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王离了乾清门,各人想着各人心思往外走。
走到宫城外面,晋王朱求桂对朱恭枵说道:
\&恭枵,你可真是会洑上水,你确实讨到了皇上欢心,却害苦了一大帮子人。咱们的荣华富贵是太祖他老人家赏的,凭什么一句话就收回去了?你那么有钱,要捐就捐个百八十万啊,六万两算什么,荤不荤素不素的。\&
代王朱鼐铉也数落朱恭枵:\&你就是慷他人之慨讨好皇上,我倒想看看你怎么向府里那些子侄交代。\&
朱恭枵是个很有见识的人,深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平日在开封很是循规蹈矩,遇到水旱灾害,便力劝捐钱捐粮给府县,由府县出面赈济灾民,做好事,却不抛头露面居功。
晋王和代王则截然相反,在封地胡作非为,很招山西人的恨。
朱恭枵懒得跟这种不明事理不知进退的人解释,头歪向一边,一声也不吭。
一行人回到宗人府,襄王重申了宗藩改革势在必行,劝诸王顾全大局。
话还没说完,吵嚷之声四起。
\&宗禄一减再减,现在倒好,连子孙后代的爵位也降了!\&
\&朝廷穷到连宗室也养不活了吗?我不信!\&
就在人声鼎沸之际,常洛突然来到了宗人府,所有的声音刹那间停歇了。
常洛环视众人,朗声道:
“各位叔伯兄弟子侄,宗藩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如今朝廷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而宗室人数众多,耗费巨大。
若不改革,国家危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家不要成天待在王府里,得闲了不妨到市井间走一走,看看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看看国家究竟沦落到了什么地步。”
诸王面面相觑,谁也不敢接话,只有晋王和代王站了出来。
常洛心里己十分恼怒,只是不想在脸上显现出来,尽量平声静气说道:\&二王有什么想法,就尽管说出来吧。\&
朱求桂说道:\&请问陛下,晋藩远支近支几千号子弟,一下子爵位全降了,将来怎么养活?依臣之见,祖宗制度还是不要轻易改动。\&
朱鼐铉也说道:\&代藩没晋藩人多,但也不算少,臣也为此发愁,请陛下指示一条生路。\&
你踏马的真的是靠这点宗禄过活吗?大庭广众之下,又是这两人公然跳出来叫板,常洛也是十分不悦,板着脸说道:
\&既然如此,朕也不好勉强,从今往后,晋藩和代藩还是照太祖的老规矩来,亲王嫡长子还是亲王,郡王嫡长子还是郡王,其余各藩则一律照新规矩来!\&
\&诸王在京也有半年了,各自回去吧,到了藩地,记得谨守祖宗制度!\&
说罢,愤愤然拂袖而去。
宗人府里的气氛顿时肃杀了起来,晋王和代王却满脸的不以为然。
过了两三日,诸王陆陆继继离开了北京。
常洛随即命孙传庭派可靠人手前往山西,搜集晋王、代王种种不法行径的证掘。
从十六世纪中期起,全球进入小冰河期,粮食产量锐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权崩溃和人口锐减。
法国波旁王朝分裂为两支;波兰立陶宛王国走向衰落;英国斯特亚特王朝被推翻,查理一世被处决;1648年,俄国遍地城市暴乱和农民起义;当然还有明清易代。
在这样一个末世降临的时代,能够苟下去都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功。
泰昌元年的寒潮席卷南北各省,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各省寄往户部要钱要粮的公文快把户部尚书毕自严逼疯了。
看着这堆积如山的文书,毕自严无奈地摇摇头。
照以往的经验,出了这么大这么广的天灾,如果不进行强有力的赈济,爆发民变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又要赈灾,又要剿寇,局势就更加难以收拾了。
他跑到文渊阁去,孙承宗、袁可立也想不出任何办法,三个人又跑到乾清门外求见。
常洛正为晋王、代王而生气,听了毕自严的报告,心情更加郁闷了,沉思半晌说道:
\&据朕推测,这一两年,大规模的雪灾恐怕就要过去了,但雪灾之后通常旱灾不可避免。\&
这也是能掐指一算的吗?
孙承宗问道:\&为什么雪灾之后是旱灾?\&
常洛道:\&朕起初也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王徵解释说,大量的降雪在冬季落下,春季回暖之后迅速融化,土壤会变得很温润,江河解冻之后,水量骤增,很多地方甚至会洪灾肆虐。\&
\&然而,冬季大量降雪耗尽了空气中的水汽,到了夏季,就会出现降雨不足的情况,之前的雪水融化之后,在光照下会迅速耗尽,土壤就变得干燥了,自然会引发旱灾。\&
孙承宗连连点头,\&嗯,很有道理,看来王徵还是很有学问的\&
常洛继续说道:\&灾情最为严重的将是陕西。\&
孙承宗问道:\&这又是为何?\&
常洛道:\&这个容易解释。因为陕西地势比河北、河南、四川高出太多,又紧邻蒙古的沙漠戈壁,常年被朔风吹着,本就比别的省更干燥。\&
\&再一个原因是关中经过秦汉隋唐近千年的开发,地下的水被汲取干了,地上草木稀疏,因此比别的省更容易大旱。\&
\&旱极必蝗,蝗后必疫,这其中的道理朕就不一一解释了。\&
\&总之这一次灾情不是三两年能够过去的,至少要持续二三十年,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啊。\&
一场灾情竟然要持续二三十年!而且是水旱蝗疫一起来。
三个重臣俱是面如死灰。
孙承宗实在不敢相信,问道:\&不会这么惨烈吧?\&
常洛说道:\&会,甚至比这还要惨烈。到时候受灾最重的陕西会连旱十年,赤野千里,颗粒无收,饥民遍地,流民遍地。
如果不能很好地赈济,整个陕西将成为动乱的源头,然后牵连到山西、河南、湖广………\&
这也太吓人了!
