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迅速壮大的汉王党,吃瘪的三杨?
作者:八云云云昀   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最新章节     
    朱棣的旨意在朝会宣读之后,引起文武百官一片哗然,短短几天,坊间的传闻就像雪片一样飘满了京城。

    一众魏王党也迅速的完成了站队,看不清形势的官员不乏二品大员,也是草草的跳到了汉王的队伍之中,今日早朝竟然公然和三杨对抗。

    “杨阁老,就算您是内阁的重臣,可我们这些人也不是吃干饭的吧,您瞒着我们这些文武百官,私自调动军队,这要是陛下追究下来,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吏部尚书王英在众人惊讶的眼神中站了出来。

    朱棣同意了前任吏部尚书张廛的告老还乡,他也凭借着张廛的推举当上了吏部尚书,

    而他的选择就是和朱棣相像的汉王,他之前是建文的旧臣,亲眼目睹手握兵权、能征善战的朱棣是如何打进南京城的,现在老天让他重选一次,他必然不可能选和建文一样的朱高炽了。

    可惜的是,朱高炽不是建文,而朱高煦也不是朱棣!

    “无需尔等负责,没有陛下的旨意,谁敢在京城擅调兵马!”

    杨荣霸气的回应道。

    原来三杨调兵是为了给朱瞻基擦屁股,朱瞻基带着锦衣卫兴冲冲的把朱高煴一家子带到了奉天殿,可他们杀了徐滨这事还没了结呢。

    徐滨可不是一个人来的,他们虽然不能跟着徐滨进来,可是他们都在皇宫外埋伏着呢,

    朱瞻基抓了朱高煴后就不管了,这些人见徐滨迟迟不出来,在皇宫外就开始作乱,搅得腥风血雨的,

    三杨等人无奈派兵围剿,这才引起汉王党羽的围攻,

    现在朱棣不出,汉王势大,这些人咬住其他党派的人就不方,哪怕是一换一甚至是多换一都愿意,只要等到汉王当上了太子,所有牺牲的都能加倍的拿回来。

    现在的朝局是人人自危,有党派的则是疯狂撕咬其他官员,汉王党就靠着这样不计后果的打法,从朱高炽手中抢走了不少要职。

    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是乱哄哄的,朱棣为了放纵汉王来达到他的目的,一个人跑到了鸡鸣寺找姚广孝下棋去了。

    魏王府。

    朱高煴独自坐在房中,窗外夜色渐浓,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他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沉默不语,眉头微微锁紧。过去的兄弟间情谊随着皇位之争逐渐变得微妙,然而昨日他将心底的话尽数道出,既是安慰大哥朱高炽,更是劝诫自己。

    大哥朱高炽为人宽厚,沉稳自持,这种温和让人敬佩,但也让他一直处于众兄弟的夹击中。

    汉王朱高煦则不然,目光锐利,心性急切,凭借着手中的兵权,他早已暗中将许多大臣收入麾下。

    就在朱高煴思索之际,仆人通报道:“王爷,杨士奇杨大人求见。”

    朱高煴的目光微微一凝,杨士奇深夜前往,还是来自己这么一个被圈禁的王府。

    朱高煴深吸一口气,微笑道:“请杨大人进来。”

    随即,他转身从柜中取出上好的茶叶,亲手泡了杯茶,放置桌上,等待着杨士奇进来,这可是朱棣都没有的待遇。

    杨士奇步入房中,礼节性地行礼,目光如电地扫视了一眼房间四周,确认无人之后,坐在朱高煴对面,直接开门见山:

    “魏王殿下,汉王日渐壮大,党羽逐步扩展,若朝中百官都一味追随汉王,恐怕不利于太子殿下的稳定地位。”杨士奇面色严峻,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朱高煴微微一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淡然道:“杨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汉王党羽虽强大,但不过是虚张声势,少有根基。朝中大臣一时被汉王的锋芒所惑,难以辨清局势罢了。”

    杨士奇默默点头,心中隐隐敬佩朱高煴的冷静,自己身在朝中,早已感到局势愈发危险。

    大臣们的态度因汉王手中的兵权而不断向汉王倾斜,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再过几年朝中大半官员都将倾向汉王。这对朱高炽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杨士奇忍不住再度发问:“殿下,如此一来,汉王将逐步蚕食太子的势力,太子殿下该如何应对?”

    朱高煴轻轻笑道:

    “大人尽管放心,这点虚势不过是一时之事。父皇迟迟不表态,就是要看看朝中谁是真心辅佐朱家,

    谁是投机之徒。大哥从来宽仁待人,对朝中重臣皆有敬重之心。而我料得,等父皇回来,一切权力将回归于太子殿下手中。到那时,汉王党羽无根,朝中的那些浮萍之徒自然也会倒戈。”

    杨士奇一愣,惊讶于朱高煴的清晰剖析,也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朝臣一样,竟被汉王的锋芒所惑。

    朱高煴见状继续说道:“汉王势力虽看似庞大,但真正跟随他的人少之又少,朝中人心未定,无论是兵权还是民心,

    皆为父皇手中掌控。汉王只不过是凭借这点兵权才得以拉拢百官,但此事不过是朝中人一时不明而已。”

    杨士奇默默点头,忽而问道:“可是殿下,若汉王真得到了太子的位子,那朝局又当如何呢?”

    “若汉王争得太子位,那大明江山恐怕就不复存在了。”

    朱高煴面色一沉,语气中带着几分决绝。随即他淡然一笑,目光柔和地看向杨士奇,

    “我朱家皇位之争,虽是兄弟间的事,但也是社稷之重。大哥虽宽厚,守城保民却不在话下;

    而汉王,若是一心争位,恐怕江山早晚毁于他的急功近利。”

    两人沉默片刻,仿佛都在思索着大明的未来。杨士奇忽而问道:“殿下,可汉王一旦加紧攻势,太子殿下如何应对?”

    朱高煴冷冷一笑,微微摇头:

    “太子殿下并不需要应对,父皇早已看得透彻。大哥之所以被立为太子,乃因其才德而非其他。

    汉王不过是急功近利之人,如何能胜过大哥宽厚的仁德?

    父皇看似让汉王监国,实则只为借他之手筹集军饷,以缓解朝廷的财政窘境。待军饷筹足,朝局稳定,父皇自然会收回汉王的权力,届时汉王再无从左右局势。”

    杨士奇这才明白,朱棣让汉王监国并非偏爱,而是有意借势。他眼中闪过一丝钦佩,低声道:“若真如此,太子殿下倒是稳如泰山,汉王再谋划,恐怕也难成大事。”

    朱高煴点头,继续分析道:“正是如此。父皇一向精明,容忍汉王只不过是利用他的威势震慑百官,稍显偏爱只是做给外人看。父皇征战多年,怎会在这种事情上糊涂?只待他一声令下,汉王的兵权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汉王党羽虽庞大,但根基不稳,到头来还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杨士奇缓缓起身,深深行了一礼,感激道:“多谢殿下指点,士奇心中愚钝,倒是差点被汉王迷了眼。”

    朱高煴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他无须多礼,随后低声叮嘱道:“大人能理解便好,朝中人心浮动,父皇让汉王监国不过是权宜之计。日后无论汉王再如何拉拢,朝中众臣须心存正道,以国为重。”

    杨士奇重重点头,目光中多了几分坚定。

    杨士奇离去后,朱高煴坐在房中,目光变得深邃。

    朱高煴自己的一席话虽安慰了大哥和朝中重臣,但汉王的步步紧逼也需自己在暗中护持,时刻提醒自己,他虽无意皇位,却也不愿见家国动荡、骨肉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