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堂一日
作者:骑小猪兜兜风   知否从蒙童开始最新章节     
    课堂上,卫辰闻着书卷上淡淡的墨香味,听着耳边琅琅的读书声,不由自主地就生出了好好读书的念头。

    卫辰已将卫明昭藏书尽数背过,自觉有些基础,分座的时候,就没坐到新生那一组去,而是坐在了右侧。

    趁着石先生教新生读《蒙童训》的时候,卫辰从桌上抽出一本书来,这就是石先生马上要教的《孟子》。

    这本《孟子》并非卫明昭藏书,而是义学免费提供的课本,原先就摆在桌上,学生读完用完,还需放回原位。

    课文里早有句读,生僻字注了切韵,旁边还有简略的释义,应该是卫辰的某位学长所留,字体端正秀气,一看就是个讲究人。

    书页翻过,纸张脆响,卫辰自动忽略周围的杂音,无比专注地开始默读起来。

    《孟子》七篇全文将近四万字,待到石先生开始讲《孟子》时,卫辰勉强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一遍。

    石先生讲的是《孟子》七篇中第一篇前半部,也就是《孟子梁惠王上》。

    这一篇其实卫辰并不陌生,里面有一章“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前世课本中的内容。

    尽管这部分已经学过,也知道文章表达的大概意思,但卫辰担心前世的理解与此世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还是听得十分认真。

    果然,石先生虽讲《孟子》,实则并不全是讲《孟子》原文的内容,时不时就要旁征博引一番,所讲的东西卫辰竟有七成都听不懂。

    看周围同窗们时不时点头称是的模样,卫辰心知他们定是听懂了,一时间危机感大起。

    “就算我有过目不忘的能耐,但基础还是太薄弱,想要追上这些同窗,恐怕还得多费些心思才是!”

    卫辰索性提笔蘸墨,将石先生所讲的内容中听不懂的悉数记下,留着课后再慢慢揣摩。

    石先生讲课间隙扫了一眼,见卫辰一人在奋笔疾书,微微颔首,旋即默默将语速放慢了两三分。

    上午的早学很快过去,石先生合上书卷,让学子们自行理书,也就是把上午讲的内容再复习一遍。

    卫辰见石先生要走,连忙起身,拎起那个装着拜师六礼的精美礼盒上前:“石先生,这是学生的束脩。”

    先前孙志高在时,卫辰故意不把束脩拿出来,就是打心底里不想认这个老师,不过这位石先生看起来倒是个良师,卫辰当然不能失了拜师的礼数。

    石先生淡淡扫了那礼盒一眼,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卫辰忙道:“学生卫辰。”

    石先生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收下礼盒之后就径自转身离开了。

    卫辰留在原地,挠了挠头,暗道:这石先生也太高冷了些吧?

    过了一会儿,悠然的钟声响起,午食的时间到了。

    盛氏义学每月朔望各休息一日,其余二十八天都要上课,每日分为早学、午学、晚学。

    早学之后,学生就下课吃午饭,吃完就要回来读书。

    卫辰趁着这个时间,赶紧跑到自己的号舍里放下书箱和行李。

    号舍是长长的通铺,家不在宥阳县城的学子都住在这里,卫辰前世在孤儿院住的就是大通铺,对此倒并不怎么排斥,甚至还隐隐有些怀念。

    到食堂的时候,饭已经没了,但卫辰还是分到两个大肉包子,一个馒头,以及一碟酱菜,有荤有素,比寻常人家吃得还要好。

    盛氏义学有盛维盛老爷资助,雇了专门的斋夫和膳夫作为杂役,为学子们煮饭,伙食着实不错。

    吃完午饭,卫辰回到讲堂,讲堂里已经有不少学子在,三三两两地聚着说些闲话。

    卫辰看得出来,这些学子中分出了不少圈子,有与盛家沾亲带故的,还有盛家的家生子,剩下最多的就是从宥阳附近几个乡闻名而来的贫寒学子。

    卫辰暂时没有融入圈子的打算,他来书院,是来读书的,至于朋友,只要待人以真诚,日后总能慢慢交到。

    午课石先生已经布置过了,就是复习上午讲过的内容,卫辰索性将石先生上午所教的课文全部通背一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书也是有助于理解的,这一贯是卫辰的强项。

    背完《孟子》后,卫辰又将《孟子集注》拿出来,翻到里面关于梁惠王上的内容,对照着边理解边背。

    二者都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卫辰再将上午记下的讲义拿出来看了一遍,这时候看讲义的感觉就和上午完全不一样了,融合贯通得非常之快。

    天色渐黑,卫辰吃过晚饭,休息了一阵,感觉精力充沛,便伸了个懒腰,挑灯再战。

    晚课卫辰没再背书,而是开始练字。前世卫辰虽也会写毛笔字,但也就刚刚入门而已,前世还能勉强当个特长,放到这个时代就成了弱项。

    于是卫辰直接从杂役那里讨来一大沓稻草纸,准备练字。

    这稻草纸工艺简单,纸质粗糙,寻常村里人家都能自制,一般是百姓用来当草纸的,但对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来说,倒是练字的好材料。

    至于更好的竹纸,最便宜的也要二十文一刀,即便盛氏义学不差钱,也不会随便给学子练字浪费。

    卫辰拿起桌上的半截残墨,在旧砚台上添了少许水,开始缓缓研磨,待墨化开,便提起笔来,蘸墨临帖。

    卫辰练的是馆阁体,虽缺少放达之气,略显拘谨,但点画周详,结构平实,用作考试字体再合适不过了。

    一笔一划临了一个时辰的帖,卫辰觉得自己好像有点长进了,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把笔搁进了笔洗里。

    一抬头,却见石先生步入讲堂,扫了一眼,朗声道:“再过半个月,学政大人将至义学,整饬学风,大家从今日起,不可懈怠,需得加紧功课才是。”

    石先生此言一出,学子们尽是一片哗然。

    学政,也就是提督学政,又称提学、督学,总揽一省文教,本就有观学风之责,到治下书院巡视也属寻常。

    可盛氏义学在江南省一众书院学堂中向来籍籍无名,历任学政更是一次都没有来过,谁能想到,这次学政大人居然要亲临盛氏义学!

    而且,学政大人来了,县尊能不陪同么?

    科举考试的前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其中县试和院试的考官分别便是知县和学政,可以说一言便可决定学子的命运。

    如今这两位居然要到义学来观风了,学子们怎么不激动、不忐忑?

    卫辰眼中也是难掩兴奋之色,学政观风义学,必定会考校学子们的学业,到时候,自己若是能适当表现一二,便是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