孙承宗抢着说道:\&北方数省粮食一向难以自给,至少有三成的粮食需要南方转运,现在南北粮食产量俱大减,若真有大旱,这个危局该怎么度过?\&
袁可立和毕自严也不住地摇头叹息。
常洛说道:\&其实有一个风水宝地,可以助我大明度此浩劫。目下陕西有四百八十万人口,如果往那里迁移三百万,陕西的旱灾就没那么可怕了!\&
孙承宗、袁可立、毕自严不约而同问道:\&陛下说的是哪里?\&
常洛答道:\&就是辽东都司和原来的奴儿干都司!\&
三人俱是一惊,\&啊?\&
常洛道:\&朕的想法是,将辽东都司从山东划出来,设立辽宁布政使司,然后进一步向北扩展,设立吉林布政使司和黑龙江布政使司。黑吉辽三省沃野千里,假如开发出来,养活三千万人毫无问题。\&
此言一出,三人无不面面相觑。
辽东苦寒,百万辽民都无以为生,怎么可能再往那里迁移三百万人口?难道建奴是吃素的吗?
连平定建奴都遥遥无期,在更北奴儿干都司设省就更不用想了。
其实,最早对东北这块风水宝地产生兴趣的,是战国时期的燕人,是他们最早越过燕山,向北渗透。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长城,而长城是沿着阴山、燕山修建的。
东北平原在燕山以北,被燕山、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围了起来。
东北平原的南方为辽河平原,北方为松嫩平原,两大平原之间一马平川,地理上完全没有障碍。
要进入辽河平原,最大的障碍就是燕山山脉,屹立于燕山之上的长城让游牧民族有多头疼,中原王朝翻越燕山就有多头疼。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燕山最东边靠近大海有一条狭长却平坦的通道,它就是——辽西走廊!
但问题是,直到北宋时期,辽西走廊才全线贯通。
最糟糕的是,中原王朝即使握有辽西走廊,一进入辽河平原就会面临四面受敌的窘境。
然而在燕山山脉与大兴安岭的交界处,刚好有个很大的口子连通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这个地方就是明朝的命门——广宁。
东北的游牧民族只要掌握了广宁,只要愿意,成千上万的骑兵随时可以借道东蒙古,冲破蓟镇防区的古北口、喜峰口、大安口,兵临北京城下。
朱棣武德充沛,设立奴儿干都司,最远管辖到了苦叶岛,可是东北的汉人人口实在是太少了,不到七十年的时间,明军就全面退缩到了辽东边墙以南。
而辽东边墙以北慢慢地又成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地盘。
听见常洛要从陕西向辽东移民三百万,然后设三个省,孙承宗、袁可立、毕自严都大摇其头。
\&陛下,臣认为此举不妥。\&
\&陛下,臣认为难以实现。\&
在他们看来,这纯粹就是件劳民伤财,并且劳而无功的傻事。
常洛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东北山川地形沙盘,只见在燕山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围成的巨大平原里,一条条河流纵横交错,奔涌着流向大海。
常洛指着沙盘说道:“诸位爱卿请看,这里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辽河、鸭绿江,还有大大小小的支流无数。\&
\&如此密集的水网,如此肥沃的土地,如此广阔的地域,相当于两个半南直隶,供养大量三千万人口毫无问题。\&
\&而且朕还打算在这里推广高产作物,到时粮食产量必然大增。大旱即将来临,南北各省的饥民将以千万人计,只有将东北开发出来,才能躲过这一场浩劫。”
孙承宗拱手道:“陛下,即便如此,可辽东边墙之外乃是女真各部的势力范围,他们岂能坐视朝廷开发东北?”
常洛微微一笑,\&那就由不了他们了,只要迁居过去的汉人足够多,区区几十万女真人有何惧哉?\&
中原汉人政权的格局比较小,盛唐以后尤为显着,眼里只有中原,中原以外即为蛮荒。
朱元璋小农出身,只有农耕才能让他感到充实、安全。
新朝初立,大战之后人口锐减,地多人少,可是经过四五代的繁衍之后,人口大增,土地却增加得极其有限。
这时候只有两条出路:
第一条路是内斗,死很多人,人少了,地自然没那么紧缺了。
第二条路是仗着人多,打出去,到外面抢地。
明朝的疆域在永乐时期达到了顶峰,可是从宣德起,就一直在收缩。
和开疆拓土比起来,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比多爽啊。
孙承宗说道:\&东北实在太冷了,没人愿意去。\&
常洛:\&如今哪里不冷?比如陕西,不仅冷,还旱。东北虽冷,却不缺水,至少比陕西强多了。再说女真人在东北待得住,汉人为什么就待不住。\&
孙承宗:\&到哪里征召三百万人移民过去?\&
常洛似乎早就胸有成竹,笑道:\&只要大计定了,这又有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