魏王宫,议立世子。

    曹操长子曹昂,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

    四子曹植,字子建,极聪明,举笔成章,曹操欲立之为后嗣。

    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贾诩献计,教如此如此。

    自此以后,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言成章;惟曹丕辞父,并不说话,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

    于是,曹操怀疑曹植乖巧,而诚心不及曹丕。

    曹丕又使人买嘱曹操近侍,不经意给曹丕说好话。

    曹操本来有些踌躇不定,乃问贾诩道:

    “孤欲立后嗣,当立谁?”

    贾诩沉思不语,曹操问其故,贾诩这才抬头致歉,并回答道:

    “刚才正有所思,故没有及时回答丞相所问。”

    曹操知道贾诩必有深意,就问道:

    “何所思?”

    贾诩回答: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曹操大笑,知贾诩之意,遂下定决心,立长不立幼,以曹丕为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