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郑和回来了!
作者:八云云云昀   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最新章节     
    朱棣正坐在奉天殿内,专心审阅着朱高炽这一段时间来批阅的奏折,文案上的笔划与内容渐渐让他感到些许疲倦。

    正当他微微抬头,准备稍作休息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宫门轻响,随即一名太监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陛下,八百里加急送来的信件,郑大人回来了!”太监的话语中带着不加掩饰的急迫与兴奋。

    朱棣的眉头一挑,手中原本散乱的奏折被他随意放下,目光淡淡地落在面前的太监身上。

    八百里加急,事关重大,这是朱棣下了圣旨要求的,自从当日朱高煴说太祖朱元璋给他托梦,朱棣的心里就一直挂念着。

    郑和,已多年未归,纵然早已预料到他会有一日归来,但此刻听闻,心头的波动仍旧难以忽视。

    对于朱棣而言,郑和此次下西洋最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宣扬国威,而是带回朱高煴口中所说的三季稻,

    这才是朱棣最关心的,如果郑和真的带来了这样的神物,那朱高煴所说的太祖托梦的故事就让人不得不信了,

    毕竟朱高煴从来没出过大明,现在相隔万里,却把神物的特征说的一清二楚,在朱棣这些人看来,这就是神迹!

    朱瞻基坐在一旁,平日里总是沉稳的他,此刻也不禁微微抬起头,望向爷爷,似乎在等待他下一句的指示。

    “郑和回来了?”

    朱棣的声音不急不缓,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容忽视的深沉。

    他已是天子,处事不惊,但郑和这一行人,不仅仅代表着在他治下海上远征的壮丽历史,

    更是与外界交往中的一根重要纽带。

    如果郑和此番归来真的带回来三季稻,对朱棣都是足以洗刷一切的功绩,有了这三季稻,从此之后大明朝就不会饿死人了,历史上哪位圣君贤主能做到?

    到时候谁敢说他朱棣得位不正!

    等下了阴曹地府,他朱棣不到,谁敢动筷子?

    太监恭恭敬敬地说道:

    “启禀陛下,信中并未详细说明,只提到已经完成了任务,并且各国使臣都随船前来,他有要事禀报,先人一步赶来,此刻正在殿外等候。”

    “三季稻……”

    朱棣冷静地点了点头,隐约能察觉到其中可能隐藏的意味。他将信件摊开,仔细打量一番后,继续说道:

    “准备接见他。令他进宫。”

    “是。”太监应声退去。

    “爷爷,什么是三季稻?”

    朱瞻基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

    朱棣没有回答他,但急促的呼吸也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不久,郑和终于步入殿中。他身着海蓝色长袍,面色略显疲倦,但眼神依旧坚毅。

    数年的航海生活让他原本白净的皮肤变的有些黝黑,长时间的海上生活也让他的走路姿势有些奇怪,郑和速度不减的行至朱棣面前,跪下行礼:

    “奴才郑和,拜见陛下。”

    “哈哈哈,三宝,辛苦了。”

    朱棣语气哈哈一笑,从朱棣的眼神中,郑和能感受到那份期待与关切。

    “此次归来,带回的何物?

    是否如信中所言,带回了三季稻?”

    郑和抬起头,语气沉稳:

    “启禀陛下,奴才此次带回的,正是三季稻的种子与种植方法。

    奴才等人带领船队行至琉球,经过多方验证,终于带回了这项技术,当地的农户奴才等人带了近千人回来,此项稻种,能够在一年内收成三季,极大提高粮食的产量。”

    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心头一震:

    “三季稻,果真如你所言,能够增产?”

    郑和点了点头,神情笃定:

    “陛下。奴才所带回的种子,产量比我大明的略多上半石,但奴才在去其他国家的时候,留下十数名锦衣卫看守,他们亲眼看见这水稻一年可种植三次!”

    “什么?”

    一旁的朱瞻基惊诧的叫了起来:“一年三次!”

    “郑和!你是得了失心疯了吗?”

    朱瞻基此时已经坐不住了,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到郑和面前,双手摇晃他的肩膀,神色激动的吼道:“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郑和深吸了一口气,眼神坚定的看着朱瞻基,一字一句的说道:

    “太孙殿下,奴才向您保证,奴才说的话句句属实!”

    朱瞻基看着眼前坚定的郑和,不由得双脚有些发软,他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对大明,对朝廷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一向沉稳的他也不由得失神。

    朱棣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目光灼灼地看着郑和:

    “三宝啊!三宝,你为大明带回了这项足以改变国运的技术,

    若此事能够推广,便是我大明最伟大的福祉。

    自古以来,圣君贤主都做不到让天下人吃饱饭,民以食为天,从今以后朕就是天!

    若三季稻能成功,天下百姓将永享安宁!”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

    “若这项技术能在大明各地推广,百姓不再饥荒,田地丰盈,

    国家也将因此更加强盛。朕,亦会因你们的贡献,永载史册!”

    郑和深感责任重大,恭敬低头:

    “奴才必竭尽全力,确保此事顺利推广,绝不辜负陛下的厚望。”

    朱棣转身,望向窗外,目光渐渐深邃: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立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种,验证效果。若真能成功,便定立功勋,永载史册。”

    郑和再次深深叩首:“奴才遵旨。”

    朱瞻基站在一旁,看着爷爷的背影,心中隐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

    若三季稻真的能够在大明遍地开花,百姓生活无忧,天下安定,那么这将不仅是朱棣的历史功绩,更是大明帝国辉煌的未来。

    他作为未来的太子,将来的皇帝,有了爷爷和父亲给他打下的底子,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到的!

    这一天,历史的车轮悄然开始转动,朱棣和朱瞻基不知道的是,这种水稻在南方或许可以一年三熟,但放在寒冷的北方,一年一熟恐怕都是问题,毕竟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那位比肩神农的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