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7 办学
作者:飞翔的羊   大明新福王最新章节     
    小高炉试验成功让常洵有了真正自己的钢铁生产能力,之前坩埚只不过采购了铁料与一些矿物对铁料进一步加工提高品质而已。

    说到底只是深加工或后处理,对采购来的铁料进行除硫除磷等处理,生产出低、中、高碳钢或初步的合金钢,只能满足少量需求并在研究钢材性能、工艺、成分等上面有好处。

    可铁料外购一来质量不一生产标准化不大好办,更关键一禁运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坩埚用劣质生铁可以生产出多高品质的钢材也没什么用。

    有了大员岛自己的冶炼厂虽然一年生产数量不可能多,不过十年内生铁与普通钢材足够用了。坩埚也有了质量稳定的原料,生产高品质钢材也愈稳定了,不怕被人卡脖子了。

    而且计算一下铁矿石消耗不可能有多大减少,可小高炉吨煤耗在五六吨,北方此时要大一倍左右,这一来成本就节省一大块。不计高炉投资再加上铁矿石、煤提高生产率节约的成本,此时小高炉生产的生铁成本只有北方劣质生铁的一半多一点。

    况且常洵这里工人待遇还更好,所以节省下来的成本还是因为提高了生产效率,工艺改变与设备大型化带来的低消耗。

    而且此时高炉已经一次可出铁水二吨多,旧式冲天炉不过四五分之一;冲天炉出一次炉下一次重新装炉点火,一个月才出十几炉,小高炉连续生产日出三炉左右,月产近百炉一炉顶三四十炉,相比之下人力也省下多少?

    而且这高炉常洵还嫌小,准备第一步达到十倍产量左右,这让整个沉浸在高炉神奇之中的冶炼工匠们都不禁为之折服。

    如刘百福就叹息自己算是读书不成重新投入祖业成为冶炼大匠的,算是看到过一些古藉对整个冶炼算是明白人。可是他对此前的冲天炉只觉得已经超越古人无法再大改进了,对北方铁劣也认为只有改木炭才行。

    这时才发觉自己只是比其他冶炼工匠多认几个字,并不曾有什么多大本事。不过事实上也有刘百福根本无力如常洵那样大手笔去实践的资本的原因,这时高炉试产成功建造时不少细节他也是出力不小的,为此拿到了几十两奖金。

    正是冶炼工匠来到常洵这里第一项就是工钱比以前高了一倍,伙食方面也一样提高不少,让他们愿意离开家乡来大员岛干活。并在看到这里生活更好气候也不恶劣习惯了也没什么,才将家人也陆续迁居过来。

    而有一点贡献就重奖让他们的积极性迅速高涨,加上这里一切不仅由他们自己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还在这过程中出了不少主意,所以高炉试验成功让他们有与有荣焉的自傲感。

    而且他们确实是值得骄傲,常洵仅是提出高炉、铁矿石精选重新烧结、煤经过炼炭化处理、鼓风加温等概念与一张高炉草图,所有的具体东西都是负责冶炼的工匠们讨论着摸索出来的。

    当然这个成功首先是常洵有概念与必然正确的信心,另加他数千成万两银子投入根本很轻松。可另一个关键也是这些冶炼工匠们,完全由常洵指挥一群普通人虽说也可以逐渐成功,却起码多用几倍金钱与时间。

    毕竟冲天炉虽然落后了也是相比而言,它比之前还是进步了的。而且它的耐火砖制造、砌炉、鼓风等技术已经都有,高炉并非是全新创造其实只是改进而已。

    改进也主要是将热量散逸降低下来,热风可以进一步提高炉温,投入造渣剂可以降低杂质,还有炉子加高可以使它具有连续投料连续生产的条件。

    只是此时试验成功的高炉还不足于让常洵启动马鞍山钢铁基地,铁料暂时不缺乃一个原因,决定性的原因在生产技术上就有高炉此时太小,如果此时规格高炉年产二十万吨一切都理想也要建造二百多高炉。

    二十万吨二百多座高炉一百万吨呢?那岂不是成了高炉林了?还有这时高炉投产试验成功了,常洵提出了第一步年产万吨高炉的目标才几天,下一个旬报就说高炉停了,只用了三天因炉温太高耐火砖都化了。

    所以这耐火砖还要攻关,可常洵于这些细节实在没什么记忆,或只知道有什么酸性碱性炉,耐火砖添加什么什么,具体还真不知道,只能让那些工匠们攻关了。

    而工匠们觉得才三天就停炉重新砌耐火砖也没什么,毕竟砌一次炉浪费的时间也能让这高炉一炉顶冲天炉二十座。那浪费的钱财也只是比之前成本高一点,仍然只是北方劣铁的七成以下。

    至于比较苏钢佛钢之前不足人家三分之一,现在提高一点也有限。可高炉炼出的生铁已经比广钢佛钢质量好,还可以直接炒钢成为熟铁。

    所以在冶炼工匠们看来高炉耐火砖不行不算什么,就是多生产一些耐火砖,多砌炉而已。那不是高炉不行而是高炉加焦炭太好了。

    当然耐火砖肯定还要研究,包括投料也一样。因为坩埚用的主要耐火材料也是一样的却使用时间久一些,主要是坩埚没什么投料冲击。当然耐火砖与坩埚生产工艺、辅料也不一样,但投料冲击也是耐火砖不耐用问题之一。

    总而言之高炉不仅大型化有个过程,现存不足也不少。还要几年才成熟起来,到时也正是建设马鞍山钢铁基地的时间差不多了。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常洵对自己这三年来发展还是比较满意,虽说有巨额资金不计成本投入,那也是他自带优势不可能不用。

    还有形势发展顺利让他呆在京城愈加气闷,这时他的基业在灵山岛、大员岛、中左所,在京城的产业没有发展只有收缩。

    每日来王府也是编辑教材为主,听他上课的人也极少有了。因为各项事务搞起来后常洵的后世见识一抖出基本上成为空壳子,具体建设、发展完全靠那些专业人士了。

    比如这时留在王府的玻璃研制生产项目,玻璃从灵山岛运来,这里工匠就是用吹或模具生产产品如杯、瓶、盘、摆件之类,根本就不用常洵指点什么,他这时只有看到产品评价一下自己的观感了。

    其它方面那些工匠已经基本掌握吹、压技艺,还有后处理什么,那什么灯罩、小瓶、杯子等完全可以达到标准化批量生产,在常洵的挣钱项目中也是重要一个。

    所以这时常洵准备中最大的工作乃是在王府办一个一二百人,每班五六十人的理科培训班,只是这个培训班教育内容达到后世初中水平的数理化,还有中西方合璧的天文、地理之类。

    教材用常洵根据西方译书加回忆编辑的,直接翻译出来的。教师从广州、澳门那边已经请来了几个懂西文,又学过一类这些知识的商人子弟。

    就是学生不好找,有不错学问的年青人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个。还好这时常洵的触角也广了许多,如沙船帮,在中左所有业务的商人,与常洵有商务来往的商人,移民及他自己手下人的子弟或亲友子弟凑凑齐了二百多人。

    这些人约期明年开春在王府聚齐开学,当然他们的水平未经考试。还有就是之前文章写得好不等于理科也好,反正人来了再说,大不了让那些理科实在不行的学法律、地理、水利之类。

    如学法律先将历代法律整理对比起来,为常洵今后修改大明律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成为他手下第一批专业法官、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