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出殿时,卢忠明显还有些不满,但是,天子既已开口,他也只能乖乖的回去收拾东西,准备跟金尚书一起,奔赴甘肃查案。
二人一同离开了皇城,正要分道扬镳之际,卢指挥使忽然灵光一现,对着准备上轿回刑部衙门的金濂问道。
“金尚书,您早就盘算好了,要带何浩一同去甘肃,所以,才迟迟没有在刑部提审他?”
事实上,对于金濂审案的能力,卢忠是不怀疑的,单看金老大人过去的履历就知道,他在刑名一道,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所以卢忠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将何浩移交到刑部之后,这位金尚书,一直迟迟没有开审。
要知道,作为任礼一案的关键证人,撬开了何浩的嘴,这件案子就成了大半。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何浩基本上就是那个替任礼办脏事儿的人,不论是侵占军屯,还是刺杀于谦,不出意外的话,都是他在居中传话安排。
甚至于,就连截杀使团,也有他的份,当初任礼假借使团冒功的请功册上,可白纸黑字的写着何浩斩首二级的名字。
卢忠很清楚,这桩案子朝野上下都在关注,刑部身上的压力,并不比锦衣卫小半分。
正因如此,看到金濂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他才更加着急。
但是,就在刚刚,金濂说他要将何浩带到甘肃去的时候,卢忠忽然便反应了过来。
这位刑部尚书,只怕是早就做好了打算。
何浩的情况,没有人比卢忠更清楚了,虽然他在诏狱当中待得时间并不算长,但是,锦衣卫的刑具他都用过了大半。
不客气的说,如果不是在刑部大牢将养了这段日子,继续呆在诏狱当中,何浩是撑不了多少日子的,当然,也更经不起长途跋涉。
所以实际上,金濂不是不审,而是在等何浩的身体恢复之后,准备把他带去甘肃来审?
金尚书看了一眼面前这位面色憨厚,实则凶神恶煞的锦衣卫指挥使,开始不想理他。
毕竟,锦衣卫的风评,在文臣当中实在算不得好,甚至有些时候,比东厂还差上三分。
要知道,东厂虽然跋扈,但是,到底只是个承旨办事,偏向于搜集情报的所在。
可锦衣卫不一样,锦衣卫侦缉刑案,有属于自己的诏狱,最大的用处,就是关押审理朝廷官员。
尤其是,看眼前这位指挥使的风格就知道,锦衣卫可不是什么正经会好好审案的所在,诏狱中的刑具,可比刑部和大理寺丰富多了,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样样都有充分的实战经验。
因此,对于卢忠这个锦衣卫指挥使,金濂实在是提不起什么好感。
但是,想到自己刚刚在殿中的保证,他还是点了点头,开口道。
“卢指挥使,想要撬开一個人的嘴,不仅仅可以用刑罚一道,屈打成招,永远是下等招数。”
“何况,在京城当中,并不适合提审何浩,至于具体要怎么审,待出京之后,自然会见分晓,陛下既命卢指挥使随本官同去,指挥使大人到时自然便知。”
说罢,金濂拱了拱手,上了轿子便离开了,留下卢忠站在原地,片刻之后,轻哼一声,也离开了。
…………
另一边,在打发走金濂和卢忠之后,紧接着进殿的,自然就是等候许久的礼部尚书胡濙和内阁次辅俞士悦。
这段时间朝廷的确是平静,但是,要说最繁忙的衙门,那肯定莫过于礼部了。
一向迟到早退的胡大宗伯,这几天几乎每天都在礼部待到准点,才下衙回府,倒使得原本最是清闲的礼部,平白变得内卷了不少。
“臣等参见陛下。”
进了殿中,二人恭敬行礼不提,赐座之后,胡濙便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递了上来,道。
“陛下,春猎演武之期已定,这是钦天监测算的黄历,老臣已从其中挑选了三个大吉之日,请陛下御览。”
说罢,将奏疏转交给一旁的内侍,递送到御前。
朱祁钰翻开瞧了瞧,果不其然,胡大宗伯办事很妥帖,演武的日子定在三月十七,按照原本商量好的,在春猎结束之后举行东宫出阁的仪典,也就是四月。
胡濙挑的这三个日子,恰是四月初,四月中和四月末,以至于,在看到这本奏疏的时候,朱祁钰十分怀疑,他老人家到底看没看钦天监测算的结果。
不过,对于胡大宗伯的谨慎(试探),朱祁钰倒是没有在意,思索了片刻,提起朱笔在奏疏了圈了一笔,便将奏疏转手递了回去,道。
“四月初一是个好日子,钦天监既然觉得没问题,那就定在这一天好了。”
“老臣遵旨。”
胡濙眼皮子跳了跳,但是却没多说,只拱了拱手,老实领命。
紧接着,便是一旁的俞士悦起身开口,道。
“陛下,东宫出阁,仪制自当早备,如今东宫府官不齐,辅佐太子恐有差错,故臣奏请陛下,可否从翰林院中,再选数名饱学之士,充入太子府,以佐东宫!”
