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历史遗憾 不必重演
作者:酱油拌历史   糜汉最新章节     
    糜汉正文卷第四百零五章历史遗憾不必重演不怪在座诸臣心中有这样的疑问,实在是当世诸葛亮还未有战功在身。

    在诸葛亮过去辅左刘备的时日中,诸葛亮是带过兵的。

    只是那几次带兵,诸葛亮更多的是充当类似监军的职责,独立统领大军指挥作战的经历,目前诸葛亮还未有过。

    诚然汉代对丞相的要求极高,文武双全是最基本的配置。

    可人对未知的事情,总是会抱有疑虑的。

    对于殿内的诸大臣来说,诸葛亮南征一事的成败,便是一件充满了未知的事。

    于是乎诸大臣心中的疑虑,就不可抑制的在心中弥漫着。

    丞相南征,成功了自不必说,可要是失败了呢?

    大汉可能顷刻间就会面临倾覆的局面。

    这样的局面,殿内的每一位大臣都不愿看到。

    历史上诸葛亮南征之时,可能朝廷上也有出现这样的疑虑,但今世的情势与历史大不相同。

    历史上南征时季汉的名将要么去世,要么还未完全成长起来,故而最后也只能没办法选择让诸葛亮挂帅。

    但现在大汉的情势是,尽管近年来许多名将相继去世,但依然还有着糜旸与张飞这两位在。

    相比于诸葛亮,殿内的大臣大多更愿意相信战功赫赫的糜旸与张飞。

    于是乎就在诸葛亮在刘禅面前自请南征后,就有一部分大臣出身劝阻诸葛亮。

    在一部分大臣的带领之下,越来越多的大臣也加入劝阻诸葛亮的行列中。

    他们不是不尊重诸葛亮,他们有劝阻的举动,也是一心一意为大汉考虑。

    而刘禅在看到有许多大臣出来劝阻诸葛亮后,他本来就在动摇的内心,愈发的六神无主起来。

    刘禅可能没有诸多大臣的深思熟虑,但他却是个听话的孩子。

    旁人不知道刘备近来为何不主持朝政,他难道还能不知道吗?

    在之前刘备打算让刘禅监国之后,他曾特地私下里召见过一次刘禅。

    在那次召见中,刘备并没有传授刘禅什么治国的道理,他只是对刘禅叮嘱道:

    “丞相辅政期间,以父事之。

    做好这一点,你便无忧。”

    刘禅再傻,也知道刘备这番话的含义。

    刘备就差直白地告诉刘禅,要紧抱好诸葛亮的大腿了。

    正因为明白刘备话语中的含义,故而刘禅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是不希望诸葛亮南征的。

    父皇染病需要静养,表兄驻守在外,要是相父再离开了他的身边,那以后朝廷上下他可以依赖谁?

    有着这种想法的刘禅,在看到许多大臣都在劝阻诸葛亮后,他便也开口在朝会上第一次表达出他的看法:

    “丞相身居辅政大任,孤一日离不开丞相。

    不若急命调回梁州牧,反正据军情可知,逆魏尚在筹备大战期间,只要梁州牧能快速平定南中,那梁州亦是无碍。”

    刘禅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依赖与对糜旸的信重。

    刘禅并不清楚,平定南中四个字代表着怎样的艰险。

    他只天真的以为,只要召回糜旸那南中便是须臾可定之事。

    既然如此,那梁州又何必太过担忧呢?

    刘禅在说完这番话后,用期待的眼神看向诸葛亮,他觉得自己的看法也颇有独到之处。

    可诸葛亮在听完刘禅的话后,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的神色,但他还是极为恭敬地对刘禅一拜言道:

    “逆魏之所以尚在备战,乃是逆魏忌惮左将军的威名。

    可若左将军一旦离开梁州,那么逆魏绝对会立即发起对梁州的进攻。

    南中虽兵力不多却地势险要,非一朝一夕能平定的,故而左将军万万不可离开梁州。

    而逆魏等的便是与南中叛军南北呼应之时,届时我军将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为了不让逆魏得逞,我军当先下手为强。

    左将军在梁州一日,逆魏便不会贸然对梁州发动进攻。

    而我军可趁逆魏尚在调集大军期间,以攻代守,主动出击先平定南中,如此才是我军唯一破局之法。”

