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布子照暗缺
作者:蓬莱灵海君   初景道君最新章节     
    志通、志常二人因迎一如菩萨像回寺而来,受陈真人之命,为其寻迷龙而去。

    这一来一去看似简单,实则其中另有算计。

    万寿宫中有些人和法门寺那边在某些事情上达成了一致,欲要藉此谋划些什么。

    志通、志常便是他们推出来的棋子。

    而王景如今身为一方丛林之主,交感神佛又是“东华大神方诸青童君”这等全真嫡传位业,自然也有资格知晓此事。

    哪怕他无心参与进去,一些基础大略山中却是不会对他隐瞒什么的。

    实际上正如陈真人所言,如今尘俗流转,世事变迁,真修已是越发稀少了。

    哪怕王景表露出来的修为只得幽逸之境,不曾成为陆地神仙,但亦有资格参与这等宗门大计的谋划。

    整个华国的幽逸道士、加持僧人,合起来实则也不过半百之数。

    在一些小法脉中,幽逸道人已然有资格作为住持,行开宣法嗣之事了。

    “迷龙一说本只见载于小说家言,不曾受到佛道认可。哪怕有念力聚拢,但无灵性承载,也是没有可能出现的。”

    王景注视着志通二人离了秦省,往江宁而去,同时内心思忖。

    《子不语》中有提到,“阴司赌神,号称迷龙,其门下有赌鬼数千,皆受驱使……”

    而这方天地的道机偏向心念愿力之属,有物性、灵性之分,修者入道,也是要与神佛交感,将其请入自家心台,行借假修真之事。

    最后若能藉此攀缘出去,超脱位业桎梏,便等同于出现了一尊新的神佛。

    也即是这方天地修法的最后一步:天真。

    修至上真,飞举升天者,聚则为形,散则为气;体变合化,混沌自然;道亚三清,智周万物。即高玄皇人之流也。

    道书所言先天真圣、后天仙真,大多便是这个境界。

    不过取得这等功果之人也是有五百余载未曾出现了,上一位有史可考的天真道人还是元明之际的那位通微显化真人。

    再往后,便不曾有类似人物现世。

    而佛门则讲求“一佛一切佛”之语,认为心、佛、众生三者无别,不以位业桎梏为意,反认其为根本主尊。

    理具、加持、显得,不历僧只,修持即成,便可显现圆满菩提。

    所谓即身成佛是也。

    对他们而言,等同陆地神仙之境的显得成佛便是最高功果,至今尚未出现过天真级数的人物。

    是以这方天地种种神异,无不建立在灵性与物性之上,即便是有文字话本描述,牵引人心愿力、信仰香火汇聚,也得有相应承载,方能显化超凡。

    一般而言,这等承载之物都被把持在佛道及民间法脉手中,流落在外的不是没有,但都杳杳其踪,难知下落。

    《子不语》乃是清人袁枚所着,其人虽然文名颇盛,但毕竟不入超凡,失了承载,笔下之物又如何能化作真实?

    定是有其他力量掺涉其中了。

    而这股力量从何而来,便是万寿宫中一众幽逸道人、神仙真人所在意的。

    “这迷龙背后情形如何,究竟是不是山中所想那等物事,便要看志通二人此行结果了。”

    王景目光眺望东天,以他之能,哪怕志通二人远在江宁,但一举一动无不历历在目,如掌上观纹。

    左右不过两千里罢了。

    似陈真人那等陆地神仙,心念放出之后,一方洲陆瞬息之间俱可遍知。

    王景虽不及此,察知一国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神气相感,灵性、物性牵动之下,一些神异事物自会趋吉避凶,潜藏遁形不出,哪怕他真身不出,单以心念观察也是一样。境界越高,扰动越大,只能借助他人之手将其层层剥去,露出本相真形。

    陈真人要志常这初入道的后辈修士代替他去寻找迷龙,也是出于相同考虑,欲行引蛇出洞之事。

    当然,明面上的借口则是方外之人,已舍诸有爱,脱落嚣尘,不好再履俗世。

    毕竟全真道虽一度执掌天下道门之牛耳,但终究已成过去风流,为了不引起天师府注意,他们更得隐秘行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看志通二人运数如何了。”

    道人无喜无悲,不曾有插手的意愿。

    ……

    志通、志常二人出了三秦地界,一路往江宁进发。

    二者虽有修为在身,但志常入道不久,还停留在与神佛交感,观想根本主尊的阶段;而志通也只是比他快了一步,虽入理具,但也未曾摆脱血肉之躯限制。

    是以二人选择同常人一般,乘坐列车去往江宁。

    望着窗外不断向后移去的景物,志常终究年少心活,于是开口道:

    “如今科技进步,哪怕不曾与本尊交感修持,这些普通人也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也是如此,香火不纯,梵音渐稀,真修越来越少见。

    “说不定再过几十上百年,整个华国连一位加持之境的同道都找不出来。”

    志通闻言看了他一眼,弹指落下一点檀光,将周围嘈杂人声隔绝,这才开口道:

    “正法垂世,修行证悟者渐次减少,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是为末法。

    “但我问你,我汉家佛教之本是什么?是与神佛交感,即身成佛吗?”

    “自然不是。”志常想也不想,下意识开口答道,“乃是自利、利他,施行六度的大乘菩萨行。”

    虽然昔年教法东渐,诸多小乘宗派亦有传入如毗昙、成实、俱舍甚至后来的律宗,但这些宗派如今早已衰落,教义被其他宗派吸收借鉴。

    如今的汉传佛教,乃是大乘为主,大小兼修。

    “既是如此,又何必在意什么神佛交感,即身成佛?”志通反问道,“你修持修的是心,还是力?修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还是‘自调自度自解脱’?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诸佛、菩萨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是为入廛垂手。

    “你再好好想想吧。”

    志通言至于此,不再去看陷入沉思的志常,而是转头看向窗外景物。

    志常虽然在交感之术上的天资颇高,但年少岁浅,根性未定,若不时时加以敦促教诲,日后所造善恶诸业怕是难以辨清。

    寺中知悉此点,故而让志通与他结伴而行,往这滚滚红尘中走上一遭。

    “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欲要出世,先得入世。

    “小师弟,寺中这番苦心,可千万不要辜负啊。”

    经天三百六十度,匝日一万四千周。

    列车飞驰,二人朝发秦省,午至江宁,其间二千余里,哪怕修行之士御风驾云而行,也就是这个速度了。

    所谓朝游北海暮苍梧,莫过于此。

    出了车站,志常问志通道:“师兄,你我人生地不熟,接下来该怎么找那迷龙?”

    王景只是告诉他们迷龙曾在江宁一带显露踪迹,可此间人口八百万余,二人难道要一一摸排过去吗?

    “这倒不难,”志通闻言便道,“你先随我往栖霞山去,拜见此地诸位师兄。

    “若得栖霞寺帮助,你我行事便可更加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