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3 章 南北并进
作者:天下白兔   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最新章节     
    ,明末:来自未来的金手指

    清顺治十六年五月十三,郑成功挥师北伐。

    这一次,郑成功同志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十几万大军穿白挂孝。

    一路郑成功亲自挂帅从海上进攻,战船三千余艘十余万人,铁人军八千。

    一路由郑泰率领从浙江沿海北上,也是十余万人。同时,郑成功还与浙江的张煌言部共同出兵。

    张煌言在出兵前还写了一份。北伐檄文,很快就传遍南北。

    一时间江南是遍地烽火,各路义士群起而攻。

    由于这一回郑成功北伐颇得人心,所以一路上进展非常的顺利。

    他首先攻占定海,全歼了清军定海水师,焚毁船只一百余艘,基本消灭了清军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不久,攻陷焦山和瓜州,攻占了长江的重要门户镇江及其所属诸县。六月二十六日,郑成功部前锋已至南京郊区。

    到了此时,郑成功以为北伐胜利就在眼前,已经是意气风发,在南京近郊他写了一首闻名后世的诗句:

    缟素林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誓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在这里意气风发,那么在北京的小皇帝顺治,却有些坐卧难宁。

    说实话,郑成功这一次北上的非常突然,正值江南地区兵力空虚的时候。

    因为现在满清的全部兵力几乎都集中到了昆明附近。

    这也是满清错误的估错了形式,他们把自己现在最主要的敌人定位到了南明身上。

    因此为了消灭南明这个最后的正统政权,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三路大军全速进攻。

    如果不是李定国能争善战,内外呼应的话,现在的昆明城已经被攻破了。

    其实这也是刘海这些年来捣乱,让李定国有了喘息之机,否则的话在历史上的这个时候,李定国已经被打的狼狈不堪,根本就没有能力支援昆明了。

    id=wzsy></a>

    不过正因为是这样,这个时候的满清政权把李定国还是当成了首要的敌人,这才放松了对江南的控制,让郑成功的北伐比原先更加的顺利。

    满清的顺治皇帝,在接到江南郑成功北上,已经直抵南京城下的消息,吓得直接从床上就摔下来了。

    顺治皇帝其实这段时间在皇宫中也不太平。

    他的那位宠爱的皇贵妃董鄂妃,马上就要临盆了。

    可是即使是在董鄂妃快要临盆的时候,皇太后步木布泰也没有下旨让董鄂妃停止朝拜。

    对于这一点,顺治皇帝是非常的不痛快的,但是他又没法说什么。

    也就是在这个烦心的时候,南边的消息突然传来,这才让顺治皇帝有些手足无措。

    他当天就在乾清门,召集众大臣商量南方的事情。

    要说现在的这些大臣们其实也吓得不轻,现在的南方可以说是乱成一团了,几乎就没有一个地方是太平的。

    更加要命的是别人不清楚,他们这些朝堂上的大臣,可是非常的明白,现在的南京城中只有一万多人马,要想凭借着这些人,挡住郑成功几十万的水陆大军,根本是不可能的。

    面对已经乱了阵脚的顺治皇帝,皇太后步木布泰却非常的冷静。

    这一回她再一次越过了顺治皇帝,开始直接的排兵布阵。

    先是给在昆明的洪承畴传旨,要求洪承畴暂时放松对南明的控制,调遣大兵回原南京。

    第二路要求在南京附近的杭州等城市集结兵马,开始增援南京。

    第三路要求在山东河南等地的绿营军,开始集结南下,在扬州附近屯扎,随时准备渡过长江。

    随着布木布泰的布置,朝堂上的乱局,终于是稳定了一些。

    不过顺治皇帝还是心惊胆战,日夜不得安枕。

    看到自己这个窝囊的儿子,布木布泰实在是气的受不了了,直接就闯进了乾清宫的寝殿之中,对着顺治皇帝就是一阵的痛骂。

    在言语之中对顺治是多有侮辱,甚至明晃晃的指出,顺治皇帝比起摄政王多尔衮来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根本连给多尔衮提鞋都不配。

