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积蓄力量
作者:唐吉可汗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最新章节     
    并州上党,漳河平原。

    此时整个马场,尘烟滚滚,六万骑兵,纵马奔腾。

    一个个脚踩双马蹬,于马背上人立弯弓,练习骑射等技能。

    漳河马场,坐落在太行山系,太岳山间盆地,总面积约三千平方公里,因其内有一条漳河主流,故此得名。

    此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理位置隐蔽,加上夏军四周警戒严密,外人很难知其详情。

    然值此寒冬腊月,但盆地中却热火朝天,无数骑兵在此地苦训。

    “弯弓,射!”训练场上,一队骑兵悠然掠过,而后箭矢齐发!

    “剁剁!”一支支箭矢飞射,而后狠狠的扎在,木耙草人上!

    “继续,下一队!”校场高台,臧霸监督着骑兵训练的成果。

    骑射不及格者,不但三日没有荤腥,而且还要罚训拉弓百遍。

    可不要小看拉弓动作,一个青壮成年人,连续拉满十弓估计便会力竭,更何况百弓。

    当然士兵训练,也不是一次性拉满百弓,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拉完,否则还要惩罚。

    赏罚并重,成绩最优异者,更能享受到香喷喷的烤肉,和热腾腾盐汤和白馒头,如此赏罚之下自然进步神速。

    夏军向来赏罚分明,更何况军中不但管饱,若是表现好了还能凑上荤腥,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并州穷苦,但是为了让士兵们吃上饱饭,李信从洛阳搜刮所得钱财,被流水般的花了出去。

    郭图不但从地方及世家手中,大肆采购粮食,并且还从匈奴鲜卑人的部落,购买牛马羊等牲畜,为夏军打造一个稳定的后勤队伍。

    漳河马场占地极广,不时有一队队骑兵,疾驰奔过。

    而更远处的营内武堂,太史慈正在给一众粗糙的汉子,上着军事课。

    讲台下方,人头乌泱近,上千名校尉百长,以及左右副手,哪怕不明所以,也在聚精会神的听着。

    有人若有所思,有人愁眉苦脸,也有人不时在地上写写画画,模拟所得...

    这是夏军中的讲武堂,是李信攻略并州后,有感军中基层将官缺失,在各地军中设立的一个机构。

    一种临时讲堂,地点不固定,开课时间,以及讲师学生,都不固定!

    平常时分,是一些地方笔吏,教他们识文断字,或者将官们,聚在一起交流作战心得。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太史慈臧霸徐晃,这些军中统帅,会偶尔做师,讲解战阵经验,及一些注意事项。

    李信并不满足并州一地,夏军集团也并不满足于脚下,其中很多人更是不甘平凡。

    想要带领他们走的稳,走的远,有些东西必须得跟上。

    识文断字,短时间可能看不来什么,时间长了自有分晓。

    而此刻漳河大营,众人辛苦练兵的同时,将领们也会抽时间,给各部千长头目讲解心得体悟。

    然后结合个人领悟,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得以自行实践。

    太史慈更是毫不藏私的,将自身战阵心得传授出去:“凡陈,步行惟疏,战惟密,阵以密则固,步战以阵列,密集稳固!”

    “盾防矛利,辅以弓弩攒射,骑锋以疏则达,游击侧扰,动若狡兔,行若狼猎......”

    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传遍整个校场:“行梳战密,伍什合队,刀盾居前,弓弩辅后,枪矛引战,执旗者以侧立,观兵不入者斩...”

    “骑行两侧,散而凝,持则游,机则动,攻若雷霆,势如山倾...”

    太史慈没给这些基层武官,讲解什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大道理。

    而是着重讲解,战场上各部之间,军阵的配合,以及各色兵种,和步骑协同的作战经验。

    大概的意思就是,当步兵军阵移动时,为了机动迅速,战士行列应当疏散一些,但对敌作战时则必须密集。

    刀盾弓弩,各部之间还要明确自己的站位,以及职责。

    而执旗者,则要居于战阵侧前方,时刻关注战场上,军队所发号令。

    然后就是百长,及千人校尉这些头目,要严格约束手下士卒与军纪。

    基层武官,在战场上所负责的事情,并不多也不复杂。

    他们只需要严格约束手下,执行统帅的命令,然后按照平日的演练,进行作战,或变阵行军即可。

    至于复杂的战场形势,和真正的决胜时机,则是军中那些将领,以及统帅,该考虑的问题。

    虽然基层武官的责任不复杂,但军队的命令,正是通过他们这些基层,落实到士兵之中的。

    阵法熟练,以及武官的高执行,和约束能力。

    士兵们才能做到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的战阵最高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精锐...

    时代局限,知识书简这些东西,都垄断在世家豪门手中,更何况兵书这种利器。

    基层的武官,几乎很难有机会去接触,而且夏军中不识字的文盲,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像周仓这样的统领,也认不得几个大字,不止他们,就连统帅全军的李信,有时候看到那些复杂的大篆小隶,也是连蒙带猜,其中情况可想而知。

    李信作为统帅,想学的时候,自然有人教导,但普通将官,可就难了。

    如今太史慈,这些人愿意言传身教,校官们自然认真听讲。

    要知道太史慈、徐晃、臧霸、黄绍、这些战功赫赫的将领,哪一个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

    他们中很多人,也是从尸山血海中,一步步爬到高位。

    其中经验体悟,都是用人命为代价,锻炼总结出来的。

    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听到,至少汉庭及匈奴人的军队,就很少有夏军将领们的这种心胸。

    且接触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是什么时候都有的,这个时代的人脑袋或许有点呆,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蠢。

    有句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句话不绝对但也没大错。

    基层将官千千万,很多人都想做领头的那一个,他们差的就是那丝丝机会。

    如今讲武堂的设立,给了他们一个上升的阶梯,给了他们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讲武堂人头紧密,李信见太史慈讲的投入,众将官学习认真,便没有前去打扰。

    而是与郭图,在校场外围,巡视军中各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