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十面张网画囚牢
作者:庖丁解梦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最新章节     
    顾炎武看到流寇肆虐中原这段,说道:“当年面对流寇之策,从杨鹤的主抚,到杨嗣昌的主剿,现在看,都是治不了根的。”

    慧明则说:“张李等部,横行中原,还是朝廷里有人养寇自重,朝廷无论主何策,他们都能把它变成捞银钱的手段。”

    “你师徒二人这些年修史,挖出多少史料?如何养寇?”

    慧明为了说明根由,又整理了些头绪,原是那杨鹤主抚时,朝廷调了些银钱和赈灾粮。

    他们从那些受过招安的人那里得知,这些粮饷,本就不够那么多流民吃的。原来的官军自己还欠着饷呢,所以有些粮就发不到最下面,发粮的人说,“我自己还没吃的呢,能发到你手里吗?”

    因此本就不多的粮食,就被扣了一部分,让乡绅发给流民的粮食,同样也发不到流民手里,因为流民都在外面流动呢,这些赈灾粮,便成了一些人中饱私囊的来源。

    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一层一层每人伸手捞一把,这粮饷便没了。

    不多几个月,招抚的数以十万计的流寇没了吃的,又成了饥民,加上他们已经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只能抄起刀枪,又干回老本行了。

    因此看,招抚之策是行不通的,那杨嗣昌亦认为招抚行不通,他眼看自己的老父因此获罪,便上书主剿,为自己的父亲鸣冤开脱,表示愿意替父受罚。

    先皇帝觉得杨嗣昌是个实在人,后又决心重用杨嗣昌,议定国家的大政策略。

    先皇对杨嗣昌的建议十分入耳,每次接见都谈得很久,甚至可以说是对嗣昌的建议言听计从,十分礼遇,常说:“恨用卿晚。”

    杨嗣昌提出了有名的欲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认为流寇之乱不平,国家便无法专心对外。

    他对平定流寇提出的方针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策略,却并不清楚,到底怎么样个十面张网法。

    具体说来,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流寇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四正,责成这四个地方的巡抚“分任剿而专任防”,即以剿为主,防为辅。

    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这六地为六隅,责成这些地方的六个巡抚“时分防而时协剿”,即以堵击起义军进入自己管辖地区为主,必要时也参加协剿。

    另以陕西三边总督统率西北边兵,同中原地区的五省军务总理直辖的兵力作为主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又在每个府州县增加乡勇团练,死守地方,封锁流寇流动,增兵数为府一千,州七百,县五百。

    这样四正六隅,全部连为一体,象一张大网一样,网住流寇,是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从表面上看,杨嗣昌“张十面之网”的部署似乎非常严密,大有“滴水不漏”之势。但是这张网,它缺银子,没银子,一切无从谈起。

    流民军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实力和作战经验都已大大提高,杨嗣昌规划的“十面张网”根本就没有成型过,就是个样子罢了。

    杨嗣昌为了实现一举荡平流寇,建议增兵十二万,具体方案是:

    凤阳和泗州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坚守不动;陕西三边总督官兵三万,总理军门官兵三万,作为追剿起义军之用;凤阳、陕西二巡抚官兵各一万,湖广、河南二巡抚官兵各一万五千。

    兵增加了,饷自然也得随着增加。按杨嗣昌计算,十二万官兵中,步兵七万四千名,每名每天发给饷银五分,一年共需银一百三十三万二千两;马兵三万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饷银、草料银一钱,一年共需银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两,两项合计共需银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两。

    后来经过户部尚书程国祥计算,这个饷额只够供十一万名兵员之用,还需增加一万名官兵的饷银十八万两,总计筹饷二百八十万八千两。

    在当时民间困难重重时,要筹集这样一笔庞大的军饷,办法只有让皇帝、亲王、勋戚和大官地主拿出银子来。

    然而此路不通,先皇帝在崇祯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召对大臣时说道:“去岁谕令勋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无急公体国之心。

    就是省直乡绅也不捐助。及至贼来,都为他所有了,怎么这等愚?”

    他说:“贼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钱粮若不出于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虚。因粮与加派无异,前查约数若干限二日内奏夺,如何不见奏来?”

    皇帝叫穷,勋戚和乡绅也抗拒不捐,增加的兵饷就只有全部压到髓乾血尽的贫苦农民和军户身上了。杨嗣昌的建议,这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的主要来源是按田亩加派。

    在这以前加派的方法是根据卢象升的建议,凡缴纳地亩粮税在五两以上的加征若干。这种方法称之为因粮,其特点是由纳税粮多的地主承担加派。

    卢象升的建议多少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他明白,农民们之所以纷纷起义是因为无以为生,再要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银钱,势必驱使更多的人参加起义。

    杨嗣昌作为官僚地主的代言人,坚决反对这种“分别贫富”的“因粮输饷”,主张不再区分税粮多少,按田亩一体加征。

    他说:“因粮输饷,前此卢象升奏行一年,不能应手。良由宦室富民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户差徭,如今欲分贫富,其事甚难,只分得个巧拙而已。”

    先皇帝急于把流民起义镇压下去,能拿到养兵的银子就不计后果,立即同意杨嗣昌的建议,一律按亩均输,这便是改因粮为均输。

    顾炎武听了此处,闭眼、摇头、叹息道:“饮鸩止渴!此行无异于在一个病危体弱的人身上下了一计猛药。”

    “先生说的有理,是时也有人反对,不过他们只会反对,亦拿不出更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当时还是按杨嗣昌之计执行了。”

    “那这一段又该如何录入书中呢?”

    慧明解道:“先生请看,这十面张网,其实就是一个囚牢战法,各地之间,死死锁住通道,形成一个大大的囚笼。宝玉即为大明,这十面张网,便象一张裘衣批在身上。”

    顾炎武若有所思,把这大明朝拟为一个人,这种想法真是千古未闻。

    “可这张裘皮却终究是缺少银钱,所以它还是个缺金裘。”

    说着,他用笔写了“缺金裘”三个字,炎武看了,正奇怪时,慧明又说:“这三个字自然太过明显,为不让人轻易看出,在书中起了个好名字。”

    说着,他又写了三个大字,炎武看他写的是:

    雀金裘。

    “这雀金裘自然是来历不凡,十分华丽,后来此雀金裘破裂,宝玉的丫鬟婆子皆不能补,所以还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