所以说,很多事情,一旦起了个头,后面的环节,就是顺理成章的,所差的无非是早晚而已。
就如东宫太子之事,册封之后,便是出阁,既然要出阁,备府便是绕不过去的一步,这都是名正言顺的事。
即便是东宫年幼,备府之事可以稍加拖延,但是,出阁之前和出阁之后,总归是不一样的。
就如现在,太子既然要出阁,俞士悦这个太子府詹事,自然便要负起责任来,不然的话,就是失职。
如今的太子府,虽然设置齐备了官职,但是人员基本没有,主事的是俞士悦这个詹事,但是他手底下,连个少詹事都没有。
左右春坊两个大学士,只有一个徐有贞是专任,另外一个萧镃,本职还是翰林院学士。
除此之外,偌大的一个东宫,就只剩下一个司经局的余俨,便再无其他人了。
如果说太子没有出阁,仅仅只是为出阁做准备,那么这些人自然就足够了,或者说,其实只需要俞士悦和萧镃就够了。
但是,既然出阁在即,那么,除了礼仪上的准备,人员上自然也要开始慢慢补齐。
不过,如此一来,实质上便意味着,东宫的政治势力开始逐渐形成雏形,对于天子来说,他老人家到底会不会答应,俞士悦心里着实没底,正因于此,他才借着胡濙来禀告出阁日期的机会,拉着这位大宗伯一块过来。
果不其然,在俞士悦说完之后,天子脸上的笑容便收了起来,开口问道。
“次辅觉得,应该填上哪些空缺,又该增补到太子府多少人?”
这话天子说的平常,但是,听着却似有一丝不善的意味。
俞次辅看了一眼旁边的胡大宗伯,却发现他老人家认真的低着头,似乎在欣赏地毯上的花纹,就仿佛那再普通不过的花纹,蕴含着什么让人沉醉的奥秘一般。
暗骂一声老狐狸,俞士悦只得硬着头皮,道。
“陛下,按照之前议定的章程,东宫出阁后,需要习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篇开蒙读物,借此开蒙习字,为东宫讲授此篇者,为翰林院万安。”
“除此之外,太子还要习读太祖所纂《皇明祖训》及先皇所纂《御制帝训》,这两篇由内阁大臣讲读,臣等如今皆有太子师保之衔,倒是无妨。”
“但是,《大学》《中庸》《孝经》等经典的讲师倪谦,却和万安一样,如今仍然在翰林院中,并未调入东宫。”
“所以,依臣之见,至少应当将万安和倪谦调入左右春坊,除此之外,太子开府之后,一应案牍文书典籍管理,皆需有吏员负责,东宫朝谒、辞见之礼,引导之事,亦需有通事舍人充任。”
“如今东宫虽然幼弱,诸多仪典不行,诸政事不预,但是想要让东宫运转起来,臣大致估算,至少还需要十余名无品级的吏员及数名通事舍人。”
这一番话,开了头,俞次辅便低着头,一口气全给说完了,换口气的工夫,偷偷瞥了一眼天子,却见他老人家坐在上首,面无表情的望着自己。
俞士悦心头不由变得七上八下的,但是,心中默念了两句,天子不会苛待认真做事的大臣,天子不会苛待认真做事的大臣。
给自己打了打气,俞次辅才终于说完了最后一句话。
“此诸吏员及通事舍人,皆隶于詹事府,臣虽身为太子府詹事,但身兼内阁之职,且需为太子殿下讲读经义,恐分身不及,忙中出错,故太子开府出阁,还当再授少詹事一人,以佐府事。”
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俞士悦毕竟是内阁次辅,平日里政务十分繁忙,正常情况下,詹事府官员齐备的时,他只需偶尔兼顾便是。
但是,现在东宫就是一副空架子,俞次辅事事都需亲力亲为,实在是耽搁时间,可涉及太子,又处处不敢懈怠,真的是叫苦不迭。