    诸葛亮对着刘禅,苦口婆心的说出了他的战略。

    诸葛亮的这番战略,也不仅仅是对刘禅所说的。

    当殿内的众多大臣听完诸葛亮的话后,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沉思之色。

    他们方才只考虑到该如何防守,该如何拆东墙补西墙,才能让大汉被动地度过这次危机。

    也只有诸葛亮高屋建瓴,想出了该如何主动破解这次危局。

    这便是他们与诸葛亮的差距。

    在场的大臣或许一开始囿于个人的见识高低,没有诸葛亮的这番战略思想。

    但在诸葛亮为他们分析时势后,他们也都不是尸位素餐之人,渐渐地明白了诸葛亮的用心。

    在对着刘禅及众大臣说出内心的看法后,诸葛亮便又接着对着刘禅一拜诚恳请求道:

    “臣非鲁莽之人,臣意欲亲自南征,心中自有把握,还望太子能相信臣。”

    当诸葛亮的诚恳请求落入刘禅耳中后,哪怕刘禅心中有再不愿,但想到刘备叮嘱的他,在一番不舍与担忧之下,还是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

    “既然如此,那南中之事,就全权委托丞相了。”

    听到刘禅的这句话后,诸葛亮的脸上浮现喜色。

    而众臣听到刘禅允准诸葛亮南征的话语后,他们便也不再进行劝阻。

    刘禅都已经同意诸葛亮的请求,那么只要刘备不出面反对,那么当今朝野上下又有谁能阻止诸葛亮呢?

    诸位大臣这时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诸葛亮这次南征能够凯旋而归了。

    在得到刘禅的允准后,诸葛亮当即转身在一众大臣面前,安排起南征的一切事宜。

    随着诸葛亮一道道口令的发出,大汉朝廷便再次以战争机器的形式开始动员起来。

    ...

    在成都皇宫的一处大殿内,刘备正坐在御座上听着下方糜威的禀报。

    糜威禀报的正是方才在朝会上发生的一切。

    连日来的静养,让刘备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

    只是毕竟他的身体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他整个人的脸色相比于以往,还是显得更为憔悴了。

    并且随着糜威的禀报,刘备的口中还不时的发出一些咳嗽。

    这些咳嗽声扰乱着糜威的思绪,让他时不时就停下禀报,然后用担忧的眼神看向刘备。

    反复几次之下,感觉听得断断续续的刘备不禁有些微恼:“你禀报你的,一直看着朕作甚。”

    面对刘备的斥责,糜威吓得低下了头,然后便继续禀报起刚才朝会上发生的一切。

    而随着糜威的不断禀报,刘备听到了诸葛亮对这次随他南征人员的名单的安排。

    一个个的人名在糜威的口中说出,听着大部分人名刘备都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当听到马谡二字时,刘备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不喜欢马谡已经很久了。

    不过虽然心中不喜,但刘备并没有对此表达出任何看法,他只是静静继续听着糜威的禀报。

    尽管近来他因为染病,将朝政大权都暂时交到诸葛亮手中,但他毕竟还在位。

    故而在今日朝会召开之前,昨夜诸葛亮就曾求见过他,将自己破局的方略及要亲征南中的想法告知刘备,征询他的看法。

    对于诸葛亮的方略,刘备可不是刘禅,他是知道其中利害关系的。

    他并没有反对诸葛亮的方略,只是在诸葛亮讲完他的方略之后,他曾隐晦地提出,他想代替诸葛亮领兵南征。

    毫无意外的,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诸葛亮的强烈劝阻。

    南中那地方瘴气密布,寻常壮年男子进入都可能染病,更何况本就有病在身的刘备?

    为刘备的身体着想,诸葛亮是不会坐视刘备这个危险的想法成真的。

    而面对诸葛亮的劝阻,哪怕刘备多么想南征,他最后也只能遗憾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想起昨夜诸葛亮充满关怀担忧的劝阻,刘备心有遗憾的同时,嘴角亦下意识地流露出一些笑意。

    诸葛亮将他视作君父,那么身为君父的他,哪怕染病在身,也要提前为诸葛亮考虑好一切。

    这便是如今糜威在他面前禀报的缘由。

    其实按常理来说,哪怕刘备因身体原因不能视事,那么身为帝王的他,也应该暗中派出心腹监视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

    防人之心不可无嘛,特别是对一个帝王来说。

    但刘备却并没有这么做。

    汉家四百年,是有着如绣衣使者那般直属天子的监察人员的。

    刘备没有让人暗中监视诸葛亮,不是他没有人去做这种事,而是他觉得没必要。

    一方面刘备对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另一方面刘备对自己也有着十足的自信。

    作为以仁义着称的开国君主的他,根本就不需要搞一些阴诡的手段来对付大臣。

    因为只要他想,朝廷上下数百员官员,随时都可以成为他的绣衣使者。

    只要他出现在大臣面前,那么他依然是大汉中那个说一不二的帝王,他在大汉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

