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祖坟喷火
作者:大明第一帅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县衙一站。

    纪纲彻底火了。

    全县都知道当地出了个大人物。

    其实纪纲只需掏出锦衣卫令牌亮个身份就行。

    可他非要穿飞鱼服装逼。

    这一顿操作,让他不火都难。

    飞鱼服是什么?

    二品赐服!

    不知道的寻常小民还以为纪纲是二品京官。

    二品京官,相当于六部尚书,啥概念?

    纪纲却不以为意,他的性格就是如此。

    骨子里桀骜不驯,胆大妄为,喜欢招摇。

    还有两日过年,纪家庄内整日传出欢乐的声音。

    此时的纪纲家,不是以往那破宅院。

    短短数日,已焕然一新。

    临邑的大小工匠们主动免费来翻新宅子。

    一阵敲锣打鼓声传来。

    “纪大人!”

    临邑县最大的士绅张老太爷亲自来拜访纪纲。

    饶是他上了年纪,此时扔下拐杖,颤颤巍巍地冲纪纲行了大礼。

    张老太爷言说自己的父亲,曾与纪家故去老太爷有着深厚交情。

    还说起两家百年前的趣事,语音哽咽真诚,听得很多人都是落下泪来。

    纪纲沉默着,只当是听故事。

    一个士绅而已,他提不起丝毫兴趣。

    就在昨日,连济南知府都派人前来问候。

    更别说短短数日间,府县的官员,纪纲已经见了不少。

    他心中感慨万端。

    做官的感觉,真好啊!

    不仅天天有人拜访送礼,连未婚妻李冰儿悔婚之事,也不了了之。

    王捕头甚至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肇事者,被关押在大牢中。

    而这一切,纪纲一句话没说,全是别人办的。

    说起纪纲的婚事,不乏有官员说要当媒人要给纪纲介绍官家小姐。

    他们拍着胸脯承诺,无论身份还是姿色,都比李冰儿要好。

    纪纲并不买账。

    身在官场,自然知道联姻的好处。

    但纪纲坚持要娶没有身份背景的李冰儿。

    他只为一个信念:“我纪纲看上的东西,迟早要得到!”

    正如那飞鱼服。

    纪纲初当锦衣卫时,便看上了指挥使宋忠身上的飞鱼服,觉得威风凛凛,将来也要弄一套穿穿。

    如今有了,不美的是,这件是别人赠送。

    迟早有一天,他要得到属于自己的赐服!

    思绪间,张老太爷递上一个礼单,说是百姓们的心意,他作为临邑士绅代表,代为转达,请千户大人一定要收下。

    纪纲知道这礼单就是张家自己送的,拿百姓当借口,不过是在人前寻个理由。

    纪纲推辞了一会,便高兴地收下“临邑百姓”的心意。

    望着家门口围满了人,稳重地走到那百姓面前,亲切地道:“乡邻们,本官将于年后初六成婚,自今日起将大宴八日,还请诸位乡邻捧场......”

    他滔滔不绝,引来了一片片的叫好声,气氛更为浓烈。

    纪纲让老管家款待这些乡邻百姓,自己则是在家中大厅设宴招待客人。

    临邑知县又来了。

    新建的大厅很大,桌椅都是新的。

    厅内很快飘满了饭菜的香味。

    大碗的肉,大碗的汤,百姓们都是吃得狼吞虎咽。

    “大家吃好喝好!”

    纪母神情有些紧张,怕自己举止不得体说错话,让别人在背后笑话。

    这时,负责修缮纪纲祖坟的工匠匆匆跑了进来。

    “纪大人,你家祖坟喷火了!”

    满场愕然。

    紧接着是羡慕。

    纪纲面容沉静,唇边铁硬的短须似乎都柔和了许多。

    祖坟冒青烟,说明家里有了大好事,或当了大官。

    若是这家子遇到了天大的运气,何止是祖坟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祖坟喷火,只在传闻中听过。

    如今,纪家居然实现了!

    众人笑着向纪纲祝贺。

    临邑知县连连敬酒恭祝。

    连祖坟都喷火了,这样的人不值得拉拢,谁值得拉拢?

    席间,知县借着酒意,与纪纲说起了王捕头的事儿。

    纪纲当做不知,表示不敢兴趣。

    知县尴尬一笑,又找话题道:“纪大人可知朝廷近日下了公文。”

    “哦?说来听听。”

    纪纲对朝廷里的事十分关心。

    作为情报人员,他需要掌握一切有用的情报,以时时应对皇太孙的垂询。

    知县道:“朝廷近日下了命令,要从山东往河南进行移民,我们临邑县也有名额,三百户。”

    “朝廷邸报上说,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愿徙者验丁给田。”

    纪纲蹙眉:“莫不是要从我们宿安挑选三百户移民到河南?”

    临邑县的人口并不多,但相比隔壁东昌府的临清等地,临邑这些年少经战事,人口相对稳定。

    而宿安店的人口偏多,且贫民较多。

    移民针对的大多是贫民多的地方,以贫苦着称的纪家庄首当其冲啊!

    然而谁都不愿意走,再穷都不愿背井离乡。

    到时候朝廷的政令下来后,指不定有多少人会来纪家求助。

    知县笑道:“原本上面的意思是打算移民三百户到归德府,因有纪大人在,有些不愿移民的百姓不免会让您出面做主,故而知府大人做出了调整。”

    “如何调整?”纪纲询问。

    知县道:“临邑县的三百户贫民,只移民到隔壁的东昌府临清县,不去河南。”

    去临清?

    纪纲知道,临清北通北平,南控江淮,在军事、交通等方面均居重要地位。

    因此朝廷为储存转运漕粮,在这里修仓储粮,修建的粮仓不仅数量多,且规模很大。

    这些年又有诸多皇子在临清练兵。

    经过元末混乱后,临清的人口骤减,大量土地荒芜。

    移民到临清,还不要迁移?

    纪纲神情庄重而威严起来,沉着脸道:“那纪家庄呢?也得全部搬走?”

    这一走,岂不白返乡了?

    知县呵呵笑道:“纪大人误会了,纪家庄不搬,一个都不走,纪家庄的名额由王家庄承担。”

    纪纲若有所思。

    心想知县是在卖人情!

    还有那王家庄,是王捕头所在的地方,庄子里大多是王家族人,个个小日子过的不错,根本没几个贫民。

    纪纲默默点头,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数日后,纪纲成亲,场面热闹非凡。

    不仅临邑县士绅大户齐聚,连济南知府也亲自到来,还有一连串叫不上名字的官员。看书喇

    与纪家的热闹相比,临邑大牢内,一片死气沉沉。

    不久后,王捕头便死在牢里。

    说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