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潭州城各方
作者:芝山大公子   再见了,赵宋最新章节     
    潭州,节度使府衙。

    李冒再次拿出金陵城送来的密信,越看眉间的皱纹越深,自打昨天收到这封信后,他已考虑了一整天,都无法做出决断。

    楚南地域虽广,人口也有近百万,却不是朝廷的主要势力范围。四年前,趁着楚南内乱,大唐占了该地,也只是朝廷为数不多的对外征战的胜果。

    所以自占了楚南之后,朝廷并没有真正在楚南扩张实力,只求本地能自保,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然而,自打土豆红薯出世并得到推广后,楚南已成为朝廷主要的产粮之地,在大唐的地位扶摇直上。与大周一战,陆记私兵横空出世并大放异彩,火器之利,举世震惊,楚南又成了朝廷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李冒占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又与陆记交往甚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隐隐有自成一系的苗头。正所谓成也陆记、忧也陆记,陆记的军力在对立面的渲染和聒噪下,被当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开始受到朝廷的忌惮,李冒也跟着受了些牵连。

    好在陆记很懂得取舍之道,除了大力交好朝中权贵外,对朝廷的需求也极力满足。不但为禁军提供了大量的火器,还缴纳了数万两银子的商税,让反对派找不出多少口实。

    昨天的密信,透露出朝廷关于楚南的最新消息,有大臣提议要加强对楚南特别是永陵、永明两府的管控力度,向楚南部分州府派出刺史级别的主管,并将这些州府的原主官调至金陵各部。

    这明显是冲着永陵、永明两府来的,也是想架空李冒,从而打击他这一派的实力。密信中还提到,这个提议颇得皇上的重视,只是考虑到潭州局面初定,才没有下最终的决断。

    “大人,李都指挥使到了。”这时,下人过来禀报,李迎已应邀到府衙。

    李冒吩咐下人将李迎请到书房来议事后,才收起密信。

    两人见面寒暄几句,李冒将密信的消息透给了李迎,问道:“李都指挥使对此事有何看法,想来都指挥使也有所耳闻吧。”

    “嘿嘿,依李某来看,这些朝中大臣这是自找没趣。现如今的永陵、永明两府,是那些整日在朝堂中动嘴皮子的人想动就能动得了的?”

    李迎听后,很不以为然的嘿嘿一笑,他是武人,向来讲究强者为大,对文官没有什么好感,说话也直接。

    “噢,都指挥使既然这样认为,必是思量已久,不妨细细说来。如今我等皆为一体,当同进共退才是。”

    李冒这话说得没错,他两人跟两府现在是深度捆绑在一起了,可以说是一损俱损,虽不是什么“皆为一体”那样,同进共退是一定的,不得不这样。

    “大人不妨想想,若朝中真有旨意下来,永陵永明两府皆不奉朝廷旨意,那会如何?派兵征讨吗,后果又会是如何?”

    朝廷对地方的威慑力,无非靠着武力和钱粮两样。论武打不过陆记私军,论钱粮两府现在又不缺。有了这个底气,杜、唐两位刺史还真有可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一点李冒早就想到了,所以在两府改组镇军、组建警察司的时候,他都没有过多的干预,也干预不了,顺手就做了一个人情。

    李冒清楚,两府现在最大的硬伤是地域不广,人口不多,陆记的产品又需要很大的市场,这也是两府现在还能听从朝廷号令的原因。朝廷若真要动这些地方派的根基,势必会引起反弹。

    “大人,不是李某自贬,以陆记武力之强悍,就是占了楚南各州府,也不是难事。再有永陵永明两府助力,陆记控制整个楚南也只是时间问题。大人何不想想,陆记即有如此局面,为何还甘心蜗居于永陵?”

    其实也是李冒百思不解的地方,天下纷争,历来就是谁的武力强、谁就能占地为王,陆记的做法让绝大多数人看不懂。

    李迎也看不懂,但他猜测,陆记三兄弟如此行事,必有原因。就如军武之事,不动如山,动则是雷霆万钧之势。

    对陆记的实力,李迎自信在所有的武人中,他看得最为明白。所以,他没有半分想与陆记为敌的心思,只有极力交好。

    朝中有人提出经济封锁的策略,李迎也有了解。但从他的角度来看,在乱世拳头硬才是王道,陆记完全可以凭借武力打破封锁,提出此策的人太想当然了。

    见李冒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李迎又道:“大人,在李某看来,楚南之事应由我等楚南人自决,不加理会就是,顺其自然。”

    李迎很显然是将屁股坐在了两府那一边,李冒还是不解,若朝廷真要对两府有大的动作,李迎的禁军当是首当其冲才是。

    “李都指挥使,这又是为何?”