    随着时间的推移,糜威口中的禀报已经结束。

    这时刘备心中已然知道了诸葛亮的一切布置。

    在知道这一点后,刘备抱着染病之躯,在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诸葛亮的布置有无疏漏之处。

    染病之人,最忌耗费心神,只是刘备还是忍不住为下一代筹谋。

    就在刘备在脑中不断思虑的时候,殿外的小黄门来报,说是丞相诸葛亮求见。

    诸葛亮在朝会结束后会前来拜见自己,这一点早在刘备的意料之中。

    在为人臣的本分上,诸葛亮一直做得很好。

    正好刘备也有些话想跟诸葛亮说,于是他便命人将诸葛亮召进来,并且他让糜威先行告退。

    在刘备的命令下糜威朝着殿外退去,在半路上他与诸葛亮正好相遇。

    看着对自己行礼的糜威,诸葛亮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他为何在此。

    明白之后,诸葛亮的脸上流露无奈之色。

    诸葛亮加快了脚下的速度来到刘备身前对他一拜,在对刘备行礼之后,诸葛亮对刘备劝道:

    “陛下不可思虑过甚。”

    昨夜诸葛亮拜见刘备之时,本可以提前将他南征的布置告知刘备,但他没有这么做,担心的便是刘备会因此而劳神。

    没想到今日刘备还是忍不住,召来糜威询问朝会上发生的一切。

    对于诸葛亮的劝谏,刘备有些不以为然。

    但他不想在这一点上过多纠缠,否则以诸葛亮的性格,肯定又要滔滔不绝的劝谏他。

    刘备只是问诸葛亮道:“卿准备何时出征?”

    面对刘备的询问,诸葛亮恭敬答道:“五日之后。”

    听到诸葛亮的回答后,刘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本来五日的时间,是不足以完成一场战前准备的,但之前刘备与诸葛亮为了防备南中,曾在益南诸郡都留有一部分兵马。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需要调集大军来成都,他只需要率领一部分大军一路南下不断汇合各郡大军,等到达南中之日自然麾下就会有一支数量不低的大军。

    这种出兵方式,亦能大大减少路上军粮的损耗。

    在知道诸葛亮具体的出兵日期后,刘备沉默了一会,随后他便对着诸葛亮告戒道: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卿宜慎之。”

    听到刘备的告戒后,诸葛亮面色一正,躬身领命。

    而在告戒完诸葛亮这一点后,感觉没有其他方面可以嘱咐诸葛亮的,刘备一时又陷入沉默之中。

    他知道诸葛亮今日来求见他,是来向他告别的。

    毕竟以他现在身体,五日之后他是没办法亲自去送诸葛亮的。

    只是一想到诸葛亮要第一次领军出征,而且出征的还是险恶的南中之地,刘备便又有些话不吐不快。

    于是乎接下来整座大殿中,出现的都是刘备的教诲。

    从安营扎寨到排兵布阵,再从制衡部下到相应军法,刘备尽量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将自己的经验一一传授给诸葛亮。

    听着刘备那细致入微的教诲,诸葛亮心中的暖意越来越盛。

    在世人眼中,是他诸葛亮成就了刘备,也因为他的成就,很多人都会忽略他的年纪,将他当为刘备的同辈,但其实这一点是不对的。

    他与刘备,乃是互相成就的。

    而且在他与刘备相处的日子中,他与刘备的关系其实类似于父辈与子侄那一般。

    刘备在过往的时日中,曾以长辈的身份教会了他不少东西,正如今日他正在做的一般。

    主公是诸葛亮对刘备的独有尊称。

    主是主君,公便是对家中长辈的一种尊称,在诸葛亮的心中,刘备既是他的主君,也是教导他成长的家中长辈。

    今世的诸葛亮,还未有将魏军打的鬼哭狼嚎的战绩。

    但也许在历史上诸葛亮取得那等傲人的战绩时,青灯燃起之际,诸葛亮也是希望刘备在天之灵能为他骄傲的吧。

    有幸的是,今世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不会有这种遗憾。

    诸葛亮耐心听着刘备的句句教诲,可是再长的教诲亦有停止的那一刻。

    当刘备的教诲停止之后,诸葛亮知道时候已到,他对着刘备一拜:

    “主公,臣要走了。”

    听着诸葛亮的告退话语,刘备眼神中有着不舍,但他还是澹澹应了一声嗯。

    在刘备回应之后,诸葛亮深吸一口气,便转身朝着大殿外走去。

    看着诸葛亮离去的背影,刘备心中暗暗言道:

    “朕在成都等你凯旋。”

    随着这层心思的浮现,诸葛亮的背影已然在大殿中消失。

    平澹的话语,不能掩盖刘备与诸葛亮之间那浓厚的情谊,一切尽在不言中。

    南中,诸葛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