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颜合达如此说,杨康也是惊出一身汗。
如果军中真有奸细,那问题就严重了,等于是把自己的军队放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自己的一举一动在敌人的监视中,那这仗还怎么打。
尤其面对两千里的防御线,现在的防守兵力严重不足。
可按照完颜合达的说法,又不像是因为奸细的原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蒙古人有千里眼,顺风耳?
正当杨康愁眉苦脸之际,朱子柳凑过来说道:“大哥,我们不如去外面城墙上看看,说不定能发现端倪?”
周伯通也在一旁叫嚷:“是呀,老是待在屋子里发闷,还不如到城墙上玩玩去。”
杨康想想也罢,就带着众人走了出去。
来到城墙,此时杨康才真正看到这潼关的雄壮。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呈现出一条巨龙般的威武雄姿。
杨康想起唐代杜甫就有描写过潼关的诗句:“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说的便是整个潼关的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高。今天看来真是如此呀,杨康感慨巍巍雄关,蒙古人想要攻破我潼关,真是痴心妄想。
杨康选了一最高处的城墙,站了上去,从怀中拿出自制的望远镜,想仔细看看四周的环境,看着远处奔流的黄河,连绵起伏的山脉,又随口念出一句诗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首诗本是近代谭嗣同所作,杨康只是觉得应景,便大声念了出来。
与连绵的山脉相应的,便是蒙古人所在的营地,二十多万人所驻扎的蒙古包,连绵不绝。营地距离潼关城墙五里处,当下天色已晚,一些蒙古兵已点起篝火。
仔细观察了一番,并没有发现什么端倪,杨康看向朱子柳等人,他们也直摇头。
没找出问题所在,杨康从高处走了下来,心中有点闷闷不乐。正想带着大家走下城墙回大堂,杨康突然想到什么。
\&陈和尚,你带一千兵,零星打上几个火把,扛着旗帜,从此向偏西的据点移动。”刚要往城墙下走的杨康又走了回来,对陈和尚说道:“我倒要看看,敌军能不能这么快做出反应?”
陈和尚听罢,自领命带了一千兵而去。
杨康继续用自制的望远镜仔细地观察着对面蒙古人的营地,看来看去还是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周伯通见状有点急,一把夺过了杨康手上的望远镜,嚷嚷道:“你玩这么久了,让我也玩玩。”
李莫愁看周伯通抢杨康望远镜就想去抢回来:“老顽童,你干嘛了,杨康哥哥是在观察敌情。”
“算了,莫愁妹妹,我看了这么久也没发现什么问题,伯通爱玩就让他拿去玩吧。”杨康并没有拿回望远镜,没找出问题,只得带着大家回大堂再做计较。周伯通玩着不肯走,杨康也没管他,让他继续在城墙上玩了。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才见周伯通回到大堂,嘴里嘟囔着什么气死了,气死了。杨康猜周伯通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便问他要回望远镜:“老顽童,这望远镜好玩吗?玩完就还给我吧。”
老顽童守捂着胸口,把望远镜揣在怀里不肯给杨康,被李莫愁狠狠地瞪了一眼,乖乖地拿了出来递给了杨康。
杨康拿回望远镜,继续问道:“伯通,你刚才嘟噜着什么了?”
周伯通碎碎地说道:“那小鹰子,飞得好高,我用石头打了好久,打不到,根本打不到。要能打下来玩就好了,大哥,大哥,你想办法给打下来给我玩,好不好?”
“可惜,可惜,飞那么高,肯定打不下来的,就算是黄老邪的弹指神通也打不下来的。”周伯通继续嘟囔着。
“老鹰?”杨康和朱子柳同时晃过神来:“走,去看看!”
大伙再次来到城墙之上,抬头望去,有两个黑点在空中晃动,不仔细看还真注意不到。
杨康再次拿出望远镜,果然在皎洁的月光下,两只老鹰在天空盘旋,不知道它们已盘旋了多久。
杨康顺手把望远镜递给身边的朱子柳:“四弟,你看看。”
朱子柳照着杨康的方法用眼睛对准望远镜,看向天空的老鹰。
“是驯鹰。”朱子柳说道。
“何为驯鹰?”杨康问道。
“我听说蒙古人有一种训练老鹰的方法,他们能把老鹰训练得很听话,而且驯鹰之人还能与老鹰交流。”朱子柳放下望远镜,继续说道:“不过这种驯鹰并不是易事,首先要选到合适的雏鹰,这合适的雏鹰本来就是百里挑一的了,选好雏鹰后还要对其不断地进行训练,训练时间至少要达两年之久。老鹰如此难驯,没想到今日在此能碰到这种驯鹰。”
看着朱子鹰感叹,杨康却发了愁:“原来是这两只老鹰在作怪,要是天天被两只老鹰这么盯着,将自己的部署全部告知驯鹰人,那这仗可就难打了。”
杨康吩咐完颜合达调选了五名最强的弓箭手,使用强弓一起向老鹰发射,并宣布射中老鹰者赏百金。可几位弓箭手试了好多次,射出的箭却远远够不到空中的老鹰。
这时驯鹰人可能也发现杨康这边在向老鹰射箭,便用口哨声指挥起老鹰来,在口哨声的指示下,两只老鹰并不是回到它们的营地,反而是在空中飞得更欢了,还发出“啁~啁~”的叫声。这分明是在赤裸裸的挑衅和嘲笑。
面对驯鹰人的嘲弄,就在几人无能无力之际,突然空中传来一声雕啸,放眼望去,大家看到一只白色的大雕,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猛得向两只盘旋的老鹰冲了过去。
看到白雕飞来,两只老鹰并没有躲闪,反而张舞着利爪向白雕鹰迎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