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历史,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文化。
胡老师:“北宋的学者沈括说过一句话,【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沈括研究唐朝的【富贵诗】,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写诗的唐朝人明显没见过世面。”
“反映了宋朝时候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超过了唐朝,这样的前提背景是经济得到发展。”
唐朝,开元盛世时期。
李隆基听到这句话表示不服,自己虽然在后面把大唐弄得走下坡路了,但他们大唐怎么可能会比宋元时期差。
李隆基:“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就辽宋夏金时期分裂又动乱,元朝农民起义这么多,经济情况怎么可能比大唐好嘛。
这个沈括也太嚣张了点。
不服气的李隆基在弹幕上发出质问,说沈括才是没见过世面。
北宋。
沈括:???这话确实是他说的,他也的确这样认为。
他们宋朝的政治的确差,但经济和科技方面确实也是前面的朝代没法比的。
当然,这不能说都是宋朝的功劳,毕竟技术是历朝历代、多少代人慢慢试错积累下来的。
这个唐明皇至于听到一句话就这么否认他们大宋吗?
不过想想李隆基是皇帝,沈括觉得自己还是不要争论了。
让胡老师来证明他沈括说的话是不是假的吧。
于是胡老师从农业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方面讲述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看着一年两熟水稻的普及、棉花的种植和普及、精美的宋元瓷器、煤矿冶金工业等,很多人都惊讶了。
秦朝。
秦始皇觉得难怪沈括能说出这样的话,宋元时期这些方面确实要比他们秦朝发展得好。
他对北宋的交子比较感兴趣,原来后世的纸币是从北宋时候就开始了。
不过他也理解,纸币肯定是因为经济发展才逐步出现的,经济不好的时候哪需要这么多钱币啊?
为了证明沈括的话,胡老师展示了唐宋时期的财政收入和工商业收入对比。
即使唐朝的部分统治者不想承认,光从数字上看,宋朝的收入确实要比唐朝高出很多。
唐朝。
李世民:宋元时期的贸易确实要比唐朝发达,尤其是海外贸易,竟然能和这么多异邦国家做生意。
他算是知道了,为什么宋朝能有这么多钱送给辽夏了,原来经济情况这么好。
不过贸易情况这么好,后面的朝代怎么就开始闭关锁国了呢?
就宋朝、元朝早期这样的经济情况,这么发展下去,不知道得繁荣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此刻好像有点体会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
北宋。
赵匡胤叹息,经济科技条件这么好,结果最后还是没了,真是可惜。
想想这就是宋朝国祚能这么长的原因吧,前期积累了大量的金钱,到后期就是死撑罢了。
胡老师讲到社会变化、文学艺术和科技的时候,大家感叹,这些方面确实造极一时。
其它朝代的人感到可惜,这样好的条件,宋元还是没了。
讲到儒学复兴的时候,胡老师讲了这个时期儒家的宇宙观、伦理观,主要是程朱理学。
胡老师:“理学的核心是理,也可以说天理,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本源,这是理学的宇宙观。理又是什么呢?朱熹认为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社会等级秩序。”
“比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种政治和伦理关系,将自然和道德合二为一,将宇宙本源的理和社会秩序的理等同,称为天理。”
“程朱理学把儒家的纲常伦理提升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以及万物的本源。”
春秋时期。
孔子:。。。。。。
不是,这里面有些思想和我无关啊。
天命是天命,天理是天理,这和儒家有什么关系?
还有,他可没有把自然和道德混为一谈,宇宙本源怎么就能和社会秩序等同了?
人只是宇宙里的一分子而已,这样等同的话有点太自我了吧?
墨子:这不胡扯吗?
宇宙就宇宙,人类社会就人类社会,居然能放在一说?
为了抬高儒家,你们做得有点过分了吧?
这是【天命观】不灵了,换一个【天理观】?
墨子表示自己有点想笑。
不过看了这么多朝代的历史,他也承认,儒家思想对于封建帝王统治确实好用。
不过墨子还是不怎么喜欢。
胡老师:“理学家认为,要让理能够在社会各个层面得以实现,就要使人节制,让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于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对于这个主张,大家印象深刻,现在胡老师要详细展开讲解,有人打算好好听一下。
北宋。
程颢、程颐表示,他们倒是要看看,后世有没有误解他们的话。
胡老师:“朱熹对二程的主张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人欲,这些是过度的欲望,应该要节制。
“对于存天理灭人欲,它一方面强化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建设,树立和巩固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另一方面,它也极力成为了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禁锢了人们的合理欲望,后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北宋,程颢、程颐:总感觉有点不对,又说不上什么。
南宋,朱熹:呃,评判什么,我说的不对吗?怎么就禁锢人们的合理欲望了?
本人如何不解,胡老师的课还在继续。
听完宋代的儒学,很多人只觉得思想混乱了。
有人觉得我自己的思想挺好的,要维护好社会就该如此。
也有人觉得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能为了维护统治就胡乱编一些东西吧?
有赞同的,有不屑的,个人看法不一样。
胡老师还提到了张载的横渠四句:
“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些年在网络上很火,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横渠四句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可以说构建起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句话激荡在很多人士的心里,他们在心里默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春秋时期。
孔子对于张载的横渠四句印象深刻。
他陷入沉思,自己一直想着维护周礼的观念是不是真的有点不合时宜?
这句话感觉才是把一个人在世该做的事高度概括了出来,礼,应该随着时代变化才是。
可如今诸侯争霸,又该用什么样的礼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呢?
对于宋朝社会研究得十分透彻的人嗤笑,什么儒学复兴?不就是为了维护某些宗族的利益吗?
不过他们也承认,撇开某些因素的话,某些人提出来的理念还是挺好的。
胡老师:“南宋以后,理学被官方推崇。到了元朝,把《四书》推为经书考试的最受重视的,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后面的清朝,康熙还把朱熹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南宋,朱熹有点意外,在想这个康熙是什么人物,居然这么看重自己?
元朝,忽必烈:怎么说呢?我们的大元灭亡和这个有没有点关系啊?
忽必烈觉得后世对于朱子的思想真是褒贬不一,自己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而已,真是太难了。
清朝,康熙:呃,这不是因为朱熹的理学在南宋时能很好束缚民众吗?自己感觉没什么问题。
讲完这节课,前面朝代的人心情有点复杂,尤其是对北宋的观感发生了一点变化。
政治真的是稀巴烂,很多皇帝真的无能,但其它方面确实好。
好嘛,政治搞得这么差,运气是不是都拿去点亮经济和科技等方面了。
帝王们转念一想,经济、科技难道和政治完全无关吗?也不是。
他们陷入了思考,怎么才能算一个好社会?
这个问题困扰他们,一直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