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年终事又起
作者:北诸侯王   贞观天子最新章节     
    虽然嘴上一直不服气长孙无忌因为秦王妃的缘故逃过一劫,但是在大哥的严厉警告之下,他也不是什么愣头青。皇帝的私事,少管为妙。关于许敬宗和长孙无忌的事情,随着长孙无忌悄然离开长安,这么的也就过去了。随着时间渐渐接近年终,这件事情终究是渐渐平息。李智云也从这件事情上收回心神,再度沉浸在处理朝政之中。贞观四年这一年,大唐百姓过的远比前两年舒服,而因为天灾渐渐消弭的关系,朝廷也是松了口气。今年的朝廷府库,虽然没有多少钱粮积累,但是相比较前两年大把大把的拿钱拿粮食出去赈灾,好了不知道多少。而草原彻底平息,大唐也开始从草原疯狂吸血,大量的牲畜被唐商以廉价的羊毛衣或者大唐的特色产品购买回来。没有草原的压力,北边的边防也是大量减轻,这又给民部减少了一笔支出。总的而言,今年是欣欣向荣的一年,不说如何好,但是也没有前两年那么坏。据李智云估计,再过个一两年功夫,大唐的国力应该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线。而他现在要做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与民休息,尽量不要去打扰百姓的生活生产。只要给百姓一个正常的耕作环境,一切都会渐渐好起来。长乐殿。在这个临近年终的日子,杨皇后也是越发忙碌起来,忙着宫中用度的采买,忙着处理后宫之事。皇帝呢,躺在榻上,两只手时不时捏着肚皮,一副躺平摸样。杨皇后看见皇帝这般惫懒,又是心疼又是看不过眼。“陛下若是无事,何不帮帮臣妾呢。”她有些幽怨的说。李智云摇摇头,“好夫人,且让为夫休息休息。”闻言,杨皇后忍不住一笑,倒也没有继续强迫他帮助自己。她也知道自家丈夫处理朝政累坏了。李智云双目愣愣的望着穹顶,过了一会儿,忽然说道:“工部的杨尚书向朕乞骸骨,你说,朕要不要答应?”“祖父?”杨皇后问。“嗯。”杨皇后想也没想,直接道:“祖父年纪确实不小了,继续留在尚书之位上也是不妥,臣妾也是心疼他一把年纪还在劳累。如果可以,臣妾希望他能放下这些,回去修养。”“你同意?”“臣妾是觉得祖父年纪大了,不适合继续留在尚书的位置上,若是因为精神不济,导致工部事务处理不及,岂非是给陛下添乱?而且,臣妾前些时候也听说朝中有些流言蜚语,此时祖父若是乞骸骨离开,倒也能刹住这股暗流。”所谓的流言蜚语,说的是杨恭仁和杨士贵二人同在中枢,十分的不妥。李智云呵呵一笑,“吾妻甚贤也。”杨皇后微微一笑,千娇百媚的看了他一眼,继续伏桉处理着事务,似乎刚刚说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值得放在心上一样。将杨士贵放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不过是一个过渡,或者说是李智云一时没空去寻找合适的人选。杨士贵年纪确实有点不小了,该让他颐养天年了。不过,该让谁来担任工部尚书呢?由于百工监的出现,现在工部已经不再研发新型战争兵器或者是其他器械,而是一心一意修水泥路,架桥,修缮宫殿,做些基础建设工作。不过,这依旧是个很重要的位置,六部尚书之一,岂能不重要。思来想去,他一时之间还真没什么特别好的人选。宇文儒童现在是研发组的组长,基本上一心一意沉浸在研发李智云给他的各式图纸里面,根本没心思去掺和朝政。而其他人,牵扯的又有点多,不能脑袋一拍就决定谁来做这个工部尚书之位。不久后,杨士贵在贞观四年最后一次大朝会上请辞,皇帝再三挽留,杨士贵再三拒绝。于是,皇帝同意,并加封杨士贵为隆国公,赏赐金银绸缎。同时,任命给事中杜楚客为邓州刺史。工部尚书之位空缺出来,让朝廷诸公再度涌起心思。纵然这是六部之中排名不显的工部,可一部尚书之位,还是非常诱人的。因为自贞观皇帝登基以来,凡晋升相国的,多少都有在六部任职的经历。朱雀大街。“热汤条儿!滑嫩的热汤条儿。”“鲜鱼汤,喝一口暖身暖心。”“瞧一瞧看一看,水磨手抓饼......”小贩们推着小车,在大街上叫卖。以往,朝廷是不允许小贩们在朱雀大街摆摊,但是后来李智云决定,年节的十几日,允许小贩们在朱雀大街叫卖,算是给长安添加点过年的气氛。“两份鲜鱼汤。”“好嘞,贵人您稍等。”两名官员在路边停下,叫住小贩,要了两份鲜鱼汤。俩人裹紧大氅,各自端着鲜鱼汤,立在路边,一边喝汤一边说着话。“韦兄,此番工部尚书之位,你觉得谁能拿下?”王珪抿了一口鱼汤,暗道好鲜。“怎么,王兄有心?”韦挺两只手捧着茶碗暖手。他目光落在小贩的煤炉上,心道皇帝陛下可真是厉害,拿出的蜂窝煤,竟是给长安的小贩们多了一条生财之道。王珪毫不避讳的问道:“你就没想过?”“想过。”韦挺承认,喝了一口鲜鱼汤,在这寒风里,只觉得通体舒坦无比。接着道:“可是,你要知道我们的身份,陛下会不会用我们还是两说。”作为李建成的旧臣,皇帝虽然重用他们,不歧视他们,但实际上他们的‘过往’却是一直存在,始终都有一点尴尬。王珪摇头道:“不然,房玄龄贵为刑部尚书,还曾经是秦王心腹呢。”“这不一样。”韦挺说。他们当初可是跟着李建成造反,遭到陛下的镇压,而房玄龄那算得了什么,毕竟早死的秦王可没造反。王珪咕噜咕噜喝掉烫嘴的鲜鱼汤,取出六枚铜钱,连同空碗一起交给小贩。“既然你有顾虑,那我们就不必再说了。”说着,他转身离去。见状,韦挺摇摇头,喝光鱼汤,将碗交给小贩,追着王珪而去。“王兄,你等等。”韦挺追上他,二人齐肩,说道:“并非是我有顾虑,而是我觉得我们谋求的机会不大。”“总要试试,否则,你我还要蹉跎多久?”王珪道:“看看杜如晦吧,现在都是尚书左仆射了,我们再不努力,将来只能一辈子仰人鼻息。”杜如晦么。提起这个,韦挺也是一阵沉默。作为皇帝的潜邸大臣,以杜如晦受到的信重,和他自己的年纪来看,此人最起码要在尚书省主官位置上待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