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汉语:缏,好多四川老乡会说不会写
作者:巴蜀散人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最新章节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很多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几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遗存了下来。

    比如表示“卷起(衣袖裤脚等)”的“挽”(wǎn)字,四川方言还有一种地道说法,为“缏”(音biǎn,同“匾”音)。

    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很多人会说不会写的“缏”字。

    一、“缏”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1、农村人下田做活路,喜欢把裤脚“缏”起来。过去年代外装似乎还没啥短裤,挖地都常常把裤脚“缏”起来,水田则更不用说。

    2、干活时为了手上利落,或如洗衣服、逮鱼等避免衣袖打湿,都要把袖子“缏”起来。

    3、小孩子上桌吃饭不久,还没有生活经验,夹菜时袖子不注意就拖到别的菜碗,大人也要赶忙把他的衣袖“缏”起来。

    二、缏字的音义

    1biàn。把麻、草等编成辫子状

    2pián。用针缝合,或指把两条边对合缝起来。

    3biǎn。提起衣服,引申为挽起衣裤的边沿。

    《说文解字》交枲也。一曰緁衣也。从糸。便声。

    《说文解字注》[谓以枲二股交辫之也。交丝为辫。交枲为缏。] 一曰緁衣也。 [上文緁下云缏衣也。此云缏,緁衣也。是为转注。] 从糸。便声。

    《说文通训定声》缏,缝缉其边曰缏。

    以上为12释义的来源。

    《集韵》补典切,音匾。褰裳。

    注:褰qiān,撩起,揭起。《礼记·曲礼上》:“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郑玄注: “褰,揭也。”《后汉书·崔骃传》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

    以上为3释义的来源。

    1项释义应该大多汉语都在用,2项释义笔者不了解还有哪些地方在用。本文主要写的是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3释义。

    此义项,不仅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笔者查询,今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桂柳片也在使用。

    如晋语中神木方言,缏音bie4,释义:卷起(裤腿、袖子)。

    再如中原官话洛阳方言,缏音pian??,释义为把衣服边缘挽起来或掖进去。

    再如西南官话桂柳片柳州方言,缏音p???,释义为:1把衣服边缘往里面折一些缝成夹层边。2把衣服边缘挽起来或掖进去。

    兰银官话凉州方言俗语: 匾手抹胳膊。凉州贤孝《巧嘴姑娘》: 后襟长,前襟短,上山巴屲(wā)不用匾。凉州方言中“匾”为借音,本字“缏”。

    另:广汉方言此义除了biǎn音,另有音miǎn,同“免”音。后音不知是“挽”的白读音,还是“缏”字的音转。有说是“缅”字的。

    文献中“缏”也借音为“匾”,并与“扎”构成“匾扎”一词。折迭捆束称匾扎。

    《水浒传》十五:“(阮小五 )披着一领旧布衫,露出胸前刺着的青郁郁一个豹子来,里面匾扎起袴子,上面围一条间道棋子布手巾。”

    《水浒传》七十四: “(燕青)脱去了里面衲袄,下面牢拴了腿绷护膝,匾扎起了熟绢水裩,穿了多耳麻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