    也许是因为布木布泰的话,给了顺治皇帝脆弱的自尊心以沉重的打击,接下来的时间顺治皇帝稍稍的振作了一些,开始积极的调遣兵将,安排粮草。

    随着顺治皇帝和布木布泰皇太后的安排,表面上看来整个的大清开始再一次有效的运作起来。

    可是,这时候布木布泰却感觉到有一股阴云,一直笼罩在自己的心头。

    这股阴云就是北方的刘海。

    以前的时候,每一次南明出现了大的动荡,刘海都会领兵南下,这一回怎么南方乱成这样,刘海也没有任何的动静。

    也就是在布木布泰这种忧心之中,一个给了她沉重打击的消息终于传来。

    刘海在草原誓师,领近三十万人马南下。

    布木布泰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觉得手脚冰凉,几乎要瘫软在宝座之上。

    不过,布木布泰很快的就重新振作起来,这个女人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她知道古北口可是刘海南下的最重要的通道,这个地方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

    因此在接到刘海在草原誓师的消息之后,立刻向古北口增兵。

    这支军队是由五万八旗兵以及十余万绿营军组成,再加上在古北口常年驻扎的五万绿营军,在古北口已经有二十万人马驻扎。

    统领这支军队的是简亲王济度。

    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王爷,竟然成为了统领近二十万大军的统帅。

    这倒不是济度才华出众,文韬武略惊人,而是由于满清实在是找不到能够统领大兵的人了。

    清代开国,如果自努尔哈赤起兵算起,至清入主中原,前后历经六十余年。在这期间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宗室诸王,至顺治元年只剩下代善、阿巴泰、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和豪格等人。

    其中,除豪格、阿济格死于非命外,余者阿巴泰卒于顺治三年,终年58岁;代善卒于顺治五年,终年66岁;多铎卒于顺治六年,35岁;多尔衮卒于顺治七年,38岁;济尔哈朗卒于顺治十二年,56岁,多在年富力强时谢世。

    而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顺治初年所封的第二代、第三代宗室诸王,亦多死于顺治年间,且大都于青壮年夭折。如顺治三年,罗洛浑卒,24岁;顺治九年,博洛、尼堪、勒克德浑、瓦克达、满大海卒,其中最长者为尼堪,42岁,最幼者满大海,30岁。此后,顺治十一年,硕塞卒,27岁。

    现年二十七岁的济度,已经是目前在京师仍然能够领兵征战的最后人选了,如果连他也死了,整个的大清就只能是靠异性王和汉人来支撑了。

    济度虽然是被满清认为是下一代的军神,但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他知道无论是在作战经验上,还是武艺勇勐上,比起前代王爷来说,他都要差了许多。

    因此自从他到达古北口之后就不耻下问,甚至和那些老卒都能够聊上半天。

    正因为是他这种虚心的态度,让在古北口屯杂的清兵士气迅速的上升,同时各抒己见,开始补充古北口的破绽。

    因此等到刘海三十万大军到达古北口城下的时候,发现这里的防御已经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以前的时候,古北口只凭借着几处关隘,扼守着要道,阻挡着刘海的骑兵南下。

    可是现在,除了古北口城墙之外,在两侧的崇山峻岭之间还安插着无数的营寨,这些营寨或隐或现交替防御,把整个的古北口及其他附近的山峦全部的连成了一体。

    面对这种成体系的防御工事,刘海也有些头疼。

    如果是光是古北口的话,他完全是有好几个办法能够轻松攻破。

    无论是他戒指中藏着的圣衣,还是噬龙炮,都能够轻松解决古北口的城墙。

    可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即使攻破古北口的城墙,他也不能够安心的通过这条道路,因为在两侧的山间还有无数的大兵在潜藏着。

    要想安全的通过,必须把两侧的山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扫荡,才能够平息后方的隐患。

    不过刘海知道古北口这样的防御严密,也已经是满清最后的力量了,只要是将这里的兵全部扫荡,那么北京城恐怕就已经是空虚到了极点。

    因此,下定决心就在古北口和敌人耗上了,无论如何要将这满清北方最后的兵力,全部消灭在古北口附近。

    当天,刘海并没有进攻,而是命令大军在古北口城外十里地安营扎寨,让大军休息一夜。

    不过,面对古北口还是抱有万一的想法,万一古北口的这位年轻的守将沉不住气半夜来偷袭的话,那么正好给自己消灭其有生力量的最好时机。

    为了让对方能够安心的偷袭,刘海在当天夜里甚至连外围的探马都没有放置。

    整个的大营也被他布置的乱糟糟的,鼎沸之声几里地外都能够听到。

    刘海大营的情况自然被探马送到了济度的手里。

    济度对于城外刘海的情况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要说刘海也是连年征战的管将,怎么会出现这种低级的失误?

    可是按照探马送来的消息,刘海的营里确实是乱成了一团,而且在附近也没有埋伏的兵马。

    这让济度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