不然的话,他也不至于明知可能惹天子不悦,还是张口要人。
话音落下,文华殿中静悄悄的,俞次辅不敢抬头,胡尚书更是认认真真的观察着地毯。
片刻之后,殿中忽而响起一阵轻笑,紧接着,天子的声音响起。
“准了,即日起,命万安和倪谦调任左春坊,倪谦任正五品左庶子,万安任从五品左谕德,教习太子,诸通事舍人及属吏,由吏部调拨,至于少詹事……”
话至此处,天子似乎有些犹豫,但是,也只是稍稍停顿了一下,便道。
“此官职虽仅是四品,但是,却需打理东宫大小事务,辅佐詹事,不可不慎,既然先生觉得有必要增补一人,那便下诏,令朝廷诸大臣自四品官员中举荐能力,德行出众之人,交由吏部铨选三人,呈递给朕。”
啊这……
俞士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然而,一旁的胡老大人,这个时候却已经迅速抬起了头,面上带着笑容,拱手道。
“陛下圣明,此诚社稷之福也!”
“谢陛下。”
俞次辅也跟着拱手为礼,但是,脑子还是没转过来。
天子怎么就,这么轻易的就答应了呢?
他可是做好了,被天子训斥一顿,然后再克扣掉一堆名额的准备,在他的预想当中,天子能够将该有的属吏给他配齐,都已经算是不错了,别提是少詹事一职了。
要知道,就像俞士悦说的,他虽是太子府詹事,但是本职还在内阁,所以,他的存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朝堂之上,有一位仅次于六部尚书的次辅重臣,能够成为东宫发声的渠道。
但是具体的那些事务,如果不是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他真的未必会负责多少,因为实在是没有那个精力。
所以大多数时候,东宫的大小事务,实际上都是少詹事来处理的,这么一个关键的职位,天子真的就这么轻易的同意了?
抬头看了一眼天子,却见他老人家面含笑意,一副轻松的神色,哪有刚刚的半点不悦。
似乎是看出了俞士悦的疑问,天子收敛笑容,又开口道。
“朕于太子,实是着力栽培,望东宫未来能承继社稷,延续国祚,并无私心,凡利于太子,合于礼法者,朕无有不准之理!”
这番话天子说的真诚,俞士悦想了想,无论心中是怎么觉得的,但是,这个当口,他总不至于驳天子的面子,于是,立刻拱手道。
“陛下英明,臣等敬佩矣!”
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俞士悦总算是松了口气,虽然说,天子最后还是让吏部来铨选太子府的一应官员,但是,只要天子松了口,那么,吏部那边,就算王文那个老头再难说话,也总是有法子的。
想到此处,俞次辅已经在思索着,该如何去跟吏部沟通一下,尽量找几个能用的顺手的人来了。
然而,就在他以为今天的事情差不多要告一段落的时候,一旁观察地毯许久的胡老尚书,似乎一下子如梦初醒,道。
“陛下,臣还有一事要禀,是关于三月春猎的,照惯例,这种大型的仪典,太上皇也当亲临,可是在礼部商议仪注的时候有人提出,太上皇安居南宫颐养天年,这种普通仪典,劳动他老人家出宫观礼,未免有些过于兴师动众。”
“但是,也有人说,此次瓦剌使团即将进京,若太上皇不在春猎上出现,恐让瓦剌猜忌大明天家失和,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多数人觉得,还是应当请太上皇一同观礼,具体仪注,臣已具本于此,请陛下御览。”
。