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送行、、28
作者:飞翔的羊   大明新福王最新章节     
    万历离开京城的排场与常洵不可比的,因为常洵之前只是藩王他不喜欢排场,去‘避暑‘都是私下行为,所以每次进出都只有一个警卫营加十几个参谋、助手之类而已。

    而万历虽说将权力交给了常洵可还是皇帝,所以他此时离开京城常洵送行外,京城所有的官员都在宫门外候着送行。只是他们只送出了京城大门,继续向前没有资格了。

    三品以上的官员才送出了三十里,部阁一级又送了一程时万历见了他们一面告别才算完。不过常洵没有这时就返回京城,而是与之一起坐船送到了天津卫移民基地,与天津卫那里的官员、士绅送他的船扬帆远离才轻叹一声返回京城。

    他之所以会轻叹一声乃是感叹自己遇上万历也是运气,穿越明末小说中有一些乃是主角成为崇祯太子朱慈良的。可他的境地就远不如他了,因为换他碰上崇祯十之八九不敢摊牌的。

    但不摊牌一个太子在大明也就是朱元璋长子朱标及其子、朱棣长子朱高炽二人或二例提前管理过朝政。只是这二例前者乃朱元璋年老力衰又为了培养子孙权威,后者乃朱棣只能亲征下长子监国就必然了。

    除了上面特别情形其他皇帝却是不曾见到,仅此要让崇祯平白放权给太子就不大可能。况且崇祯自以为年富力强,大臣也会反对一个青春鼎盛皇帝让太子出来处理政务的。

    所以不摊牌常洵也无信心让万历将自己封到大员岛的,作为崇祯太子让崇祯同意自己出来办事的困难程度,用游戏语言就是地狱级的。倒是次子在崇祯十五年左右求封在江西,并且迅速就藩或在十六年找借口去封地困难程度小一些。

    至于常洵用了摊牌万历没有第一时间跳起来,换崇祯十之八九不可能并以为他中邪了,或受某人蛊惑了,不大可能耐心听下去并因逐渐证实,让他产生信任的。

    再退一步如果对崇祯也说梦见后世,他还寻找证据相信了会怎么办?会放权给太子吗?答案十分不乐观,十之八九不可能放权让太子施为,而他知道历史结局会怎么样呢?

    如提早一点在洪承畴之败,晚一点在孙传宗之败前知道了,崇祯也只是下令让之别冒进也只能挽救军事上一次战役级失败,并不会彻底改变对后金、对义军的战略上劣势或被动。

    军事上如此关键还在于政治上崇祯会听穿越者太子主意全方位改革吗?如不能他自己改革会达到什么程度?这都是十分不乐观的,因此常洵对自己摊牌万历会认真听取,还派人查证后就决定封自己三岛外,还支持自己建设三岛。

    才几年见自己干得好竟然要让位,换成为崇祯太子不可能如此待遇。当然这也与万历此时心灰意懒有关,后人评价他贪色贪财揽权,可是他有点贪色也不见得多过分,贪财主要还是财政太困难他又不可能通过改革去改变。

    派出税监矿监其实也知道此举有些不妥,可他这么干也是有赌气成分。即你们士绅偷税逃税,自己就用宦官来个恶人自有恶人磨,因而那钱最后不补了国用就是留给了子孙,他自己又挥霍了什么呢还真不多。

    至于揽权他不管事让谁管,如果常洵成为太子还有可能让他提前熟悉政务。还有之后崇祯及后清前面诸人比万历还管事,怎么他们就不揽权了?

    总而言之目送万历离去常洵心中虽不会十分不舍却十分感激,那乃是万历属于一个无恒心缺坚持心善的聪明人,这才让他有决心将所有的权力交给了常洵,换个人真不大好办。

    而且他也真舍得将全部权力交出后马上离开了京城,虽说过几年都城一会搬过去的,可那时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的臣子都是常洵的人所以他此时一走彻底放弃了权力,这乃是极少有人做到的。

    当然常洵这一叹不仅叹万历能如此潇洒离去,也如松口气一样。因为万历在他多少要顾忌他的感受,另外也只能经常去‘汇报‘一下的,他一走自己才真正独掌大权了。

    不过他仍然不会进皇宫居住的,一方面宫内还有万历的皇后与诸多嫔妃,一共达十几个,相比之下这数目在大明皇帝之中确实是数量算多的,可好色这帽子也大一些,因为这个数量在皇帝中最多居中游而已。

    这些后、妃、嫔等会陆续去新皇宫,主要是那边建筑仅万历的宫区也只完成一部分,连主宫殿也未完成内部装修。万历之所以急于过去虽然有知那边气候暖和、风景优美因素,更多为‘躲清闲‘。

    这个躲清闲主要为了常洵可以完全不必顾忌自己感受,也不必常进宫‘汇报‘。另一个在宫中再不管事,也会有人找到他这里‘诉苦‘、说情之类。毕竟那些公侯伯、老臣、后妃家人不可能完全不见,见了有牵涉常洵改革的事多少会为难的。

    为了常洵可以心无旁鹜,为了自己不夹在中间,为了早日见到江南风光,万历十分干脆地一交权就离开了京城。连后、妃、嫔也将会迟一些过去,可这时常洵入宫中居住多少会比常洛多一层不方便处。

    这不方便处就是他已经算是出宫了,年龄也虚龄十五马上实龄十四了。母亲也不在宫中,这时住进宫中实在好处没有,那男女之嫌却是极可能让人给编造出一些来。

    且这方面编造出来后底下传播不易辨正,从这一条常洵就不可能搬进皇宫。第二万历一离开就搬进宫中也是有急吼吼当名正言顺第一把手的意思,可他在王府发号施令一样有效就够了,这名争来并没有一丝好处还是不要好。

    再说住宫中住乾清宫?那更加不可取。住自己原来偏殿出来与手下议事只会多走路多费时间,还是在王府虽小一些可是他也没有后妃,手下进进出出不必忌讳什么岂不是更好。

    因此万历离开后常洵仍然住在福王府,原来的议事规定也不改变。唯独之前的圣旨上御印要进皇宫盖,这时那玉玺就在常洵身边的宦官张子诚手上,只是张子诚由万历封了个司玺太监职务,算是替万历管印的。

    但张子诚更看重他掌管的执政之印,虽说这印发出的政令只能称令旨,可效力与圣旨却没什么区别,甚至是更好用。

    这因为常洵手上可是有新编五万京营,关键万历干事那有常洵干脆利落,还一付厉精图治眼睛里揉不进沙子架式,行事也是独出机杼又严密果决。

    京营轻易就完全掌握外,将之彻底推倒重来,将责任追究到底,改变军饷发放办法,对军队编制与组织进行大改等等让大明文武看到常洵不仅有朱元璋、朱棣的决断力,更有他们不具备的创新解决能力。

    如军饷数千年来有主帅、主将亲自发放的例子,可那只是暂时特例不可坚持,所以军队中吃空饷与克扣军饷的弊病属常态,比皮肤病还顽固。

    但常洵改以用信用社凭军人证领取军饷的办法,日久特别是政局败坏时仍然会有人钻各种空子,但这个办法下各种空子可钻一乃更困难,二也政局败坏到无可收拾了,如大明此时状况却不大容易吃空饷,从发放环节克扣军饷了。

    仅这办法让大明文武官员就知道常洵不仅严还明外,更有智及巧。任何时代都一样官大权大没有用,好糊弄都会糊弄,不好糊弄才不敢糊弄,所以常洵令旨比之前圣旨更灵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