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一路默然无语,到了畅香轩门外,守门的小太监进去禀报,过了半盏茶的功夫,曹化淳出来传:\&陛下有旨,宣袁阁老觐见。\&
袁可立向朱由检施了一礼,转身拾级而上,登上高高的台阶之后,忍不住又回头望了一眼,看见朱由检仍在台阶下站着,连忙又施了一礼,朱由检这才登上金辂走了。
在曹化淳的导引下,袁可立走进畅香轩中,到了正厅,见皇帝端坐着,连忙躬身施礼。
常洛笑吟吟道:\&免礼!一年多没见,袁先生头发越白了,辛苦了!\&
袁可立回道:\&陛下操劳国事,也见清瘦了,可得善护龙体。\&
常洛命他坐了,问道:\&袁先生在河南清查田亩,进展如何?\&
袁可立恭敬答道:“回陛下,进展颇为不顺。现已查出洛阳、开封、彰德、南阳诸府瞒报田亩一百九十七万亩,事涉王府、勋戚、府县官员及当地豪绅,臣不管他亲疏贵贱,但依律法行事,该查封的查封,该追缴的追缴。”
说着,从袖中取出一本账簿,双手呈上。
清查出一百九十七万亩地,这给朝廷增添了多少税赋啊!
常洛接了过来,随手翻看了几页,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查某县诡寄田亩几何,飞洒田亩几何,瞒报田亩几何,以肥充瘠田亩几何,以大亩充小亩几何,俱是蝇头小楷,一丝不乱,一笔不苟。
年过六旬的人了,这是耗费了多少心血啊!
常洛又是频频颔首,又是摇头叹息,说道:
“朕就知先生必不负朕之所托,若天下的官都像先生这般尽职尽责克己奉公,何愁天下不治。”
袁可立朗声道:“陛下谬赞了,忠君爱民是为臣的本分,没什么大不了的。陛下信用臣,委臣以重任,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常洛面露欣慰之色,携着他的手,说道:\&先生随我来。\&
一直紧握着他的手,穿过一道幽深的长廊,来到一座郁郁葱葱的园子里,园子中间有一座凉亭,亭中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酒菜。
常洛拉着袁可立入座,亲自斟酒,袁可立惶恐地起身道谢。
酒过三巡,常洛放下酒杯说道:\&朕改组了内阁,重设中书省,欲以先生为右丞相,先生意下如何?\&
袁可立站起身来,回道:\&此身老朽,但凭陛下驱使,决无二话。\&
常洛望着袁可立瘦削的脸庞,摇了摇头,这一位是真的忠贞无二啊。
\&立储的事,朕要跟你说道说道,你从哪里听见朕废长立幼了?实在是长哥不成器,为了避太子位竟然跳到水池子里去了,你要是不信,去问孙承宗好了,是他不依不饶,差点逼死了朕的儿子。\&
袁可立道:\&此事臣亦有所耳闻,恕罪直言,孙承宗是内阁首辅,维护祖宗法度是他应尽之责,陛下更不该弃长立幼。陛下难道是忘了当年福王争储的往事吗?臣当年为陛下鸣不平,现在自然为皇长子鸣不平。\&
常洛一听这话,眉毛就拧起来了,恼着脸说道:\&礼卿,这就是你不讲道理了,牛不吃草,能一辈子强摁住头吗?\&
袁可立面无惧色,再次拱手道:“陛下,太子关乎国本,岂能轻易舍长取幼?皇长子尚年轻,只要陛下善加教导磨砺,定能成就大器。”
碰到袁可立这种油盐不进的倔老头,常洛也是无可奈何。
\&孙先生,我也没法说服你,但册立日期己定,断无更改余地,有很多事等着你做,你就不要揪着这件事不放了,你也是六十多的人了,省省力气吧。\&
\&你相信我好了,知子莫如父,五哥儿比长哥儿更适合做太子。你如果不信,我可以传长哥儿过来,当着你的面对质,究竟是他不愿当太子,还是我不让他当太子?\&
袁可立想起朱由检说的话,一屁股坐了下去,气鼓鼓说道:\&陛下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储位关系国本,却定得如此仓促草率,甚为不妥。\&
\&立嫡立长是祖制,太子之位轮到谁就谁,不想当也得当。陛下竟然问皇长子想不想当太子,这是能问的事吗?孙承宗糊涂,陛下说问他居然愿意不愿意!\&
绕过来绕过去又绕到原点了,辩论一辈子也辩不出个所以然的,常洛词穷了,语带哀求地说道:\&你能不能别说这件事了?\&
袁可立愤然道:\&臣忝为辅臣,没法在储位之事上装聋作哑,陛下这事做得贻害无穷。\&
常洛不再搭腔了,袁可立又闷头喝了两杯酒,悻悻然告退。
泰昌四年六月十九日,卢象昇奉命到了京师,他先到吏部去报到,吏部侍郎侯恂告诉他:
\&不是吏部征调你,是陛下钦点你和孙伯雅一起教皇五子读书,陛下有旨,明日一早文华门外等候召见,恭喜恭喜!\&
卢象昇闻言大吃一惊,问道:\&为什么是我?\&
侯恂:\&我也不知道。\&
卢象昇辗转想了半夜都没想明白,这样的美差怎么会落到自己头上。
第二天,他起了个绝早,天不亮就到了正阳门外。
在内官的引导下,穿过一道道长廊,来到文华门外。等了一盏茶的功夫,听得一声:\&宣卢象昇觐见!\&
卢象昇忙跟随导引太监走了进去,望见皇帝冠冕整齐坐在龙椅之上。
在皇帝的身侧站着一位头戴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赤袍,两肩绣着金织蟠龙,腰间系着玉带的身材修长的少年。
卢象昇正了正衣冠,双膝跪下,端端正正叩了一个头,朗声说道:\&臣卢象昇叩见陛下!\&
常洛抬起眼皮看了看朱由检,给你机会你得中用啊,\&五哥儿,这是我给你找的师傅,卢师傅忠勇盖世,文武全才,良师难得,你可得跟着卢师傅好好学。\&
朱由检应了一声是,走下台阶,搀住卢象昇胳膊,说道:\&卢师傅请起。\&
卢象昇字建斗号九台,万历二十八年出生于人文荟萃的南直宜兴县,从小苦读经书,十三岁入东林书院下属的明道书院攻读。
身为学霸却性喜舞枪弄棒,百四十斤长一丈的大刀抡得眼花缭乱,骑射功夫了得,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泰昌二年高中进士榜二甲二十五名,年方二十二岁,宜兴一县引以为傲。
卢象昇明末悍将第一,最善带兵,手下士卒莫不争相效死。
在断粮五天且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能让队伍士气依然满格死战到底,而绝不发生溃败。
闯军、献军给他起了个外号——卢阎王。
整体战术,道德,内政,运营,练兵皆属一流,然而政治嗅觉奇差。
崇祯十一年,清军自墙子岭、青口山入关,京师告急,卢象昇戴孝出征。
巨鹿贾庄最后一战,卢象昇身陷重围,弹尽粮绝而又孤立无援,自戕式出击以死明志,暴尸三月后才以得收殓。
次年卢象昇家人上书请求抚恤,崇祯直接予以拒绝。
一直到崇祯十四年,在众多大臣苦苦哀求下才勉强同意给卢家抚恤,却没有给追谥。
在明末的名将中,卢象昇和孙传庭一样,忠,勇,廉,能,近乎完美。
两个擎天柱阵亡,落了同样的凄惨下场,寒了天下人心。
天崩地裂,老天爷给了你两块补天石,你却一块也用不好,大明不亡,天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