    “大人,可将朝廷的动议告知两府和陆记,由他们自行决断。之于李某所领这一厢禁军,向北要抵御周军南下,向南要防备汉军北侵,已无力干预地方政务。”

    为了不与陆记正面冲突,李迎以边防军事吃紧为由,躲得远远的,他乐得让朝廷碰一个大钉子。只要陆记不扯旗造反,他不会去触霉头。就算是陆记反了,也不是他能弹压得住的,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保存自己的实力才是正理。

    要说李迎对朝廷的忠诚,也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这些年城头变换了多少大王的旗帜,到最后还是靠自身的实力说话。

    “若我等抽身事外,就怕陆记三兄弟不好相与,杜、唐两位也会多有怨言,这正是本官思虑之处啊。”

    李冒左右为难,自家得了莫大的好处,事情来了却不去平事,他怕陆少峰一怒之下做出些事情来,到时坐蜡的可是自己。

    “大人,陆少峰此人,走一步算三步,或许这正是他想看到的。只要我等能暗中相助,陆记定然有破解之法。”

    见李迎说得很肯定,李冒就不再多言,便转而问道:“李都指挥使,以你这一厢禁军,配齐火器之后,对上陆记私军,会有几成胜算?”

    李迎想骂娘,知道李冒文人的想当然毛病又来了,总算计着要左右逢源,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李大人,恕李某无能,哪怕是装备了火器,李某这一厢禁军正面对决陆记军队,无一成胜算。而且。”

    李迎为让李冒死心,顿了顿后又说:“而且以李某观察,陆记军力并没有完全展示,陆少峰暗藏的实力才是真正可怕之处,否则陆记哪能随意将火器扩散,于情于理都不符。”

    李冒听后不由得尴尬一笑,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穿了,喃喃道:“陆少峰等三人,究竟是何等人物。”

    最后,李冒跟李迎达成默契,静待事情发展,先让朝廷与两府较量去,他两人在背后协助两府和陆记,想必陆记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和用心。

    潭州城,张家。

    王家家主王洵今天再次登门张家,商议完两月后跟陆记联姻的事情,王洵又同张轼、张澈两兄弟谈起组建水路商队,这才是他这次的主要目的。

    同陆记合作几个月以来,王、张两家连同孙家,已成了潭州城各路人物争相结交的对象。孙家更是从一个明显破败的人家,一跃成为城中数得着的大商家,与陆记合作的大卖场搞得风生水起,远超孙家全盛

    之时。

    王、张两家实力更强,除了同陆记一起已开辟的陆路商队外,王家同陆记合作,办起了酒厂,张家则是办了一家日化品工厂。这三家还要合力创办一家钢铁厂,已开始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两个工厂都是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仅正式运作不到三个月,赚得的钱财就超过他们两家去年一年的收益,让他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工厂,这是作坊式的生产远不能比拟的。

    现在,陆记的蒸汽机已经定型量产,用蒸汽机快船开辟水上商路就得加快进度。为此,王、张两家又跟陆记合作,兴建了一个造船厂,造的都是蒸汽机动力船。

    商队的船只,原计划是从潭州订购,也下了订单。后来李子强建议,买不如自造,哪怕是慢一些,也要培养自己的建造队伍,为内河水军的发展打基础。

    “王兄,按计划三个月之后,水路商队就要成行,船厂的事情得抓紧,莫要误了陆记的大事才行。若有困难,王兄不妨直说,如今你我两家也不是外人。”

    船厂的事情,由王洵在操持,张家则负责招募商队的人手、训练船队水手。陆记的蒸汽机样机已送到了潭州,只等新船下水后试航。

    “张兄,这个小弟自是懂的。少峰提供的造船图纸,按陆记的计量,有百吨的载重。这么大的河船,还是新式船只,潭州的工匠也没几人曾造过,自然慢一些。再有月余,第一艘新船就能下水。”

    也怪不得张轼催进度,新船下水后,操纵船只的水手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训练后才能正式启航。更主要的是,陆记的火器要上船,也需要操练的时间。

    陆少峰将船只的载重量设计成百吨级,在内河上已是罕见。每条船的动力是一台100千瓦蒸汽,顺水而下时,最大时速可达三十公里以上。就是逆流而上,时速也能达十五公里左右,能将本时空的风帆船远远甩在后头。

    每条船搭载两门速射炮,两挺重型机枪,再配上一个排的士兵,一条船上的武装人员达到五十人。每三条船编成一个商队,是一个连的兵力配置。

    “王兄,我看少峰设计的蒸汽机船,内里大有讲究,恐怕不是武装商船这么简单。子强是你家姑爷,掌着陆记兵事,王兄当知道一些内情,还要请王兄指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